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浪漫主义的绝唱)
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浪漫主义的绝唱)吉田的第三个特色就是充盈的文学性。不同于二十四年组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钟情,吉田将她文学性采撷的视线放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颤栗杀机》的原作名《Banana Fish》,就来自于塞林格九故事中的《逮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for Banana Fish),而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豹的意象,也与男主角亚修的形象重合,而赛灵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则成为白老师的象征。在这里,美国文学与漫画角色的双重意象组合也给了作品更深的意蕴,在读者感受人物魅力时形成一种加成效应。描写百合情愫的《樱之园》,则用戏中戏的形式,通过一组女校学生排演契诃夫《樱桃园》中对女性自身身心的理解与探索,浅吟低唱垂髫之年姊妹情深,篇目用词也是极尽淡雅之能(如花冷,描写樱花开时的初春微凉)。在创造此作的同时,吉田还在连载充斥着男高中生粗鄙口语的《比长河更舒缓》,让人不得不赞叹吉田对文字与语言的绝妙掌握力。
谈及日本的少女漫画谱系,第二代二十四年组金字招牌在前,让后辈漫画家难以望其项背。在二十四年组的身后,第三代少女漫画家中,以小学馆的《flowers》为舞台活动的吉田秋生和田村由美最为知名。二位才女一位冷若冰霜,对世事洞若观火;一位热情似火,充满了生命的热量,冰火两重天,各自成就了一番充满魅力的天地。这次就来谈一谈前者,不断突破漫画文学性类型化桎梏的吉田秋生。她精确的分镜,硬冷的线条,硬核的剧情,独到的构思,使得这位著书不多的漫画家成为了日本漫坛一位难以忽略的女性作者。
吉田秋生《吉祥天女》
吉田秋生,这个男性化的笔名,据说来自于她前男友,这个狮子座的女人出生于战后,属于团块世代。在日本经受美国文化大力冲击的时代洪流中成长,那时的日本,在战后美日文化杂交的背景下成长,西方的语境全然嫁接在东瀛的土壤之上,绽放出东西方融合的独特文化世代。这代人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便是村上春树,他们对塞林格菲斯杰拉德海明威耳熟能详,对爱与和平伍德斯托克如数家珍。他们见证并参与全球性的事件热潮,冷战在这一代酝酿成熟,不同力场碰撞出巨大的能量,成为他们这代日本作者独特的、且后无来者的用日语表达的西方性。
《颤栗杀机》
吉田作品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去类型化,在以男性为主角的作品中,早期的公路漫画《加州物语》《颤栗杀机》,描写日本美军基地边少年成长的《比长河更舒缓》,到中期的涉及生化未来主题的《夜叉》,充斥着大量男性荷尔蒙特色的剧情,如滥药、枪战、黑帮、牢狱、阴谋,同时也有这浊世凡尘背后淡然世事,了然无痕的豁达与关于宿命的隐隐哀愁。这种表象与内在情绪充满张力性的对比与反差,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浪漫主义,让人心折。其中尤以《颤栗杀机》最为扣人心弦,这部吉田个人创作史上最为漫长的作品横跨九年,历经冷战终结。在冷战乱世黑帮白道的厮杀混乱中,吉田秋生创作了以已故River Phoenix为原型的角色——亚修,在现实的泥沼对映之下,亚修对英二飞蛾扑火般的柏拉图式的情感无尽升华,终成一曲辗转流传的绝唱,情之所至,由生向死,成人漫画的背景与少女漫画的纯爱毫无违和地融合,塑造出吉田独特的美学世界。值得一提的是,《颤栗杀机》在美国连载时,依其情节直接被归于成人杂志,可见美日二国对漫画分类的不同理解。
吉田秋生《YASHA夜叉》
而吉田秋生另一类的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如充满豪门阴谋惊悚元素的《吉祥天女》,同时描绘三十多岁女性至十几岁少女的心路历程的《海街日记》,也是融合了多样化的文学与影像表达。《吉祥天女》的女主小叶子,将佛教图腾与日式怪谈融为一体,整体剧情悬念的设置,以及惊悚性的层层铺陈又有希区柯克式悬疑片的凝练简洁,结尾处刻意模糊的真相让作品“余音三日,绕梁不绝”的韵味悠长。《海街日记》则是向小津镜头下镰仓的一次致敬,生活场景的步移景换,各种运镜角度的精妙转换,群戏镜头表达的精妙流畅,处处可见一斑。《海街日记》的女主角们不再是甜美的原节子,她们变成了内心坚韧不向生活屈服的现代女性,而这种高洁女性观的表达,一直是吉田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的吉田,深谙摄影运镜之道,笔者在个人漫画阅览经验中,深感懂得并擅长使用最大化分镜切割留白之魅力的,一位是安达充,另一位则毫无疑问是吉田秋生了。
《海街日记》
吉田的第三个特色就是充盈的文学性。不同于二十四年组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钟情,吉田将她文学性采撷的视线放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颤栗杀机》的原作名《Banana Fish》,就来自于塞林格九故事中的《逮香蕉鱼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for Banana Fish),而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豹的意象,也与男主角亚修的形象重合,而赛灵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则成为白老师的象征。在这里,美国文学与漫画角色的双重意象组合也给了作品更深的意蕴,在读者感受人物魅力时形成一种加成效应。描写百合情愫的《樱之园》,则用戏中戏的形式,通过一组女校学生排演契诃夫《樱桃园》中对女性自身身心的理解与探索,浅吟低唱垂髫之年姊妹情深,篇目用词也是极尽淡雅之能(如花冷,描写樱花开时的初春微凉)。在创造此作的同时,吉田还在连载充斥着男高中生粗鄙口语的《比长河更舒缓》,让人不得不赞叹吉田对文字与语言的绝妙掌握力。
女性漫画读者,往往最关注的就是“情”字的体现,纵观吉田的创作,早期的情感表达比较激越,比如《颤栗杀机》中亚修通过对英二的爱摆脱社会体系对他心性与自由的捆绑,而这种延续到亚修生命最后一刻的为自由与爱的挣扎与牺牲,充满了十足的张力,番外《光之庭》英二苦痛难耐避而不谈亚修多年,最终泪满襟地回顾两人旧照的场景令人断肠,这段情被许多读者誉为日漫中的柏拉图式爱情最高峰。近年的《海街日记》虽然表面看来多了份岁月静好的安然之感,但是本质还是坚持自我的情感表述,可惜是枝裕和对吉田这份橡木心缺乏体悟,电影沦为纯小津致敬向的作品。
《海街日记》电影
吉田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她表面冷彻清冽,骨子里荡气回肠至情至性大情大爱,叫人如何不钟情?初读吉田秋生至今已逾十载,纵世事变迁,她的作品品性一以贯之,不媚俗,不流俗,自坦荡荡走天下,真是一位百读不厌的名家。
文:yamam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