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轨迹与诗词(苏轼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
苏轼的人生轨迹与诗词(苏轼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刚结婚时,由于两人巨大的文化差距,感情很平淡。婚后第三年他们有了儿子苏迨,后来生了苏过。但有了孩子后,她仍把苏迈视为己出,所以苏轼夸她是好妻子,好母亲,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这里可见王闰之的人品很不错。这也是苏轼开始喜欢的原因之一。苏轼送王弗与父亲的灵柩回川 为父丁忧满三年后 娶了王闰之作填房。当时王闰之已二十一二岁。坊间传说是受王弗所托,王弗病间自知将死,托王闰之替她照顾好苏轼和才七岁的苏迈。也有传说是王闰之从小就暗恋大才子苏轼,非他不嫁,所以才等成大龄姑娘。那王闰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那么让苏轼看重她呢?其实她就是一个很一般的女人,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甚至连书都没读多少,才学方面根本没法与王弗比。那她又怎么与北宋百年难遇的第一才子苏轼走到一起的呢?王闰之,与苏轼结婚时叫二十七娘,没正经名字。名闰之,字季章都是婚后苏轼给她取的。她比苏轼小12岁,是王弗的堂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原配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写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从词中可见苏轼对亡妻的思念至深.
但苏轼生命中另一个女人,王闰之,陪伴了他二十五年,我们却很少看到苏轼写给她的诗词。不仅如此,就连王闰之的出生地,四川青神县,也很少有她的遗迹,很少有她的故事,更不要说她与苏轼的故事了。
前不久,有名的自媒体制作人意公子,在做苏轼专栏节目时,专门跑到四川青神去寻找有关王闰之的蛛丝马迹,竟然没有找到?那王闰之在苏轼的生命中,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苏东坡在她死后,在给她的祭文中写道:“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可见 苏轼对她的感情不会比王弗轻,是他死后要“同穴”的人,这是怎样的感情?
那王闰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那么让苏轼看重她呢?
其实她就是一个很一般的女人,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甚至连书都没读多少,才学方面根本没法与王弗比。那她又怎么与北宋百年难遇的第一才子苏轼走到一起的呢?
王闰之,与苏轼结婚时叫二十七娘,没正经名字。名闰之,字季章都是婚后苏轼给她取的。她比苏轼小12岁,是王弗的堂妹。
苏轼送王弗与父亲的灵柩回川 为父丁忧满三年后 娶了王闰之作填房。当时王闰之已二十一二岁。坊间传说是受王弗所托,王弗病间自知将死,托王闰之替她照顾好苏轼和才七岁的苏迈。也有传说是王闰之从小就暗恋大才子苏轼,非他不嫁,所以才等成大龄姑娘。
刚结婚时,由于两人巨大的文化差距,感情很平淡。婚后第三年他们有了儿子苏迨,后来生了苏过。但有了孩子后,她仍把苏迈视为己出,所以苏轼夸她是好妻子,好母亲,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这里可见王闰之的人品很不错。这也是苏轼开始喜欢的原因之一。
人们说,患难见真情,两人感情升温应该是从乌台诗案开始。 “乌台诗案”发生时他们结婚十二年。
中国有句俗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王闰之没有只顾自己,一走了之。
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形势很是凶险,有人想置苏轼于死地,根本不容苏轼有任何反应,就当着苏轼的一家老少,把苏轼抓走,除了苏迈一人随父到了京城外,一家老少全指望着王闰之照顾。
为了照顾一家数十口人,王闰之带着家人们,从湖南到南都坐船去投奔苏辙。但当时的御史台为了给苏轼定罪,到处搜罗苏轼的文稿文书,不管是民间,还是苏轼的好友都没放过,更不要说苏轼的家里。
在家里没收到有用的东西,那些官吏还乘船追赶投奔苏辙的王闰之一行。官吏们在宿州追赶上了王闰之及家人,官役们把船翻了个底朝天,想找到有用的东西。那个阵势,吓得年幼的儿子们大气不敢出。
等官兵走后,王闰之怒骂苏轼道:“你一辈子只知道写写写,这些东西给你带来了什么,却让我们担惊受怕到如此地步!”说完,她一把火把船上所有苏轼的文稿书籍全烧了。这也是后人对王闰之最有争议的地方。
后来苏轼从狱中出来,清点文稿发现,当时烧掉苏轼前期的作品有七八成之多。这件事有人说王闰之不该烧,那是苏轼的命。但作为苏轼的女人,王闰之比谁都清楚,只有一把火烧了那些文稿,才可能尽量少地给苏轼惹来事端,才可能保住苏轼的命,有苏轼在,文稿还可以再写,没有苏轼,什么也没有了。
乌台诗案后,当苏轼被放逐黄州时,王闰之与苏轼一起在那里,过了五年最贫困的贬谪生活。
五年的黄州生活,是苏轼一生最困苦,仕途最艰难,心理落差最大的时候。苏轼在黄州能调节好心态,能从苏轼转化为苏东坡,可以说王闰之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她所做的事,只是件件小事,但如春雨般慢慢地浸润着苏东坡的心房。
苏东坡到黄州时,每月只有4500文。精打细算的王闰之就用线穿成30份,每份用线穿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只用一串。如果有节余,就放在一个竹筒中,给苏东坡买酒喝。
所以在黄州即使日子很清苦,即使苏东坡时不时有朋友来看他,苏东坡也没觉得生活有多短缺。有时候,王闰之还能给苏东坡来点小惊喜。比如说,一天苏东坡的朋友得到一条鱼,有菜没酒,多没意思,哪知苏东坡试探地问了一下王闰之,王闰之说,我给你早就准备了一坛酒,就想着你想喝时拿出来。这就是《后赤壁赋》的创作故事。
王闰之不但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把生活安排得匀匀称称,还同苏东坡一起开荒种田。在黄州时,苏东坡夸道“妻却差贤胜敬通(冯衍)”。即使苏东坡后来又被重用,王闰之仍勤俭持家,也不骄矜自喜。
当王闰之死后,回忆黄州这一段时经历时,苏东坡在祭文中写道:“孰迎我门,孰馈我田”。文字质朴,充满了乡土味,却满满是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苏辙很是敬重王闰之,他写了两篇祭文来祭奠她,高赞嫂子朴实的本性,平淡富贵。苏辙兄弟俩仕途的起起伏伏,看惯了人间百态,但他却看见“嫂居其间,不改色声”。他断定这是嫂子的本性使然,学是学不会的。所以当苏东坡死后,苏辙满足了苏东坡的愿望,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如果人们非要把王弗与王闰之来比较的话,我觉得可以这样说:
王弗陪伴了年轻的苏轼,是苏轼生命中的良师益友;王闰之陪伴了苏轼和苏东坡,与他一起经历世间种种,是苏东坡口中的“老妻”,是一个男人可以安心出去打拼,回家有暖粥温酒可享,伤心了可以靠在肩上哭的人,是死要同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