队友说你急了:他们翻车了 我舒服了
队友说你急了:他们翻车了 我舒服了不想看疯魔化的沉浸式了我们为何爱看沉浸式翻车视频?谁不爱看喜剧呢!每一次回答都有逻辑上的反转,才成就了这一经典笑料。某种程度上,沉浸式翻车视频是简易版的喜剧电影,融合了通俗的制笑元素和结构,因此更具可看性,被二次、三次传播的概率也更大。
炸一千次油条,就可能有一千种翻车形态。/@绵羊料理
反转也是喜剧电影里屡试不爽的机制。
周星驰便是用它塑造“无厘头”的风格,比如电影《行运一条龙》中,他身着白衣,背后是被风吹起的漫天白纸,白鸽在他头上飞来飞去,俨然一情圣的形象。镜头忽然移开,暴露了鼓风机和训导鸽子的人。紧接着,帮周星驰营造氛围的工作人员,争相向他讨要工钱。
开心麻花的喜剧系列,同样是借用反转逻辑,抛出一个个包袱,比如《夏洛特烦恼》里的“马冬什么?马什么梅?”。
每一次回答都有逻辑上的反转,才成就了这一经典笑料。
某种程度上,沉浸式翻车视频是简易版的喜剧电影,融合了通俗的制笑元素和结构,因此更具可看性,被二次、三次传播的概率也更大。
我们为何爱看沉浸式翻车视频?谁不爱看喜剧呢!
不想看疯魔化的沉浸式了
另一方面,将沉浸式翻车视频推出圈,也是网友对“沉浸式疯魔化”现象的反抗。
沉浸式主题爆红后,拍这类视频的博主越来越多,为博眼球,他们想出了脱离沉浸式内核的离谱点子——
有沉浸式凡尔赛的。博主 @羊毛月 站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边,柔声细语地说:“北大毕业证,我的;北大学位证,硕士,我的;北大校友卡,我的。”另一位晒学历的博主 @张笑寒 分别翻出了祖父、爸爸、自己的清华大学毕业证。
说话轻一点,就是沉浸式啦?沉浸式的前提,不是让人看着舒服吗?/@羊毛月
有人给西瓜进行沉浸式化妆,用粉底液将墨绿表皮的西瓜,硬生生抹得惨白,然后画上眼耳口鼻、贴假睫毛、涂口红、画鼻影、上腮红,最后还要戴一顶帽子。这虽说符合了沉浸式“无配音”的特点,但画面无美感,还颇为精神污染——谁看到桌子上摆着颗“脑袋”能开心?
还有“在大马路上沉浸式化妆”“沉浸式卖房”,乃至“沉浸式吵架”。
这真的是西瓜,不是鸡蛋。/@当代女生行为大赏
许多标榜着“沉浸式”的视频,已无治愈功能,变得悬浮离地,或者膈应人。
网友的不满情绪,随着沉浸式主题的走偏,变得剧烈。
沉浸式翻车视频走红前,网上还出现了另一种“反沉浸式”的视频形式——咆哮式XX。顾名思义,博主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咆哮两声,比如:“我要取眼影刷了!!!”“涂口红了!!!”“这是散粉!!!”动作也颇为夸张,舞动的四肢时常出框。
该命题的代表视频,由博主 @胡楚靓 在去年8月发布。博主在视频中一边B-box一边化妆,期间还有眼影打快板。结尾一声酣畅淋漓的“爽!”,贴合了视频标题《我对沉浸式已经忍无可忍》,也道出了网友的心声。截至目前,该视频在快手上收获近180万次点赞、15万条评论、24万次转发。
与沉浸式翻车命题一样,咆哮式命题也曾引发模仿潮。在直播平台上搜“咆哮式”,咆哮式吃饭、咆哮式卸妆、咆哮式做饭、咆哮式开箱,等等,沉浸式有的,咆哮式都有。
万物也皆可咆哮式。/快手截图
因此,沉浸式翻车视频在今年走红,并非偶然。其自身有魅力,背后也有网络情绪在铺垫。
在一段沉浸式翻车视频下方,有网友评论道:“翻车比正片更有艺术感。”
这里的“艺术感”,指“生活的美感”,它由衣帽间里的华服,以及厨房里的柴米油盐组成。
即便是未疯魔化的沉浸式视频,画面中按颜色分类摆放的果蔬、一尘不染的地板、琳琅满目的高档化妆品,美则美,但少了一点烟火气。
相比之下,沉浸式翻车视频中的小错误,填补了这一缺失,让生活变得真实,变得有趣,变得有灵魂。
李诞在《奇葩说》中提到:“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迷人的,是被烧毁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前者只提供了美丽,后者还提供了故事,以及让人瞠目结舌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