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被动安全系统有哪些(汽车上应用的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的被动安全系统有哪些(汽车上应用的被动安全技术)正确使用儿童约束系统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中儿童的伤亡,而儿童约束系统的误用会严重降低其功效,其误用主要包括:座椅方向是否正确,儿童约束系统与车辆的链接是否牢固以及安全带的引用是否正确,儿童安全带的锁扣是否锁止和缚带长度调节是否合适、滑动夹套定位及座椅倾角锁止是否正确等。在购买和安装使用时,一定要看说明书和注意事项。⑸儿童安全座椅,又称为儿童约束系统,是的指带有保护锁扣的织带或相应柔软的部件、调节装置、连接装置以及辅助装置(如手提式婴儿床、婴儿携带装置、辅助坐椅和碰撞防护装置),且能将其稳固旋转在机动车上的装置。其作用是在车辆碰撞事故或突然减速情况下,减轻对儿童科员造成的伤害。《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GB 27887-2011)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儿童乘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按照年龄和体重分为五类,按照安装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前向式和后向式,前向式适合3岁以上儿童使用,后向式主要用于3岁以下婴
汽车安全技术,包括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指当交通事故不可避免要发生时,为尽可能减轻事故伤害和货物受损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如安全车身、安全带、安全气囊、吸能防伤转向机构、儿童安全座椅、行人碰撞保护等。
⑴乘用车车身安全,主要包括前后部碰撞变形吸能区和中部高强度乘员舱,其主要功能是在碰撞发生时对碰撞能量的吸收(车头和尾部软,中间硬),提高车身侧面碰撞安全性的结构措施,通过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避免乘员受到挤压和冲击。车身前部是利用弯曲变形和压溃缓解碰撞速度和吸收能量,防止发动机等前构件直接冲向驾驶席位置。车身后部的吸能及座椅头枕对颈部的保护。
⑵安全带防护系统,针对的是车上的所有乘员,其最大特点是缓拉时无阻力,急拉时则锁紧。在保护方式上,主要是在碰撞等事故发生时通过约束车内乘员,尽可能使车内乘员保持在原有的位置而不移动和转动对其进行保护。
⑶安全气囊,通常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只能使用一起,不能重复使用,起到的是气垫作用。最常见的是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用安全气囊,平时呈折叠状态安置于仪表盘下部,现在有了汽车侧面安全气囊。当汽车遭受碰撞导致车速发生急剧变化时,安全气囊迅速膨胀,承受并缓冲乘员头部与身体上部的惯性力,避免乘员的胸部、颈部和头部强烈撞击在转向盘、仪表盘或风窗玻璃上而遭受伤害。在保护方式上,主要是在汽车碰撞事故发生过程中通过对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并垫在车内乘员与车内坚硬物之间而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驾驶人对安全气囊的使用效果需要保持正确的认识:①安全气囊必须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更有效;②安全气囊只能减少或降低对乘客的伤害程度,不可能消除事故发生;③安全气囊不是万能的,在低速碰撞中,安全气囊展开有时反而会增大意外伤害。
⑷吸能防伤转向机构,是一种能够在下面碰撞事故中确保驾驶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够吸收冲撞能量,防止或减轻驾驶人伤害的被动保护装置。在汽车碰撞时,使转向系统的有关零部件产生塑性变形、弹性变形、某些零部件相互分开而不传递运动和力或利用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实现对冲击能量的吸收,以消除和减轻对驾驶人的伤害程度。
⑸儿童安全座椅,又称为儿童约束系统,是的指带有保护锁扣的织带或相应柔软的部件、调节装置、连接装置以及辅助装置(如手提式婴儿床、婴儿携带装置、辅助坐椅和碰撞防护装置),且能将其稳固旋转在机动车上的装置。其作用是在车辆碰撞事故或突然减速情况下,减轻对儿童科员造成的伤害。《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GB 27887-2011)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儿童乘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按照年龄和体重分为五类,按照安装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前向式和后向式,前向式适合3岁以上儿童使用,后向式主要用于3岁以下婴儿,防止脆弱的颈部因过大的冲击力而造成严重伤害。
正确使用儿童约束系统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中儿童的伤亡,而儿童约束系统的误用会严重降低其功效,其误用主要包括:座椅方向是否正确,儿童约束系统与车辆的链接是否牢固以及安全带的引用是否正确,儿童安全带的锁扣是否锁止和缚带长度调节是否合适、滑动夹套定位及座椅倾角锁止是否正确等。在购买和安装使用时,一定要看说明书和注意事项。
⑹行人碰撞保护系统,主要包括碰撞缓冲防护系统、发动机盖弹升主动防护系统、智能安全保护系统和车外行人安全气囊系统。
乘用车车头在和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的下肢和头部是最频繁受到伤害的部位,头部撞击风窗玻璃、引擎盖及下面的坚硬部件,下肢撞击保险杠。行人碰撞保护系统主要就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防护。
碰撞缓冲防护系统,是一种最基本的行人保护技术,主要使用车身吸能材料,如吸能保险杠、软性的发动机盖材料、及附件无锐角等。
发动机盖弹升主动防护系统,是利用发动机盖弹升技术,在汽车发生碰撞瞬间使发动机盖升起,即在发动机盖与发动机舱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使得被撞的行人不是直接与发动机盖及盖下面坚硬的发动机部件相撞,而是与弹升悬起的具有柔性和圆滑的发动机盖表面接触。
智能安全保护系统,通过在车身各个部位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红外线、超声波、盲点探测器等设备,以声音、图像等方向向驾驶人提供车辆周围及车辆本身的相关信息,并可自动或半自动地对车辆进行控制,在事故发生前瞬间及时告知驾驶人,以避免碰撞事故发生或将碰撞伤害降至最小。
车外行人安全气囊系统,在发动机盖以及风窗玻璃附近设置方向向外弹射的安全气囊,从而避免人体撞击汽车的前风窗玻璃以降低伤害效果,充气后的安全气囊在两个前大灯之间的部位展开,由保险杠顶面向上伸展到发动机盖表面以上,以保证儿童头部和成人腿部的安全。
观点来源于:郑安文主编《道路交通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3-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