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驾驶习惯如何养成:4几个重要的开车好习惯
防御性驾驶习惯如何养成:4几个重要的开车好习惯右侧车道潜在的危险源有两个,一个是要突然进出主道的车辆(例如从停车场&交叉路口突然进出的车辆),你会被逼得刹车或变道,潜在危险大增。另一个是违章进入右侧车道的电动车、自行车、行人。要知道,一旦发生与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事故,机动车就算无责也要承担赔偿。常见的违章越线超车会侵入最左侧车道我开车一般走中间车道或者小车道。在不需要转弯的情况下,个人认为是走中间车道最安全的车道选择。走中间道相对来说最安全一般在城市的3车道中,左侧道往往是左转道,当你走到路口处,要么违章直行,要么逼得自己 “加塞儿” 变道插队,一旦发生事故,全责。还有一个好处:当对向车道发生越线超车或事故或乱穿马路的行人、电动车等侵入到你的行驶方向时,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波及你到被动卷入事故中。
从个人开车20万 公里的经验来看,这几个开车好习惯对保障驾驶安全很重要!
车速&车道选择:合适的车速走中间车道。
根据路况,车况,车流,天气、日或夜选择合适的车速。正确的车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行车安全!安全车速取决于路况(沥青,水泥,沙土路面的不同摩擦力和道路弯度,坡度等),天气(雨雾雪等),车况(尤其是轮胎及刹车系统),路上车流大小,车流快慢,夜晚视野不佳等。所以因应不同的场景选择一个合适的车速是最有利于安全驾驶的。如果前方视野、路况良好,车流稀少,我的车速会控制在限速上限的±10%左右(切记不可长时间严重超速驾驶,“十次事故九次快”是血的教训),如果车流大,在限速的90%左右行驶,保持好前方安全车距,稳稳的跟着车流安全通过。如果天气不好,路面湿滑,视野不佳,我会在30码(高速60码)左右小心驾驶。如果天气很差,例如大雨大雾,我会找最近的出口或者服务区尽快驶离高速。等天气,路况好转后再上路。
这种情况尽快找服务区或者出口驶离
我开车一般走中间车道或者小车道。在不需要转弯的情况下,个人认为是走中间车道最安全的车道选择。
走中间道相对来说最安全
一般在城市的3车道中,左侧道往往是左转道,当你走到路口处,要么违章直行,要么逼得自己 “加塞儿” 变道插队,一旦发生事故,全责。还有一个好处:当对向车道发生越线超车或事故或乱穿马路的行人、电动车等侵入到你的行驶方向时,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安全措施,避免波及你到被动卷入事故中。
常见的违章越线超车会侵入最左侧车道
右侧车道潜在的危险源有两个,一个是要突然进出主道的车辆(例如从停车场&交叉路口突然进出的车辆),你会被逼得刹车或变道,潜在危险大增。另一个是违章进入右侧车道的电动车、自行车、行人。要知道,一旦发生与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事故,机动车就算无责也要承担赔偿。
右侧车道会比较多的违章进入的非机动车和行人
所以,我在不需要转向的情况下,基本上会选择走中间车道安全通过。如果需要转向,提早进入对应车道并打灯提醒周边车辆或人我的行驶意图。
更可怕的是“鬼探头”的情况发生。如果前车(包括左右两侧前方前方)突然减速或变道,别急着加速,往往是前面有状况,看清楚后再决定加速或变道。
这种情况别着急加速,看清楚!
在快速路和高速上,一般会设有小车道,我基本上会选择小车道:也就是你的前后车绝大部分是小型车辆,无论是所需的刹停距离,以及事故后果严重程度会大大降低。目前我基本上不开快车,尤其是在高速上。所以在高速上如果是3车道以上,我会选择左侧第二条车道行驶,如非必要,不会进入超车道,也不会随意进出右侧车道。
最左侧车道是超车道,我一般走左侧第二条车道
左侧车道往往是“赶路”的司机比较多,让他先走其实比你快不了几分钟。但相对充裕的反应时间和空间对保障驾驶安全却大大增加。
右侧道有两个安全隐患:首先右侧道往往大货车居多(国内的交规是“大车靠右”),超载的大货车,往往刹车距离大大延长,叠加磨损严重的轮胎,几乎刹不住。一旦发生事故,后果非常严重。如果货物捆扎不稳,小型车卷入到事故中,往往是灭顶之灾。其次,是匝道口突然上下的车辆侵入到你的前进方向,会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在快速路和高速上,除非要上下高速/快速,绝少在右侧车道长时间驾驶。
远离大货,远离大祸!
真替小车捏一把汗。。。
开车上路,一定要远离大货车!不要长时间与大货车同行,无论是串车还是并行,不要长时间跟大货车,更不要让大货车跟着你:超载大货车刹车距离非常长或刹不住,而后车的安全距离是你把控不了的。最危险的是:夹在两辆大货车中间串车行驶,一旦发生与大货车的车祸,叠加货车上货物有上百吨的撞击力,车毁人亡的概率是很高的!我一旦发现前后左右的视野中有大货车,首先是降速,打灯,尽快找到安全空间变道&超车,远离危险源。
复杂天气和光线的影响:谨慎驾驶,匀速安全通过。
城市常见的雨夜路况,各种明暗光线对观察造成严重干扰
雨雾雪天气造成的困扰有两个:地面湿滑,轮胎抓地力降低,刹车距离延长,轮胎之间抓地力偏差过大,容易出现推头甩尾现象。车玻璃&后视镜凝结的雨雾,导致视野变差,无法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一旦发生危险,往往来不及采取避险措施或措施生效。夜晚的各种明暗灯光干扰导致视野不佳,也会明显影响到对车外情况的观察。所以我这几种场景下尽量保持相对低的车速(高速90码以下市区50码以下),保持充裕的安全空间,少变道,缓起缓刹,多打灯或鸣笛,谨慎驾驶,匀速安全通过。如非必要,不要在雨雾天气的夜晚上高速开车。
三秒原则:“1秒反应1秒采取措施1秒措施生效”保证自己前后有足够的安全空间。
在路上,与前车与前车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由自己掌握,能给自己留有充裕的反应时间和空间最安全!但与后车的安全距离由后车决定。一旦发现后车长时间贴着你的车屁股开(后视镜看不见后车车灯下缘),要主动想办法自救。
长时间紧贴你车屁股的后车有非常高的几率追你尾,遇到后尽快自救
我常采用的办法:一旦发现后车长时间紧贴着,首先是松开油门,将车速降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绝大部分的后车车速也会降下来,即是被追尾,后果也减轻许多。当后车不耐烦变道超车走,你后面的危险源就解除了。如果不奏效,轻点刹车灯,提醒后车保持安全车距(后视镜能看见后车前轮下缘)。如果还不奏效,我会找合适的时机变道避开,你厉害你先走。
千万不要提速来试图拉开与后车的距离,因为往往后车也会跟着提速!提速首先压缩了你与前车的安全车距。同时,更高的车速需要更长的距离刹停(包括你的后车刹停)。一旦发生串车车祸,你就会变成“奥利奥”中间黑色的那一块,速度越高,撞击越重,后果也越严重。
让速不让道:别迷信自己的车技和运气。
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瞬间很难看清避让的前方是否有安全空间,也很难精准操控车辆,发生事故的概率非常高!正确的做法是紧急刹车先将车速降下来(这也是我强调开车中留意与后车安全车距的原因,避免它刹不住撞上你),看清前后左右的情况后再迅速打灯变道脱离危险。
大客车违章变线,小车采取了让道不让速。。。。
一慢二看三灯四通过,必要时鸣笛。
开车上路必然有变道,转弯、起停等等操作,首先是将车速降下来,看清车外情况和前进方向有无障碍,然后打灯告知周围车辆行人你的驾驶意图,有安全空间后迅速变道,安全通过。有时候会有障碍物遮挡你或者周边车辆、行人的观察,闪闪大灯提醒,必要时鸣笛。(交规鸣笛违章是罚100大元不扣分,比起发生事故的损失明显划算得多)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酒驾是将一只脚踩在奈何桥上
酒精对开车的影响有两个:首先是酒精会迟钝你的反应和观察,你会对车外情况的观察变慢,反应不及时。其次酒精会刺激你的兴奋度,不知不觉开快车。发生事故的概率会非常高,后果往往比较严重。被交警抓住实际上是把你从事故的边缘拉了回来。
不要疲劳驾驶。清醒之后再上路。
疲劳驾驶往往会出现人对外界的变化观察,反应迟钝,在危险的边缘徘徊。一旦发现自己困顿,找机会停车,抽个烟洗把脸,让自己清醒之后再上路。我曾经有一次疲劳驾驶打盹儿瞬间差点撞到大货车,后视镜刮得合起来了,惊出一身冷汗。打哪之后再也不在精神不佳时开车。
不开斗气车:主动把自己置于危险边缘。
往往在路上因为其他人的不文明驾驶惊吓或刺激到你,怒火中烧,危险驾驶非要和对方比划比划。客观上把自己置于危险边缘,发生事故的概率非常高。我年轻气盛时也会有“路怒症”,年纪大了也就想通了(也许是事故见多了),没必要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远离鲁莽司机,没必要“斗气”,更没必要把自己置于危险边缘。
斗气车发生事故概率非常高,后果也很严重
车况:轮胎,刹车保养好,外型别影响原有的空气动力设计。
所有的驾驶动作(加速,刹车,转弯等等)都是通过4个轮子与地面的摩擦力来实现的。因此,轮胎和刹车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车辆的安全控制。最核心的是轮胎不同的磨损程度对应的摩擦力不同,磨损越严重的轮胎实际所需的刹车距离越长,当花纹都看不见了,基本上刹不住。尤其是前轮(导向轮)轮胎,摩擦力偏差会容易跑偏,在紧急刹车的时候会出现推头或甩尾,所以前轮两条轮胎用磨损程度基本一致的最安全。
也许就差一米你就避免了事故。
不要把补过胎的轮胎放在前轮,紧急制动时容易爆胎导致失控。轮胎侧帘(支撑帘)受损的换新轮胎吧,比起爆胎引起的后果划算得多。
发现刹车片/盘有明显异响或划痕,及时处理,保障刹车系统能正常发挥作用。
如果发现刹车盘有不正常的划痕尽快处理。
现在的车辆外型基本上都是通过风洞的空气动力学数据来确定的。保证了车辆在行驶中由于气流流动下压力作用下4轮能有效的抓地,明显的改变车辆外型会改变空气动力设计,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会改变车辆的动态重心和矢量力(感觉到“飘”),导致4轮抓地力不均,车身姿态不稳,一旦发生紧急制动,车辆容易失控。
车辆外型空气动力图示
老调重弹:开车上路安全驾驶是一辈子的事情!好的开车习惯最大限度地保障你的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