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十几年前台词:士兵突击15年一朝入梦
士兵突击十几年前台词:士兵突击15年一朝入梦我始终认为,中国最好的现代军旅剧是《士兵突击》,没有之一。视频截图还有“伍六一”“高城”“老魏”,那些陪伴过你成长的军人,又站在了一起。15年后,再次合唱钢七连连歌▼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2021,《士兵突击》上映15周年。
3月13日,某颁奖典礼上,该剧主创相聚舞台再次唱起“钢七连”连歌,让人直呼“爷青回”。
站在台上的“许三多”,穿着当年那身军装,只是笑起来时眼角多了皱纹。
还有“伍六一”“高城”“老魏”,那些陪伴过你成长的军人,又站在了一起。
15年后,再次合唱钢七连连歌
▼
视频截图
我始终认为,中国最好的现代军旅剧是《士兵突击》,没有之一。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它真实、有血、有肉,它认清了现实,却不回避矛盾;它诉说着现实,却依旧传递着正能量。
正如那句“不抛弃,不放弃”一样。
在我们这支部队里,有太多太多的许三多,有太多太多的史今,有太多太多的伍六一……
15年了,我们学着像他们一样成长,学着像他们一样坚信“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15年了,一朝入梦,终生难醒。
那一年他10岁,坐在父亲身旁看电视里马小帅的入连仪式,母亲见他入迷,托人买了件小军装,让他穿着去上学。
那一年他20岁,从河南老家参军去了边关,并成为尖刀班的班长。空气稀薄的高原上,他在3千米测试中跑进了11分钟。
那一年他24岁,在家休假时传来军情紧急的消息,他提前12天返回部队,行囊里还带着女友的照片。
那一天的河滩上,他把手中取证的摄像机交给战友,然后冲入敌阵,一次又一次,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叫肖思远,一个看着《士兵突击》长大的农村孩子。
他用最决绝最壮烈的“士兵突击”,超越了许三多,成为真正的英雄。
烈士肖思远的父母
讲述儿子的《士兵突击》情结
▼
《士兵突击》剧组
致敬肖思远烈士父母
▼
我们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年轻人,是看了《士兵突击》后奔向了军营。
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士兵突击》就没有眼前的“一号哨位”。
我们更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普通人,在《士兵突击》中找到了支撑自己的信念。
我们都像下榕树走出的孩子,每次想起父母,你是不是还会记起许老爹说的:儿啊,好好活着!
以及三多那一声恳求:“爹,你再叫我一声龟儿子吧!”
每次害怕离别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想说:“我离开过家,我不愿意再离开家了。”
每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时,你心里是不是也有位史今班长在鼓励:“你能行!”
每次试图证明自己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像马小帅那样吼出:“别以为我来七连没几天就长不出七连的骨头!”
每次感到绝望的时候,你是否还会默诵连长告诉许三多的那段话:
“多少次七连从血山尸海中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不全的躯体,望着那支离破碎的连旗,那些个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喊万岁。可是钢七连没有胜利,他们只是掩埋好战友包扎伤口,然后对自己说,我又活下来了,我还得打下去。做兵的这份尊严你懂吗?”
……
这15年,谢谢你陪我一起成长。
2016年,在《士兵突击》播出10周年的时候,我们发起了“《士兵突击》十年之约”漂流活动。
13个《士兵突击》主题笔记本全国同步“漂流”,两千多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历经九个月,走过486城市,回到北京,我们举办了“十年之约”线下聚会。
2018年8月9日,漂流本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家里,请他完成了最后一站的传递。
他在漂流本上写下了一句话:我是起点站,这路没有终点。回见。
十年,一个节点。一代人长大了,一代人老去了。
长大的人,读懂了它的不抛弃不放弃,长出了钢七连的骨头。
老去的人,读懂了它的平淡与漫长,学会了长相守,随时随地,一生。
现在,15年过去了。
你有没有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15年后的今天,你在哪里重温着“钢七连”连歌。
记得在《士兵突击》的小说中,记录了伍六一复员后的样子,他没有成为《战狼2》里的冷锋,他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他在建筑工地的顶端,专心工作,像对他的战车和机枪一样,偶尔抬头看看脚下的那片灯海,甚至更远的地方。
“口令,整齐的脚步,纷沓的脚步,汗湿了的迷彩背心和裸露着的铜色膀臂”。
或许我们都像伍六一,即使没能实现梦想,却依然骄傲而倔强。
下一个15年,列兵许三多,无论你在哪里,无论是钢七连,还是红三连五班,亦或是在A大队……
我们一起组队吧,揣着它带给我们的温情与坚固,继续坚强地行走。
来源:一号哨位
视频来源:东方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