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嫁给了三个匈奴皇帝(和亲公主王昭君的悲哀)
王昭君嫁给了三个匈奴皇帝(和亲公主王昭君的悲哀)所谓的收继婚制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女子嫁给某人为妻,某人去世之后,女子还要嫁给他的兄弟,或者是与自己没有血缘的儿子。这个习俗在古代很多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中都存在,但是在中原政权文化中是不被允许,而且难以接受的。虽然汉元帝与呼韩邪单于的和亲不再带有屈辱意味,而是笼络呼韩邪单于的手段,但是这对于王昭君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善。王昭君作为和亲公主,还是需要背井离乡、远赴大漠。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王昭君还要接受匈奴人的习俗——收继婚制度。在《西京杂记》中对"昭君出塞"的故事有所记载,情节较正史更加丰富。汉元帝后宫很多,没办法一个一个去查看。他选择妃子的方法是让画工把宫人都画出来,当然是谁更好看谁更有机会。于是乎这些宫人纷纷贿赂画工,多的贿赂十万钱,少的也有五万,非常大手笔。只有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于是画工就把王昭君画得很丑。等到匈奴人来求和亲,汉元帝就从这些画里面挑人,看王昭君不算特
王昭君这个女人很有名气,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四大美女"的命运都不算太好,王昭君也不例外。她作为西汉的和亲公主,离开繁华的长安,到寂寥的大漠上去,成为一个陌生男人的妻子。光是这样还不算,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又嫁给了丈夫的儿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元帝与呼韩邪单于和亲王昭君在正史当中有记载,在野史当中的记载也相当丰富。在正史当中记载,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请求朝见汉元帝,并且请求作为西汉王朝的女婿,也就是要和亲的意思。
和亲在西汉时期并不罕见,在整个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政治手段。汉高祖刘邦时就与匈奴和亲,因为他在"白登之围"中见识到匈奴的厉害,这种和亲是带有屈辱意味的。
而在汉元帝时期,匈奴和西汉的军事实力已经颠倒过来,匈奴要看西汉的脸色。所以呼韩邪单于主动请求和亲,并且以女婿自居。这个时候的和亲就不带屈辱意味,而是对呼韩邪单于的羁縻手段。而王昭君就承担这个任务,成为和亲公主。当然她本身的身份并非公主,而是汉元帝的宫人。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西京杂记》中对"昭君出塞"的故事有所记载,情节较正史更加丰富。汉元帝后宫很多,没办法一个一个去查看。他选择妃子的方法是让画工把宫人都画出来,当然是谁更好看谁更有机会。
于是乎这些宫人纷纷贿赂画工,多的贿赂十万钱,少的也有五万,非常大手笔。只有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于是画工就把王昭君画得很丑。等到匈奴人来求和亲,汉元帝就从这些画里面挑人,看王昭君不算特别好看,于是就把她给呼韩邪单于。
没想到见到王昭君之后,发现她异常美丽,简直就是艳冠后宫。不仅是长得好看,同时也非常娴雅得体。汉元帝非常后悔,但是名单已经定下来了,也不好意思再反悔。于是汉元帝开始追究画工的责任,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画师都被处死,以至于长安中缺少好画师。在《琴操》中还有王昭君受到冷落心中有怨,自愿请求和亲的故事。这些史料虽然并非正史,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
王昭君的境况虽然汉元帝与呼韩邪单于的和亲不再带有屈辱意味,而是笼络呼韩邪单于的手段,但是这对于王昭君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善。王昭君作为和亲公主,还是需要背井离乡、远赴大漠。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王昭君还要接受匈奴人的习俗——收继婚制度。
所谓的收继婚制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女子嫁给某人为妻,某人去世之后,女子还要嫁给他的兄弟,或者是与自己没有血缘的儿子。这个习俗在古代很多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中都存在,但是在中原政权文化中是不被允许,而且难以接受的。
王昭君作为西汉人,当然也是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她嫁到匈奴之后,也不得不服从收继婚制度。在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儿子雕陶莫皋被支持为匈奴首领,也就是复株累若鞮单于。王昭君又嫁给复株累若鞮单于,并且生下两个女儿。这对王昭君来说,大概是最悲哀的事情了吧。
参考文献:《汉书》、《西京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