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舒妃生无可恋(真正成熟的女人)
如懿传舒妃生无可恋(真正成熟的女人)她能歌善舞,在秋凉时节,凭着一曲《醉花阴》在宫宴上惊艳四座。舒妃的名字很美:意欢。大有“惊鸿一面,心意欢畅”的味道。从表面上看,是皇帝负了她,是炩妃暗算了她,但真正将她逼上绝路的,其实是她自己过于深重的执念。执着未必都是错,理想主义也未必是错,但生活毕竟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执念而轻易发生改变。太执着于理想,拒绝看一看现实,那么最终遍体鳞伤的终究还是自己。
记得电视剧《如懿传》里,炩妃在原形毕露的时候,曾绝望地嘲讽皇帝:在这后宫之中,有谁是对你真心的?恐怕只有那个你已经瞧不上的翊坤宫娘娘吧!
其实,剧中还有另一个“真心”的女子,她对皇帝的真心不逊于如懿,而最终的失望与伤心却也不逊于如懿,那就是舒妃意欢。
但是,从前看剧,对意欢的感情是纯粹的同情与惋惜,如今经历的事情多了,却渐渐多了几分悲哀:
但凡她能稍微“看清”哪怕一点点,也不必怀着一腔失望草草结束自己美好的生命;因为从她入宫那一刻起,这段感情的复杂就已经很明显地摆在了她的眼前。
从表面上看,是皇帝负了她,是炩妃暗算了她,但真正将她逼上绝路的,其实是她自己过于深重的执念。
执着未必都是错,理想主义也未必是错,但生活毕竟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执念而轻易发生改变。
太执着于理想,拒绝看一看现实,那么最终遍体鳞伤的终究还是自己。
01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舒妃的名字很美:意欢。大有“惊鸿一面,心意欢畅”的味道。
她能歌善舞,在秋凉时节,凭着一曲《醉花阴》在宫宴上惊艳四座。
她通晓诗词,是后宫中除了如懿之外,唯一能与皇帝讨论翰墨风雅的女子。
她品行高洁,对后宫里拜高踩低、勾心斗角的各种手段嗤之以鼻,不屑为伍。
她情真意切,为了给生病的皇帝祈福,坚持亲自登着梯子将祈福经幡挂在梁上,丝毫不在意风雨交加、衣衫尽湿。
她的晋封之路也相对顺利,入宫首日就被封为贵人,不久晋封嫔位,后来又顺利成为“舒妃”。
作为一个女人,舒妃的才貌与柔情深深吸引着皇帝,使得皇帝对她难以抗拒,恩宠不绝;但作为一个“被皇太后引荐入宫”的女人,皇帝又不得不对她暗暗提防,甚至一度为了防止她怀孕、而派人对她的汤药做手脚。
痴情的舒妃对这一切懵懂不知,只顾沉浸在自己情情爱爱的纯美世界里。在她的梦想世界里,皇帝像她一样真心真意,皇帝也像她一样盼着有个属于他们两人的孩子。
越是美好的梦想,越禁不起梦碎时候的苍凉。
在经历了意外怀孕的喜悦,又经历了幼子病逝的痛苦之后,舒妃本就身心俱疲;再加上炩妃别有用心地“告知真相”,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舒妃喃喃吟诵着“而今才道当时错”,用一场熊熊烈火结束了这段“痴心错付”的感情,也匆匆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更令人叹息的是,后来太后查出是炩妃推波助澜、刺激了舒妃,原本准备惩罚炩妃;然而炩妃却巧妙地说出“舒妃是不听话的棋子,不堪重用”,三言两语,不仅真的从太后手中逃过一劫,还成功地“自荐”成为新的棋子。
太后不计较了,皇帝不再提了,舒妃那一条活生生的性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翻了篇。
02 再多的痴情,也难以抵消对一段契约的背弃以前觉得,舒妃的遭遇太可怜,不仅皇帝薄情,就连太后也未免太无情了:明知道是炩妃的责任,却不仅不追究,反而还与炩妃达成了新交易。
如今再看,赫然发现,如果抛开主角光环再看舒妃,会发现她这样“两头不讨好”并非是命运的不公,而只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
因为无论在太后的角度,还是在皇帝的角度,舒妃都是一个“尴尬”的人。
先说说太后这一边。
太后不止一次地说过,舒妃“太痴情”,“不听话”。这些话比较委婉,如果说得直白一点,大概太后很想说舒妃“忘恩负义”。
当年,舒妃还是个普通姑娘,远远看见皇帝一眼,就倾慕不已。而她偏偏出身于“叶赫那拉”这个姓氏微妙的家族,若不是太后看中了她、将她直接带到宫宴上露面,恐怕单单因为这个姓氏,她就会在正常的选秀流程里被淘汰了。
剧中虽然不曾详细演绎入宫之前太后对舒妃说过什么,但正常推测,至少会有“以后不要忘记哀家今日这番苦心”之类的暗示,舒妃肯定也没有当面明确拒绝(否则也就没进宫的事儿了)。
不料,在舒妃真正实现了“陪伴在皇帝身边”这样的心愿之后,眼里心里就只剩下了皇帝,将太后曾经的提携举荐之恩抛在了脑后,既不肯给太后当耳报神,也不肯为太后吹枕边风。
从“爱情”的角度看,这确实令人感动,但从“契约精神”的角度看,这确实有“吃完饭就砸锅”的嫌疑。
尤其是“公主和亲,到底是让皇后的女儿去,还是让太后的女儿去”这件事上,太后一心想留住自己的小女儿,盼着舒妃能为自己说说话,然而舒妃不愿让皇帝忧心,坚决不肯替太后开口。导致太后伤心不已。
所谓“报恩”,平时只在嘴上说说其实算不得数,还是要看关键时刻的实际行动。
眼看着如今是用人之际,舒妃这枚棋子却指望不上了,太后能不失望吗?以后又怎能不对舒妃有想法呢?
03 一个人的情深义重,改变不了一个圈子的规则再说皇帝那一边。
从感情上看,皇帝确实对不起舒妃的一腔真情;但客观一点说,从“太后举荐入宫”这一条,就注定了皇帝不可能对舒妃倾尽真情。
一方面,宫里有一条默认的规则:“谁举荐的,就是谁的人”。
举个例子,当初炩妃卫嬿婉还在纯妃宫里做宫女的时候,皇帝对卫嬿婉多说了几句话,海兰就赶紧提醒纯妃:皇帝想要纳什么新人,这没关系,但是如果新人是从你宫里出去的,旁人肯定会认为是你举荐的,是你安排她帮忙争宠的。
纯妃吓了一跳,为了避嫌,赶忙找个理由把卫嬿婉从自己宫里打发走了。
可见,在当时的情形下,不管自己想不想“站队”,都逃不掉旁人替你“站队”的眼光。旁人尚且如此,皇帝身在各方势力的漩涡中心,又怎能例外?
另一方面,太后与皇帝并非亲生母子,而且一直心有嫌隙。
为了减少太后对后宫事务的干涉,皇帝在自己羽翼丰满之后,甚至直接授意身边的人:选秀的事情,不许太后插手。
太后安排的秀女,也相继在选秀过程中被淘汰出局。
皇帝对太后防得这样紧,而舒妃作为太后在宫宴上明晃晃推出来的“一个新人”,皇帝又怎能不将她划入“太后的人”的队伍,怎能不对她暗藏戒心呢?
即便抗拒不了她的魅力,但也要保持对她的猜忌。这是皇帝的“渣”,但也是皇帝的“无奈”。
舒妃是真的委屈,因为她宁可被太后责备、也不愿惹皇帝不高兴;宁愿失去太后的欢心,也要避嫌,从不为太后的事情多说半个字。
她为皇帝付出了那么多,承受了那么多,却换不来皇帝的真心相待。
但是,这是皇帝只针对她一个人的吗?并不是。
这是那个复杂环境里的游戏规则,金瓦红墙里的每个人都逃不掉。
毕竟,在那个万人之上、高处不胜寒的位置上,有太多复杂的、微妙的关系要处理;而男女之间的情爱,虽然在舒妃眼中大过天,但在皇帝眼里,却实在摆不到太重要的位置。
如果舒妃能看到这一点,早做心理准备,恐怕也不会没有勇气面对真相,不会任由情伤吞噬自己,落得“亲者痛,仇者快”的结局。
04 结语与启示圆明园的“春雨舒和”馆,无情的烈火将舒妃的美好与绝望一起吞没。
唏嘘之余,也有这么几点感悟:
第一,我们可以坚持做自己,但不必指望别人一定会配合。
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事,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便是自己亲近的人也往往如此。
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有“坚持做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心理准备,那就是“别人未必如我们所愿”。
就像舒妃,痴情不是错,但要求帝王也像她自己一样真心真意,则基本等同于自寻烦恼。如果舒妃能够看清这一点,抱着“成败皆坦然”的心态,结局一定大不相同。
第二,在哪个圈子里,就要遵守哪种游戏规则。
舒妃一心想入宫陪伴在皇帝身边,但又拒绝卷入后宫的权力纠缠、利益纷争,虽然这种愿望很美好很纯洁,但却显然是被现实所不容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么,就委屈自己做出一点改变与妥协;要么,就彻底放弃、远离是非。
千万不要轻易把自己放在“两难”的处境里,奢望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难题,或者奢望游戏规则能够因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发生改变。
因为在这个世上,咱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小小的普通人而已,没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强大,那么特殊。
舒妃花朵一样的生命凋谢了,不是她不够好,只是她太执着。
一念执着,往往就会忽视这“一念”之外的现实,将自己逼入困境、甚至绝境。
人年轻的时候,常常喜欢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常常对人情世故嗤之以鼻。长大之后才会明白,有些规则,有些世故,还是有必要认真看待的。
这么做,并非是“甘于俗气”,也并非“同流合污”,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好好度过自己宝贵的人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