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期间根据《全唐诗》的记载,虽然在民间陆续出现了私人创办的书院近三十余所,但大多都是个人隐居、治学读书之处,或是供祭祀的纪念性书院,没有授徒的活动。书院之名兴起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设「丽正书院」,十三年改「集贤殿书院」,但均为宫廷藏书、修书的地方,并非讲学授徒的场所。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动身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与湖湘学派的代表张栻就双方关切的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开创了学术论坛的先河。当年,朱张会讲的地点,便是如今的「岳麓书院」。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湖南长沙优美的岳麓山脚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

这段日子,我受到了华杉老师的影响,对儒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天都会结合华杉老师的讲解,读上2、3句四书里的经典。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2)

说起「四书」,我们除了孔孟曾三位先师,还必须要了解一个人,宋朝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3)

他所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之一,作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标准,对元、明、清三朝影响深远,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人。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动身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与湖湘学派的代表张栻就双方关切的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开创了学术论坛的先河。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4)

当年,朱张会讲的地点,便是如今的「岳麓书院」。

01.书院创办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湖南长沙优美的岳麓山脚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书院之名兴起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设「丽正书院」,十三年改「集贤殿书院」,但均为宫廷藏书、修书的地方,并非讲学授徒的场所。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5)

期间根据《全唐诗》的记载,虽然在民间陆续出现了私人创办的书院近三十余所,但大多都是个人隐居、治学读书之处,或是供祭祀的纪念性书院,没有授徒的活动。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当时地方官学未兴,有识之士提出在州治所在的长沙创办书院,这才在岳麓山把僧人兴办的学校「因袭增拓」转化为了官府支持的书院。

岳麓书院虽然非官学,但一开办就受到了官府的支持与帮助,表现出了某些官办的性质,而且后来历代众兴,也多由地方官员主持,形成了岳麓办学的一个传统和特点。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6)

创办之初,共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后成为书院的主体,讲学部分。以后岳麓书院的规模发展壮大,但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保留下来,沿袭到了至今。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7)

02.书院大门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8)

上图是岳麓书院的大门,也叫头门。

这座大门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的,采用的是将军门式结构,建于12级台阶之上,白墙青瓦,整体风格威仪大方。

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的字迹,是书院闻名于世的最佳例证~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的山长,他也是见于岳麓书院史志记载的第一位山长。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9)

山长,即院长,是书院教学、行政的主持者,有「山中长老」的尊敬之意,因当时书院聘请掌教之人,大多是行学兼优、居山林而不仕的士大夫,加之书院多依山林、择胜地而建,因此称之为「山长」。

周式担任山长期间,是岳麓书院在北宋最繁荣的阶段,学子有数百余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周式办学成绩显著,风闻天下,得到了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的召见。


当时,书院虽多接受朝廷赐书赐匾,但由皇帝专门召见书院山长却是极其少见的,可见周式所受的礼遇之高。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0)

在见到了宋真宗后,山长周式更是因学行兼优,被真宗授予了「国子监主簿」的官职,请其留在宫中讲学。但他无心留在朝廷做官,婉拒了皇帝的好意,坚持回岳麓山任教。

真宗被其精神感动,只得答应他的回山请求,并赐给对衣鞍马、内府书籍,书「岳麓书院」匾额。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1)

接着,看向门额下方,左右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秦伯》,原句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清代山长袁民曜篆写上联,他门下的贡生张中介对的下联,都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2)

最后,是岳麓书院大门前的石鼓门当。

「门当户对」,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成语,旧时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合通婚联姻;现在指婚姻里男女双方在家庭条件和各个方面都很般配。

古代建筑前的这一对门当,既是户主身份等级的象征,又是能够对大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装饰品。

比如,岳麓书院大门外的这对石鼓门当,左边的一个上面刻有凤鸟、山石、花卉;右边的一个上面刻有瑞兽戏球的图案,做工精美,一丝不苟,有「官器」的特点。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3)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4)

03.书院二门

穿大门,到二门。

二门的门额上悬挂着的是「名山坛席」匾额。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5)

这里的名山指的是「南岳衡山」,南岳衡山共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是南岳最后一峰。

岳麓山因为与南岳衡山连为一体,加之它的山势延绵,和周围的许多碧秀山峦连为一体,环抱起伏,气势磅礴,故被称为「高明广大,具岳之体」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6)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岳麓山停靠过一只他乘坐过的船只,岳麓山尚存有古迹「禹迹溪」。

大禹是儒家的理想圣王,故而后的儒家文人追述岳麓山的文化开拓,都要从「自神禹开疆」一类的话。宋代儒生何致将「禹王碑」刻在岳麓山的石壁上,就与这一传说有关。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7)

此后,又有一大批儒家的文人学者来到岳麓山隐居游息,吟诗作对,读书讲学,如,杜甫、裴休、马燧、陶侃等,都来过这里。

正是这一大批儒家文人的开拓,才使得岳麓山文化出现了「云蒸星灿」的局面,为后来岳麓书院的创办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8)

匾额的下方对联上书「纳于大麓,藏于名山」交待了岳麓书院的位置,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盖,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其近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完美契合了古代读书人「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理想。

穿过二门,背后还有一块匾额,上书「潇湘槐市」

这里「槐市」为文化市场,表明岳麓书院作为是汉代读书人的聚集地,可以与汉长安的市集相媲美。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19)

用这句话来评价岳麓书院,可以说是相当贴切的。

自北宋创建以来,岳麓书院虽然是私学,但因为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加上在教学上有较为灵活性而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办学质量在当时属上乘,不亚于今天的清北复交。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20)

而在北宋后期举办的兴学运动中,岳麓书院不仅没有被舍弃,还通过纳入「潭州三学」的方式实现了和官学的「合二为一」。

所谓的「潭州三学」,即指的是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位一体,分为三个等级。学生通过考试,以积分高下逐级安排升舍。官办的州学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升湘西书院,最高者,可升岳麓书院。

可见在「三学」中,岳麓书院已经超越了县学、州学,成为了潭州地区的最高学府,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基地」。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之御书楼:院因山名山因院盛(21)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文章里,灵遥将为你讲述发生在岳麓书院讲堂,与御书楼里的故事。

敬请期待吧~

注:部分图片来自武灵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