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找对象还是媒人介绍相亲好(就只配嫁给二婚的)
自己找对象还是媒人介绍相亲好(就只配嫁给二婚的)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我妈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相亲。今年初,北漂四年后,27岁的我决定离开北京,回到中部某五线城市。今天的推送来自大表哥两位朋友的故事,他们都称得上“相亲达人”。故事不一定有代表性,但能窥探到当代青年情感生活的一小角。01
前段时间,一条“相亲不敢公开高学历”登上微博热搜。
杭州一大爷在相亲角为38岁高学历女儿相亲,他说,“女儿在学校只会读书,当时还很高兴,可是现在高兴不起来了,硕士学历都不敢写上去。”
80后如此,被认为“有个性”的90后,也没好到哪去。走进相亲市场,照样被古老法则虐得服服帖帖。
年初,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提到,逾7成受访者曾被父母催婚;25至35岁的单身族压力最大,86%的受访者被催婚,女性比男性高6%。
今天的推送来自大表哥两位朋友的故事,他们都称得上“相亲达人”。
故事不一定有代表性,但能窥探到当代青年情感生活的一小角。
01
今年初,北漂四年后,27岁的我决定离开北京,回到中部某五线城市。
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我妈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相亲。
相亲遵从一套标准化流程:介绍人抛出双方的条件,双方觉得合适,就加微信聊聊看。感觉不错就见面,然后吃饭;如果双方想进一步发展,就逛街、看电影。
我第一个相亲对象是舅妈介绍的:她单位同事的老婆的表弟家的女儿,一个比我大 3 岁姑娘。
她告诉我,今年是她相亲的第 3 年,相亲对象见了不下50个。我是她相亲遇到的第一个“正常男生”。
其他的,有离异的、丧妻的、毕业后不工作一直啃老的。
更奇葩的一上来直接问:
“今晚去你家还是去我家?”
“待会儿可以去见见你父母吗?”
总之,二婚、油腻、不上进,成了别人给她介绍对象的标准。
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
“条件好的哪里能轮得上我啊,我都快30了,女人一过27,就只配嫁给二婚的。”
在相亲市场,年龄依然是女性最大的软肋。
在父母的安排下,97年、98年出生的姑娘们已涌入相亲市场。她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还没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却往往是相亲市场中最抢手的。
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在这里,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
我相过年龄最小的姑娘,刚满21岁,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我已经是她的第12个相亲对象。
她比约的时间到得早。我刚坐下,看到她桌上摆了 4 张照片。
她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然后从 4 张照片中选出我那张。照片后面有我的基本信息,以及是谁谁谁介绍的。活脱脱一个产品使用说明书。
看到我惊讶的神色,她连忙解释:“你来之前,我还见了另外一个相亲对象,也是在这个位置。”
还没有等我回话,她又说了一些自己的基本信息,语速快,台词熟练。
传达的价值观无非是,女孩子,找一个人嫁了才是正经事儿。
在小城市,我所接触的男生们,确实不太喜欢比自己大的姑娘。姐弟恋,仍是少数。
小女生天真、不世故,要求也比大龄姑娘少很多,有时间等男生成长,不用从相亲开始就直奔婚姻主题。
还有一个残忍的真相,那就是生育能力。
当下中国的人口流动,多数优秀的年轻人都涌入了一二线城市。
经济实力、性格、工作各项条件都不错,且又留在小城市的男生,有,但往往结婚较早。
具备上述条件还单身的适龄男青年,更是凤毛麟角。
但如果这些优秀条件放在一个女孩身上,效果会倒挂:她会越难找到对象。
男生的经济实力是女方考量的重要原因,但通常女生的事业、财力排在性格、家庭、颜值、年龄等等后面。
男方一般不介意向下兼容,往往会找年轻温柔,但家庭、学历、事业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女孩,但女生却不愿意向下择偶。
虽然看穿了相亲市场的规则,但我依然坚持想追求爱情。
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02
经历了十几次相亲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相亲,并能以平常心对待。
很多人把相亲妖魔化,如同自己的能力受到莫大侮辱,于是见面时各种挑剔和不屑,抱着这种心态看人,能有啥好结果?
我的第15个相亲对象,是好哥们的女朋友介绍的。哥们组织家庭聚餐,我受邀参加,结束后,他女朋友问我对其中一个女生感觉如何,我回忆了一下,文文静静挺可爱。
这是相亲开始我最认真且主动的一次。只要工作闲下来就会发信息问候,快到下班时间就约地方吃饭,她每次也都痛快答应。
持续了一个半月,她没有拒绝我,但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思。
之后的一天,我发现她把我微信删了。
哥们女朋友悄悄告诉我原因:对方找到个条件比你好的,房子比你的大,她结婚后想把她爸妈接过来一起住。
我成了人家骑驴找马里的驴,这堂备胎之课上得生动精彩。
在相亲市场,男生看颜值,女生看财力,这两样不是全部,但往往有一票否决权。
每个人都想要更好的,你不能说对方太物质,她只是追求更适合自己的而已。
就像刚摘下树的橙子被放入了自动筛选流水线,程序会将他们按标准分类,个头、品相差不多的会被分到一起,卖出同一个价格。
有时机器可能会出差错,但最后还要经过一道人工筛选,他们的火眼金睛不会容忍次品混杂在优质品里面。
比喻过于残酷,但真相往往如此。
相亲初期,我去过几次相亲角。看到有年轻人走进来,首先迎上去的不是婚介所的人,而是各种大爷大妈。
“小伙子多大啦?”“小伙子在哪工作啊?”“小伙子父母有养老金吗?”
就像打王者农药,上来就是标准三连问。
大爷大妈会根据你的回答将你快速分档。如果大致符合要求,接下来会问更加细致的问题,例如:房子多大,有无贷款,车多少钱……
一圈走下来,如同经历一次最严苛的面试。
婚介所有一位“耿直姨”,做专业红娘10年,每人登记收费5元。
“我不会把各种条件分得很细致。”耿直姨说,“两个人是过日子,不是做买卖。很多父母太看重条件,孩子也会受影响,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错过适婚年龄。”
耿直姨经常指着家长怒怼:你是给孩子相亲呢还是招聘呢?去菜市场挑颗大白菜还要看对眼呢,你凭啥说我们小伙子不行?孩子就是被你们耽误了,回去自己反省反省!
耿直姨得罪了很多人,但也成全了很多小夫妻。
很多看似门不当户不对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我接触过很多相亲对象,她们坦言自己相亲太多,已经麻木。相亲就像一个日常工作,吃吃饭,逛逛街,一两次接触后,没有“感觉”,不了了之。
可有时,不是我们没有“感觉”,而是没有给感觉创造机会。
最近一次相亲,是在两年前。我和对方约在一个烧烤摊,因为是朋友介绍,三个人坐在一起撸串。
交谈中,朋友把我俩的基本信息互相告知了一遍,“剩下的你俩谈,我只负责牵线搭桥”。
第一次吃饭中规中矩,我送她回家,到她家楼下时,她告诉我,自己相亲也不下二三十个,已经麻木了。
“第一次见面难免了解不全面,我们可以再接触几次吗?”我的语气很真诚。
“可以的。”
我记得那晚月光很亮,夏日的夜晚吹来阵阵凉风,从北京一路赶回来的疲倦随着酒精逐渐挥发。
不给自己和对方一点机会,怎么知道结果怎么样?
随后的一年里我们分处两地,但微信时常联系,我经常在周末赶动车回家约会。她看我来回奔波辛苦,也会主动去北京找我。
两颗麻木的心给了对方一点点机会,发现原来一个人相亲时表现出来的,真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我相亲时故做成熟,其实内心紧张;她相亲时矜持害羞,熟悉后把我虐得死去活来。
没错,她如今是我的妻子,我们的宝宝已经1岁啦。
03
说实话,浪漫爱情观真的害人不浅。
很多年轻人被韩剧和言情小说洗脑,坚信要“一见钟情”,对另一半充满浪漫的幻想。以为爱情就是点外卖,准点到达,开盖就吃。
带着这种心态去相亲,只能处处看人不顺眼。
般配是爱情的结果,不是前提。因为爱情,两个人才越来越般配,越来越能接受对方,而不是相反。
“我们希望和性情契合,有着共同喜恶的人共度一生。甚至在内心的隐秘思维里,总将恋人想象成可以预知我们所需、辨读我们心灵、捕捉我们孤独、妥帖安排一切的人。
这种“浪漫”,在进入婚姻后充满隐患。因为没有哪一种一致会持久存在。在伴侣不符合期望时,我们就对婚姻充满苛责,争当施教者让对方受教,连鸡毛蒜皮的琐事,家用供给、姻亲关系、清洁轮班、杂货采购等都可令我们勃然大怒。
我们以一种奇怪的虔敬,夸大着对方的能耐,却不知婚姻是共同建构的体制,最适合的伴侣并不需要所有志趣都碰巧相投,而是应该充满智慧且优雅地讨论品味的差异。
‘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即在知道完美关系不存在后,依然愿意承担的勇气,这勇气并不逊色于史诗里的英雄主义。”
——阿兰·德波顿,英国作家
上面这段话出自阿兰的《爱的进化论》,书中对爱情和婚姻的论述透彻深刻,很适合中国年轻人读读。
相亲靠不靠谱,主要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
如果只是把它视为认识异性的一种渠道,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就像@糖糖小唐。
大多数人相亲时还是怀揣着对真情的一些向往,如果耐心地去了解彼此,结果可能不一样。
那些还没等到爱情的,别太着急。
恋爱与否无法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它只是意味着迈入了另一种生活,得到了另一种快乐,也开始应对另一些难题。
如果你压根就不想结婚,那享受你的单身生活吧。
短短几十年光阴的人生,开心最重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