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产业和媒介产业化:作为媒介化社会未来图景的
媒介产业和媒介产业化:作为媒介化社会未来图景的必须看到,传统的传播学主流对媒介的释义已稍显过时与狭隘:在实证主义传播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只有被专业地用于信息传递的那些传播介质形态才称作媒介[1]。而显然,这种实存的媒介观正在遭遇解释力危机——在数字革命推动下,媒介已经遍在如自然环境。(一)重新认知媒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为更好地解析元宇宙这一终极数字媒介的基本样态,本文将以剖释媒介技术迭代的内在逻辑为起点,进一步剖析元宇宙融通互联网发展的各要素,最后落脚于探讨实现元宇宙的关键着手处。以期较全面地认知元宇宙所形塑的未来传播图景。锚定内核:传播权力的回归是数字时代媒介进化的根本逻辑
2021百度Create大会(暨百度AI开发者大会)的主题是「创造者精神」,于2021年12月27日-29日在百度搭建的“元宇宙”空间里举办,这是百度首次在国内以“元宇宙”形式举办科技大会。
近来,互联网领域最受追捧的热点非“元宇宙”莫属。简单地说,所谓“元宇宙”就是一系列互联网全要素的未来融合形态,又被称为“共享虚拟现实互联网”和“全真互联网”。元宇宙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一系列“连点成线”技术创新的集合,它将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革命。本质上,它描绘和构造着未来社会的愿景形态。
虽然有不少专业人士指出,当前对元宇宙的讨论存在过度预期的风险。但同样需意识到的是,“泡沫”的存在及其程度其实也是技术对于现实关联的深刻性与改变程度的一个指标——足够重要、足够深刻,社会才会聚焦;越突破、越有想象力,讨论才越热烈。
2021百度Create大会在百度搭建的“元宇宙”空间“希壤”里举办。
为更好地解析元宇宙这一终极数字媒介的基本样态,本文将以剖释媒介技术迭代的内在逻辑为起点,进一步剖析元宇宙融通互联网发展的各要素,最后落脚于探讨实现元宇宙的关键着手处。以期较全面地认知元宇宙所形塑的未来传播图景。
锚定内核:传播权力的回归
是数字时代媒介进化的根本逻辑
知旧方能见新。要想把握未来媒介的发展趋向,首先需要的便是理清媒介进化的内在规律。(一)重新认知媒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必须看到,传统的传播学主流对媒介的释义已稍显过时与狭隘:在实证主义传播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只有被专业地用于信息传递的那些传播介质形态才称作媒介[1]。而显然,这种实存的媒介观正在遭遇解释力危机——在数字革命推动下,媒介已经遍在如自然环境。
实际上,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已经为我们重新理解媒介提供了有洞见的思路。正如麦克卢汉在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时强调的“延伸人体的都是媒介”,口语、文字、衣物、住宅、货币、时钟在内的所有人造物(artifact),均在延伸人通过天赋的身体功能感觉和经验外部世界的能力的意义上,构成“媒介”的能指。
可以看出,媒介的意义不在于其外在的质料和形式。它不是或主要不是指器物本身(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器物不过是连接关系的承载者,而不是这种连接关系本身),而是由其关联起来的全部关系和意义的总和。所以,对媒介的理解不能脱离人的存在。
(二)再论媒介演进:从“模拟身体”到“再造躯体”
延伸性的媒介观其实为我们归理人类社会中不断更新的媒介技术指引了一个基本方向:立足人的主体性,思考各种媒介技术之于人的意义。
历史地看,在前技术时期,人类除了身体外没有任何传播技术可以借用,需要亲身参与在场的交流。
此后,各种技术一直在模仿人体的感知模式,即对人类身体感觉器官实施分割,将每一个感官从身体的整体性中剥离再加以延伸。如霍尔所强调的,“书籍使人的声音跨越时空。货币是延伸和储备劳动的方式。运输系统现在做的是过去用腿脚和腰背完成的事情。实际上,一切人造的东西都可以当作是过去用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所行使的功能的延伸。”[2]不断“外化”的“器官”虽然不断扩展社会交往宽度与强度,但传播的权力被一定程度“寄存”或者说“委托”于外,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代理”大众群体社会交往需求的专业性、精英化的大众传播机构。于是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传播的权力都由外在于个人的专业媒介把控,以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构连着社会关系。
不同于前序媒介技术的“模拟身体”,数字技术更多的是“再造身体”,即数字技术正在为每个人“计算”出由数据/信息构成的可被高度解析的“数据躯体”,由此带来的是对主体的重塑与增强。更具体地说,无论是计算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数字终端技术,还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网络技术,还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仿真技术,数字媒介技术始终围绕着增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展开,不断将传播或者说社会互动的权力交还于每个个人。“无名者”不仅得以在社会传播大图景中“被看见”,还能够依据“留痕”更精确地“被解析”。即对每个个人而言,交流的潜能被激发和调用,传播的诉求被洞察和满足。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预言,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在数字化的未来,人们将找到新的希望与尊严[3]。事实也正是如此,以算法为统领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中相对无权的个体和群体的赋权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正在更深刻地开发每个个体的主体性,带来一场传播权力革命性回归。
解析架构:有机整合互联网全要素,
实现数字化社会的“再组织化”
对媒介以人为发端、数字媒介进化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为内核的剖释,为我们进一步解析未来传播的发展与格局提供了逻辑起点。(一)总体蓝图:互联网的“去组织化”与社会形态的“再组织化”
如上文已分析的,数字信息技术带来必定是更深刻的社会交往形态变迁。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催生的“新”媒介的区别性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更具统领作用的媒介。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散落的媒介,数字媒介以重新连接一切的方式,成为社会结构化中更基础性的建构力量。
那么,数字媒介已经完成了怎样的社会再造?简而言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将社会的基本互动单位由组织降解为个人,以去组织化地方式重塑社会交往,社会形态呈现为微粒化、网络化。
必须指出的是,互联网对旧有社会系统的渗透与解构已基本实现。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超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可见,数字网络已基本完成对社会个体的基础性接入。
而随着“永久在线,永久连接”逐步成为现实,媒介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已不再是粗放式拓宽连接范围、延长在线时长,其新的增量在于对微粒化分布式社会进行重新组织。如今,下一代数字媒介的根本任务在于重新架构社会形态。
(二)基本格局:元宇宙即互联网全要素的终极整合模式
如此,未来媒介格局的基本构造将会是怎样?
显然,要再造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社会,是一个生态级的系统性工程,至少需要从环境建构到系统支持再到功能填充多个层次。环境层是底层性的基础性的交互环境建构,关键是以数字孪生的方式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搭建细节极致丰富的拟真场景。系统层是中观的支持性的社会基本契约系统的建构。Roblox的CEO认为元宇宙至少包括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等要素,这其中,身份、朋友、经济系统和文明其实都属于系统层的建设。经济系统的构建尤为关键,因为它关系到新型数字世界中的价值归属、流通和变现问题。行动层囊括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场景,提供人们数字化生活所需的各项服务,类似于当前传播生态中的平台层和应用层,创造了社会连接与互动的功能可供性和价值可能性。
可见,这不是某一项或是某几项技术简单相加就能完成的。我们可以从剖析元宇宙的支撑技术构成及各技术要素角色中进一步把握未来传播的基本格局。支撑“元宇宙”的六大技术支柱BIGANT包括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交互技术(Interactivity)、电子游戏技术(Game)、人工智能技术(AI)、智能网络技术(Network)、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
展开来看:区块链技术是实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社会中人与人信任、协同的技术基础;包含VR、AR、MR、全息影像、脑机交互等的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立体的交互方式、更沉浸的交互体验,为元宇宙的世界提供从物理世界到生(心)理世界,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全面无缝连接;游戏范式则是元宇宙的运作方式和交互机制;智能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网络及计算技术的不断升级则夯实了元宇宙网络层面的连接力与效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元宇宙的基础架构正在于连接各技术体系、重组各技术要素,通过全面融合、有机整合,构造出全新的充分连接的高阶数字化社会。可以说,元宇宙即是对各项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全面融合、连接与重组,是互联网全要素有机融合的终极模式,是对于未来互联网全要素如何发展的一个终极“远景图”。
研判路径:去中心化地扩展现实
是推进元宇宙构建的关键着手处
如上文在分析中已揭示的,作为互联网终极形式的元宇宙是生态级的、系统性的,是多种技术创新的总和,需要在多个技术向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实现有机融合,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面对已逐渐显现的未来媒介化社会蓝图,我们必须提前布局。那么,结合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应该先从何处入手推进元宇宙构建?(一)扩展现实(XR)
可以预见的是,元宇宙必然是生动鲜活的,未来媒介传播必然是具身沉浸的。目前互联网提供的社会交互手段仍然不够直观——从1G语音时代到2G文本时代到3G图像时代到4G视频时代,内容的表达方式虽不断丰富,但就交互体验而言,无论是图像还是视频,对屏幕另一端的人们来说依然是二维的存在,无法真正跨越空间的距离让远距离的用户相聚在一个地方,在场感依然无法比拟于前技术时代的面对面交流。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扎克伯格为何将元宇宙解释为一个具身性的互联网,并强调用户不再浏览内容而是在内容之中。
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5G商用、6G研发)带来了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的飞跃——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也将为新兴的沉浸技术释放更多的潜能。所谓沉浸技术,包括模拟产生一个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感官模拟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VR),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和对象叠加在现实世界中,被人类感官所感知的增强现实技术(AR),以及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在一起,来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的混合现实技术(MR),这些沉浸技术可统称为扩展现实技术(XR)——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的、可人机交互的环境。可以看出,扩展现实是对现有场景的突破与提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旨在达到二者的无缝连接和无边界交融,从而真正实现场景升维。
因此,就元宇宙逻辑下的媒介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言,云VR的形态可能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作为元宇宙核心产业的大VR产业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个体平权式参与
扩展现实的沉浸传播的另一侧面是主体性的继续强化,也就是参与社会传播互动的选择权继续向个体回归,个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必须看到,在互联网激活个体的当下,用户生产内容(UGC)和机器生产内容(MGC)就已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专业机构生产内容(PGC)占社会信息总量的份额已少之又少;未来,随着媒介技术对个体的进一步赋权,海量能量的裂变式释放,是未来传播生态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的底层力量。进一步地说,构筑元宇宙是繁复巨大的生态系统工程,绝非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公司就能完成的,充分开放协同、强调主体参与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来看,对元宇宙的初期探索确实基本遵循着用户参与的原则:Roblox中大部分内容是由业余游戏创建者创建的,用户可以通过Roblox Studio自主创作游戏,然后邀请其他玩家来参与,并随着其他人的参与,对游戏进行快速更新和调整;截至2020年底,Roblox用户已经创造了超过2000万种(游戏)体验,其中1300种(游戏)体验已经被更广泛的社区造访探索。
在2021年的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强调,“未来我们元宇宙将尽可能服务更多的人,包括普通人(People)、创作者(Creators)以及商业机构(Business)”,显然,他将创作者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吸纳更多的创作者,Facebook宣布推出Presence平台,包含用于开发混合现实体验的Insight软件开发工具包(SDK)。
需要强调的是,元宇宙的共同建设要想得以持续,需要以去心中化的平权式的共享机制和共治机制为保障,也就是说,要想做大蛋糕,必须分好蛋糕。在元宇宙中,用户生产内容之后的激励机制或者说价值回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至关重要,这也是作为元宇宙重要技术支撑的区块链技术的关键应用之处。以Roblox的经济系统为例,玩家购买Robux,然后消费Robux,开发者和创造者通过搭建游戏来获得Robux,运营方在其中收取一小部分佣金;Robux可以重新投入游戏中,也可以进行再投资,或者兑换现实世界的货币。可以说,去中心化的价值回报是提升主体建构与投身新场景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元宇宙将是个人与各种机构实现价值增量的重要新领地。
余论:未来已来
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所描述的,虽然人类已有5万年的生存史,但当前人类日常使用的绝大多数物资都是第800个世代的成果,他将“第800个世代”阐释为“断绝的时代”——变革速度大大提升,变革的影响范围及扩张程度也远超任何世代[4]。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更快速度、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引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当前社会聚焦的“元宇宙”便是对多种新兴技术的统摄性想象。虽然我们与终极形态的元宇宙还相距甚远,但也需要意识到,智能手机、Facebook等新科技实现大规模市场化的速度比电话等科技快了30-50倍,科技加速进步呈现出“曲棍球杆曲线”[5];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加速度时代,元宇宙的实现也许离我们也没有那么遥远。
李彦宏的数字人探访中国空间站,与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但无论离元宇宙还有多远,如上文已揭示的,人是媒介的尺度,人是媒介演进中不变的中心点。“任何的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6]。即是说,媒介进化的意义是使人们能够探索更多的实践空间,去展示和实现人们的价值、个性以及生活的样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技术革命的发展,其底层逻辑正是为每个在传统社会的普通人赋能赋权,并强化人的主体地位[7]。
“以人为本”,既是未来传播的核心逻辑,也是判别传播领域未来发展是否有价值、能否健康可持续的价值准则。因此,面向元宇宙与未来媒介传播,要始终以人为尺度,让技术更能服务于人的需要,以人本思维引导未来传播。
本文作者:
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主任,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会长。
耿晓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主流媒体传播力绩效评估研究”(立项编号:20JJD860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原名《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在公众号发表时有删改。
参考文献:
[1] 钱佳湧:《“行动的场域”:“媒介”意义的非现代阐释》,《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3期。
[2] E·T·霍尔:《无声的语言》,转引自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华》,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19页。
[3] [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4] [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5] [美]布雷特•金:《智能浪潮:增强时代来临》,刘林德、冯斌、张百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8-10页。
[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7页。
[7] 喻国明:《传播学的未来学科建设:核心逻辑与范式再造》,《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9期。
本文作者:喻国明 耿晓梦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bjnews.com.cn- 阅 读 推 荐 -
《雄狮少年》:它以一种“裸奔”的状态出现,观众失去了坐标利用精神残疾女孩搞低俗直播,逾越人伦底线 | 周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