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以上三个民族的泼水节均与浴佛有关,是基于宗教性节日的民俗性节日。佛家认为浴佛除了纪念佛祖的诞生外,还有洁净世间众生心灵的作用。另外浴佛也能得到佛的庇佑,”这两点在泼水“浴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延续,祝福的情感融入洒向对方的水中;同时,相比于一般的沐浴而言,这种“浴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净体”,而是“净心”。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日期相同,但在活动中又有本民族的特色。泼水节第一天,阿昌族人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争采鲜花。第二天、第三天是“浇花水”活动,第四天开始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开始“浴人”的过程。阿昌族泼水非常文明,男女要先对歌才开始浇,浇在肩上或后脖子的衣领上,从不追着人浇。德昂族的泼水节德昂族的泼水节又称浇花节。泼水节前三天都是浴佛仪式,浴佛仪式之后,广场上响起锣鼓之声,村民们提着盛满清水的水桶,抬着脸盆,互相追逐,你泼我洒,祝福对方清洁平安。第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水资源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沐浴文化。沐浴贯穿了云南少数民族从出生、婚恋、求子到丧葬的各个人生礼俗之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身份的认同有重要意义。云南诸多民族都有“洗澡节”,它是集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卫生需要、美好诉求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更是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重要契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3)

傣族的泼水节

说起云南少数民族的沐浴节日,最有名的莫过于傣族的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人们送旧迎新,互相泼水以示祝福。泼水节一般持续三天,分别为送旧、空日、迎新。节日期间,傣族人民还要举行丢包、划龙舟、放高升、孔雀舞等传统民俗活动。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4)

阿昌族的泼水节

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日期相同,但在活动中又有本民族的特色。
泼水节第一天,阿昌族人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争采鲜花。第二天、第三天是“浇花水”活动,第四天开始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开始“浴人”的过程。阿昌族泼水非常文明,男女要先对歌才开始浇,浇在肩上或后脖子的衣领上,从不追着人浇。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5)

德昂族的泼水节

德昂族的泼水节又称浇花节。泼水节前三天都是浴佛仪式,浴佛仪式之后,广场上响起锣鼓之声,村民们提着盛满清水的水桶,抬着脸盆,互相追逐,你泼我洒,祝福对方清洁平安。第四日,村民会在寺院前广场边上,建一座高两三米的七级木塔 ( 功母塔 ),并赕给佛寺一些钱,作为“功德”。最后每户提一桶细沙,倒于“功母”竹笆棚内,再供以各色幡旗、香柱、蜡条、米花、芭蕉。


以上三个民族的泼水节均与浴佛有关,是基于宗教性节日的民俗性节日。佛家认为浴佛除了纪念佛祖的诞生外,还有洁净世间众生心灵的作用。另外浴佛也能得到佛的庇佑,”这两点在泼水“浴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延续,祝福的情感融入洒向对方的水中;同时,相比于一般的沐浴而言,这种“浴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净体”,而是“净心”。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6)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7)

布依族姑娘

按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们的快乐童年。“假谷(又称假壳)”则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所以在“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

偷水又摔跤彝族结婚要靠抢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8)

彝族姑娘

如果你的新娘来自以下几个民族,你将发现房子和车子是多么苍白的财富。想成亲,你必须得有个强健的体魄、会摔跤、会唱歌、会抢亲、受得住打骂、会随机应变……除此以外,你还得配备一支强大的迎亲队伍,并且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因为说不定你还得入赘女方家,被姑娘娶回去!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阿美族先测体能才能入赘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9)

阿美族姑娘

阿美族的文化特色是母系社会,男子入赘女家,女儿继承家产,男性年满十三岁就送入少年会所集训,每三年通过一次体能试验,才晋升更高一级的年龄阶级。22岁成年后改住到青年会所才可以结婚,也是捍卫部落的战士,成年男子若被妻子离婚,只能返回青年会所等待第二次结婚的机会。

白族婚后竟有“性自由”假期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0)

白族姑娘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

傣族娶个小和尚回家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1)

傣族姑娘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俄罗斯族古老的“窃娶”婚俗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2)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的结婚方式还分两种,一种是明媒“正娶”,一种是偷偷“窃娶”。“窃娶”,是俄罗斯人较古老的婚俗。即男女双方经过热恋订下终身,之后男女自定婚期(实际男方家庭知道,且有准备),不通知女方家长,婚时是男方偷偷驾车或骑马“偷娶”。娶期多在冬天,男到女方家把新娘偷偷抱到车上或雪橇上,风驰电掣般地快速而归。女方家长“发觉”,便组织亲朋虚张声势地“追赶”一程了事。此种迎娶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已不多见,50年代后基本消失。

爱尼人偷姑娘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3)

爱尼人

爱尼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个村寨都有专供青年们聚会和谈情说爱的“公房”。未婚男女夜晚可以到“公房”里去唱歌,跳舞、玩乐、相互倾诉爱意与恋情。情人经过多方了解之后,就会秘密约定一个“偷姑娘”的时间。在他们俩约定的时间里,男青年在伙伴的帮助下,把自己所爱的姑娘“偷”到家里。

丽江戴眼镜黑胖男人是极品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4)

丽江姑娘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纳西男人是从来不用养家的,女人养家干活,男人负责“琴棋书画烟酒茶”,只要会玩就可以了,越有知识的男人就越有地位,又因为以胖为美,所以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在这里就是极品。在这里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畲族综合考验迎亲队伍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5)

畲族姑娘

畲族人家有着极其隆重热闹的婚俗,新娘要由8位赤娘陪伴进行婚礼中的各项仪式,取双喜之意。畲族的迎亲仪式与过程是对新郎迎亲队伍的一次综合考验,只有能歌善舞、机灵敏捷、酒量豪爽的赤郎才能帮助新郎顺利过关。第一关“杉刺”拦路,以歌代题。来到新娘家的中堂,赤郎开始过第二关,赤娘们端上“宝塔茶”,5个茶碗叠成宝塔状,赤郎须自己用嘴衔取塔顶一碗,将余下4碗分发4人,仰脖喝干茶水,随后将碗送还女方,难度非常之大。接着迎亲者送上礼品,请亲家伯清点,马上进入第三关“借镬”(意为男方借女方炊具办酒席)、第四关“杀鸡”、第五关“对歌”,连连考验。(玩转云南)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民族数,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禁忌。在云南旅行,千万注意。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6)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7)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8)

对歌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19)

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

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哭婚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0)

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抢亲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1)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丢包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2)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阿夏婚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3)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踩月亮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4)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树叶信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5)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

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串姑娘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6)

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吃 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马。

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 娘,便托人或亲自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方求婚。



最奇特的书信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7)

景颇族居住在高山峻岭中,交通很不方便。人口分散,若有事相告,只能用植物来表达。托人捎条树根,表示想念对方。捎去芝麻,表示想念更深切。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用线捆扎严实,请人捎给女方,则是男方的“情书”。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8)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瑶族妇女视无眉毛为美。从十四五岁起开始拔眉。拔眉毛时先在眉间抹点灰消毒, 然后用两根线在眉间搓捻,使眉毛裹在线中拔出。



最喜欢半夜搬家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小姑娘结婚(云南少数民族结婚)(29)

居住在祥云县的苗族有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半夜搬家。据说苗族这一行为起初是为了躲避财主催租逼债,如今已成为一项富有情趣的传统习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