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点事完整版:生产队的那些事儿
生产队那点事完整版:生产队的那些事儿菜园子 生产队的记工员每天都是东南西北不停留的跑着,给每一个干活的社员每人一页登记上日期,在哪里,干什么活,工分多少,如果有加班了还得记上加班分,到了月底,晚上召开全体社员会,逐一公布每个人的上工天数和工分。如果有错误可以立即提出来,错了加以改正。爷爷是生产队记工员,每天晚上都要算账,一丝不苟,只恐怕有稍微差错。因为爷爷是村里解放初期的老党员,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能写会算,又可以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村民都很尊重他。爷爷年轻时看书多,干活休息时,年轻人就央求他讲一些故事娱乐一下,农村俗语是刚(讲)马虎听听。爷爷也很乐意,每当讲到高潮处,就戛然而止,说;不讲了,该干活了。
生产队的那口老钟
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那时候是生产队,人们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上工、放工,早上也要干活,农活多时晚上还要加班。每一个生产队的街道树上都要挂一口钟,每天吃罢饭队长只要一敲钟,人们都走出家,集中在一起,听候队长或干部分工,然后散开各自干各自的活。有时队长会来往巡视监督,看看有没有偷懒的,不干的。
记工员
生产队的记工员每天都是东南西北不停留的跑着,给每一个干活的社员每人一页登记上日期,在哪里,干什么活,工分多少,如果有加班了还得记上加班分,到了月底,晚上召开全体社员会,逐一公布每个人的上工天数和工分。如果有错误可以立即提出来,错了加以改正。
爷爷是生产队记工员,每天晚上都要算账,一丝不苟,只恐怕有稍微差错。因为爷爷是村里解放初期的老党员,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能写会算,又可以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村民都很尊重他。爷爷年轻时看书多,干活休息时,年轻人就央求他讲一些故事娱乐一下,农村俗语是刚(讲)马虎听听。爷爷也很乐意,每当讲到高潮处,就戛然而止,说;不讲了,该干活了。
菜园子
生产队是一切归公,什么都是按人或按劳力工分分配。各个生产队都有一个菜园子,有几位上年纪的老头在种菜,活多时队长会临时分配几个人过去帮忙。管理菜园的人我们都叫他“菜把”,每到中午菜把都会提前备好菜,等着各家去领。一般都是没事的小孩去,菜把都会认得哪个小孩是谁家的,几口人,然后用手拿点菜,递给小孩,大声说:你家的!拿走!小孩大都乖乖的怯怯的走了,从来不敢浪荡,因为害怕家长嫌走得慢耽误了做饭。
老式水车
菜园里有一个抽水浇地的水链子车,浇水时用一头小毛驴慢慢腾腾的拉着转圈,水顺着钢桶一阵一阵的抽上来,顺着小水沟缓缓地流到地里,几个老头拿着铁锨蹲在那里边抽烟,边聊天,悠闲得很,半天还浇不了一垄。我们小孩子没事,都好跑到菜园里看驴拉车浇水,有时候跟在毛驴的后边,嫌驴走得慢,就推着水车杆转圈,好让驴走快点。菜把只要一看到就会挥舞着铁锨,边跑边骂:谁家的小孩,妈的个X,看我用铁锨拍死你!小孩看到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然后远远地站着不愿离去,菜把还是挥着铁锨把一个个撵出菜园为止。
那时候,菜园里种有各种瓜果,特别是黄瓜、地瓜长大该摘的时候,生产队长会派几个关系好的社员帮忙,摘下的黄瓜或地瓜在菜园的空地上堆了一大堆,几个调皮的小孩围着瓜堆团团转,就是没有人敢拿一个,因为都害怕菜把和队长,队长会抓起来狠揍一顿。一见队长过来小孩就都跑的无影无踪,只要看见队长一走,立马就有围上来转圈。只有分到家里时家长才给半根过过瘾。
现在有时做梦还梦到儿时的菜园,园中的小径,各种清凌凌的蔬菜,诱人的瓜果,不到一人高的围墙,墙外深深地大沟,满脸胡渣的菜把,慢腾腾的驴拉水......
割麦打场
农村的麦收季节是最忙、最长的时候。那时候没有机器,一切活都是人和牲口一起干的。女人们大多是割麦,割的多工分就多,所以身体棒的、干活麻利的割的多。割了麦还得打成捆,要不然没法装车。男人们大多是装车,还得把车装好,用麻绳刹紧,防止半路翻车。赶车的叫“大把”,牲口在厥都听他的,号哪里走哪里,所以哪个大把赶哪口牲口基本是固定的,好像大把和牲口有了感情。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占地几亩的平坦大场面,麦子拉回来后就先靠着场地边沿垛起来,一个大麦秸垛可以垛几十亩地,有四五米多宽,七八米多高,几十米长。等到地里的麦子全部收割完毕,然后再集中劳力打麦。扒下大麦秸垛,摊上二到三场麦秸,首先晾晒一下,然后把牲口拉上石磙转圈碾。牛拉的比较慢,半天最多碾两场,骡马跑得快,可以碾三场。翻场、起场轻体力活大都是女人们干,垛麦秸,扬场重体力活是男的干。打场中间有空闲,队长会对女人们喊道:有小孩的妇女回家喂小孩,都要快点。其他人不准走,在这里等着。
在打麦场里扬场
傍晚放工后,家家都赶紧烧汤,有时候正在喝汤,突然紧急钟声响,队长扯着嗓子吆喝:加班起场了,都到场里加班。为了多挣工分,人人放下碗筷,一溜小跑,唯恐到了抢不到用具。有时候半夜加班,都是男劳力,女的不参加。干到半夜生产队有夜饭,据说是大面片子加油馍,这样吃饱了干活有劲。这样日夜加班干,边打麦,边种秋,拉拉扯扯会干两个月,麦子打完了,然后分到各家各户。除了交够公粮,留下麦种,生产队稍有结余,其余一律分到各户,有多少分到少。75.8大洪水那一年,麦子从5月底开始收割,直到8月大洪水到来还没有打完麦子。每天傍晚打场的放工回家,就有看场的留下来,把各种用具按数目收集在一起,所有没扬的麦温子呈三椎形长长一溜拢起,用白灰或者麦糠撒出“毛主席万岁”或者“中国共产党万岁”或者“人民公社好”等等字样,其目的是防止夜间有人偷。
晚上看场,在场面睡觉的人很多,因为场面平坦,干净,没有蚊蝇,家里闷热,场面开阔,凉快,上年纪的,年轻人都好拉上一张苇蓆,拿个布单子,就可以了。躺在场面里,众人东南西北互相闲扯着,望着满天的繁星,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爷爷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拿着一个大蒲蓆,布单子,领着我就到场面来睡觉,觉得很高兴,现在也会想起那些很美好的夜晚:群星闪烁,凉风习习,时有流星倏地一下划过天空,爷爷告诉我说,这是流星,也叫贼星。还有远处的天际不断看到有闪电出现,爷爷说这是露水闪,不会下雨,果真一夜过去,没见下雨。
分东西
生产队不论分什么,都很少一户一户排着分,害怕有人挑挑拣拣,而是按人口多少,一排一排的分好堆,然后用纸写上名字按顺序贴上,分完贴好,然后才能按人口多少来找自己家的。即使有意见也是保留。分到不重要的东西时,也按人口多少分堆分排,自己五口人,你就在五口人堆里拉走一堆,家里有多少口人,各家都知道,谁也不敢到人多的堆上去拿,不自觉的极少。特别是分粮食,为了保证都有饭吃,有按人分的;为了让多劳多得,有按劳动工分分的,这样保证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记得每年分粮食都是生产队分派几个男棒劳力,把粮食挨门逐户的拉到家里,倒进麦圈或者麦缸里里,然后走人。这样的大集体确实也是有好处的。
麦圈和麦缸
以前的麦圈都是苇子编的茓子圈成的,茓子有二十公分高,大多十余米长,年年收麦前有卖茓(读音:xué,用秫秸或芦苇的篾儿编成)子的,或者赶集去买。根据屋内地方大小圈成高高的麦圈用来存放麦子,下面垫上厚厚的麦糠来防潮。向里面倒麦子时,有的人会茓,可以茓上一人多高,有的不会茓,一不小心就会茓倒,麦子流了一地,还得重新再茓。麦子吃完,茓子卷成捆挂在墙上,防止受潮或老鼠破坏。
用麦圈围起的粮囤
麦缸大多是用水泥做成,称作水泥缸,或叫洋灰缸,因为以前农村人把水泥叫做洋灰,就像火柴叫洋火,铁钉叫洋钉,自行车叫洋车等等。想做洋灰缸就是先用泥土根据需要做成大小高低的圆堆,下大上小,外面抹光磨平,然后抹上五公分厚的水泥灰,上匀,磨平抹光,下面一周做一个厚厚的边沿。做成后看看没有问题就在上面给上面盖上一层麦秸,每天洒上一些水润着,等到十天半月水泥凝固后,就把麦秸去掉,小心地把水泥翻过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的缸了。然后再把毛边打磨光,里边在刷上一层洋灰水,晒干后就成了洋灰缸。有的一不小心,翻过来的时候就会翻烂,损失了不说,还得重新做。放麦子时还可以在上面加放茓子。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茓子和洋灰缸都不用了,放着碍事,茓子早就扔掉了,洋灰缸也扔掉了,路边沟沿不时会有,有的干脆砸烂,保存的越来越少了。农村的生活用具渐渐消失。(刘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