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唱的3首经典老歌征服了所有人(她原想用这首歌回应无情的丈夫)
她唱的3首经典老歌征服了所有人(她原想用这首歌回应无情的丈夫)但唱得好跟飙高音并没有实质关联。也有人在没听过她之前,质疑所谓的“三个8度”的音高并没有什么了不起。2007年,拿下相当于香港乐坛终身成就奖的“金针奖”。网上流传最广的,是黄沾对她的赞美,“天生有绝对音感,不必任何乐器,随口就能唱出标准音高来。”杜丽莎也曾开玩笑说:“我从小非常听话,所以耳朵灵敏,听不得走音的东西。”
杜丽莎这个名字是在国泰戏院唱歌的时候,有人帮她改的,“台下那些公公婆婆,听不懂谁是“Teresa Carpio”,不如就叫杜丽莎啦。“因为她是菲律宾人。爸爸是菲律宾的爵士鼓王,妈妈是上海人,家里五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大。
六岁去大溪地帮爸爸站台,十四岁靠唱歌赚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二十来岁已经在TVB有自己的音乐节目,《杜丽莎与你》,做足三年。
2007年,拿下相当于香港乐坛终身成就奖的“金针奖”。
网上流传最广的,是黄沾对她的赞美,“天生有绝对音感,不必任何乐器,随口就能唱出标准音高来。”
杜丽莎也曾开玩笑说:“我从小非常听话,所以耳朵灵敏,听不得走音的东西。”
也有人在没听过她之前,质疑所谓的“三个8度”的音高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唱得好跟飙高音并没有实质关联。
电影《六楼后座》里,杜丽莎演的是周浚伟的妈妈,出场时间非常短。电影尾声时,为了让逃家的爱音乐的儿子出国念书,她来到六楼后座这间Share House里,打开钢琴盖,唱了《海阔天空》。“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一开口儿子已被击溃,乖乖跟妈回家。
她演这个角色,信手拈来,又恰如其分。
因为她曾说:“我从小就在台上表演,唱歌就是我的语言,下台了反而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
她那个年份的歌手,都是各凭本事,从香港的英文歌时代过渡到广东歌时代,游刃有余。
比如叶德娴,让一代香港音乐人跪拜,陈年老歌可以不提,玩票似地与后辈许志安唱过一首《如何可以不爱她》,让人见识到原来高音之上可以开阔至此,好像冲上云霄后得见莽莽云海。
比如朱咪咪,也有浑厚圆润老道的嗓子,唱起歌来又生动又稳健。
那个年代的女歌星,是真的歌星,以歌为生,作不得假。夜总会,大舞台,四处跑场。后来时代变幻,杜丽莎还感叹过歌手越来越辛苦,又要唱又要跳还要靓,甚至只唱歌不行,还要会演戏。虽然这样讲,但话外音是,真正能把心沉下去唱歌的人就少了。
杜丽莎家学渊源,爷爷是爵士乐吉他手兼古典小提琴手,爸爸号称香港鼓王,叔叔们都是乐师,弟弟弗烈玩摇滚,妹妹查宁也是歌手。
Beyond的叶世荣曾说,小时候买的第一张唱片,就是杜丽莎妹妹查宁(Charing Carpio)的英文专辑。
她也说妹妹天赋比她好很多,她没什么天赋,只是肯努力。
因此她才以十分努力的林忆莲为起点,开班授徒。
有人说这季的《歌手》又名《林忆莲,林忆莲的老师,林忆莲的粉丝》。因为林忆莲还是个被人诟病“走音”、“不会唱”的歌手的时候,被许愿领去见了杜丽莎。
在此之前,杜丽莎并没有想要当谁的老师。但正好那时她刚经历失声的痛苦,知道那种孤立无援,眼前是即将开演唱会却没有勇气站上台的林忆莲,也许突然就生出了同理心。
林忆莲之后杜丽莎成为香港乐坛顶级名师,大牌歌手纷纷上门求教。
她说林忆莲勤力,天天去她那里练声,坚持六个月;她给曾是学生的郑秀文做监制,那两个月两个人每天见面六七小时,聊天、练唱,她眼里的郑秀文是不知道休息的女强人;梁咏琪用四天的时间上了十四堂课,一有时间就来;薛凯琪、郑融一有时间就不停打电话给她请教。甚至Twins,她在《志云饭局》上说,“阿Sa唱英文歌好厉害,你知不知道?”
香港歌手尊敬她,喜欢她,也怕她。
她去做香港选秀节目《超级巨声》的评委,所有人都对小巨肺林欣彤表示赞赏,只有她说“她发声方式有问题,我听到好闷。”
她的音乐课全港最贵,但有女明星迟到45分钟毫无交代,她会直接跟人说,“你不用再来了。”
有歌手来拜访,请她听自己的专辑,她听完后说:“你不要给别人听,免得被人扔丑鸡蛋。”
她对人有要求,喜欢勤奋的人,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
小时候被菲律宾乐队D’swooners看中带到日本,歌手生涯发的第一张EP是日文的,那时的公司老板带她上电视,她却觉得日本人论资排辈好闷,“我从小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于是回了香港。
就算是唱同一首歌,她也要求自己每次唱都要有不同,否则“好闷”。她下一期的曲目据说是《卡门》,那是她在2003年杜国威编剧的舞台剧《丽花皇宫》里唱过的歌,届时可以细细欣赏她全新版本的不同之处。
而被她教过的人,全然不会被她“恶”名在外吓到。
当年林忆莲录《I Still Believe》,在录音室泣不成声,许愿在深夜求助杜丽莎,是她拉着林忆莲的手录完这首歌。
薛凯琪说她不仅会教人唱歌,还会教人舞台上如何用高EQ展现自己。
她只教过郑秀文很短的时间,却在多年之后收到郑秀文一张卡片,上写“老师,我很想念你,很想再见你”。
她说唱歌最重要一个字,就是“练”,跟功夫一样。
杜丽莎唱歌有多好,第一期《歌手》如果还不够跪的话,可以去搜来看看某期《劲歌金曲》的一段小视频。
那期节目里有彼时刚刚在香港爆红的巨肺邓紫棋,她跟杜丽莎合唱了一曲《Lady Marmalade》。
什么是“人外有人”,这句话其实基本等同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洪涛对她最高的褒奖是“看到有这样的歌手在,就觉得节目一定要做下去”。
其实杜丽莎老师其实对香港乐坛最大的贡献是提携后辈以及开办音乐学校。学生如郑秀文、林忆莲、郑融、梁咏琪、张柏芝、薛凯琪等均各具特色,各有成就。二零零五年从加拿大回港开办“杜丽莎国际演艺学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她拿金针奖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杜丽莎老师在香港乐坛的活跃时间较短,推出的作品也并未广为传唱。金针奖颁给杜丽莎老师其实也侧面折射出粤语歌手的从八十年代黄金时代到千禧年之后衰落。
其实写到这里自己倒是有感而发,前辈们努力打造的粤语歌的黄金年代已经一点点慢慢远去了。毫无疑问以香港歌坛为代表的粤语歌已经无法再达到当年的高度,天时地利人和哪一点都缺不了。正如知乎上反复提及黄霑先生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粤语歌的衰落是注定的。而我更希望新生代的歌手们,无论是港台还是大陆的,你们多去学习学习前辈们的技巧,感情以及态度。去年林子祥七十岁来我是歌手教半壁江山什么才是态度和实力,今年的歌手们也多学学杜丽莎老师的演绎和台风。这才是我是歌手这档节目对你们带来的最大收获。
鲜花,掌声,名气,金钱,一切都会远去的。唯一不变的是六七十岁仍然放声歌唱的实力。当然,她早就不需要什么额外的褒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