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村包产到户经济改革:小农经济包产到户
80年代农村包产到户经济改革:小农经济包产到户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科技、贸易、战争的纠结进化体系。科技研发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战争效率;战争可以抢殖民地,扩大市场和势力范围。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生产效率,畅通产供销链条的过程,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斗争。那问题来了,如何战斗呢?下地干活,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优雅赴宴,更没有诗情画意,是农民打着赤脚不穿鞋,光着膀子不穿衣,顶着烈日,汗流浃背,满面尘土,蓬头垢面,挥汗如雨干出来的。同样,今天的乡村振兴也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如果,全社会不形成共识,不凝聚极大的力量,不掀起一个大的思想解放、理念升级的热潮,很难改变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
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几乎都不知道农业是怎么回事,想当然地认为,食物是超市制造出来的,粮食是工厂生产出来的.......
但现实是,我们刚吃饱饭才20多年,根子上还是个农业大国,还有五六亿人生活在农村。没想到,下一代的脱节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土地是生存之母,任何吃的东西都是土壤里面长出来的,包括柴米油酱醋茶、飞禽走兽肉蛋奶肉,没有土地生产的粮食,就没有人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年轻人虽然都会背,但有谁真正理解过一粒粮食的沉重?
下地干活,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优雅赴宴,更没有诗情画意,是农民打着赤脚不穿鞋,光着膀子不穿衣,顶着烈日,汗流浃背,满面尘土,蓬头垢面,挥汗如雨干出来的。
同样,今天的乡村振兴也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如果,全社会不形成共识,不凝聚极大的力量,不掀起一个大的思想解放、理念升级的热潮,很难改变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生产效率,畅通产供销链条的过程,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斗争。那问题来了,如何战斗呢?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科技、贸易、战争的纠结进化体系。科技研发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战争效率;战争可以抢殖民地,扩大市场和势力范围。
比如,英国真正能成为“日不落帝国”,主要是因为搞定了“白色奶牛”印度。殖民地越多,财富就越多,财富又反哺科技研发。
现在,整个世界乱得一团,如果不是有核武器这个保险。按照两次世界大战的逻辑,早就打成一锅粥了,互相摧毁对方的产能,占领别人的市场。
当然,即使有这个保险,还到处是火药桶,冷不丁炸一个。这不俄乌冲突到现在都还没打完吗?
毛熊为啥总是有意无意地显摆一下他们有大家伙。意思也很明显,就像周星驰说的那样“只准我打你的脸,不准你打我的脸!”
目前的情况是,生产力过剩,科技无法突破,没法形成新需求。比如,无法形成从诺基亚“板砖”到苹果“智能机”这种突破,大家就没法产生巨大的换手机需求。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科技依然是第一生产力,但现在最头痛的是,在小农经济下,土地被分割得细碎,生产单位小、散、多,严重阻碍、减缓了农业技术进步,为啥?
1、成本分摊问题,个体农户耕地少,无法通过规模优势来分摊农机体系、水利体系、土壤改良、综合防治体系等成本。
2、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涉及无数分散农户,一个乡镇农技人员可能要对成千上万的个生产单位进行培训辅导,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完成不了任务,这类机构就会形同虚设。
3、我们人均1.4亩的耕地面积太小,新技术对于单个农户的效益提升无足轻重。比如水稻新品种增产10%,但对于只有两三亩水田的农户而言,也就是增加几十上百的纯利润而已,聊胜于无,农户自然没啥积极性。有时候,死皮赖脸求他们用新品种都懒得用。
4、单个农户抗风险能力低,所以他们压根就不愿意冒风险,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等新事物,他们会习惯性抵抗,不愿意去尝试。
其实,上面所说的技术,主要是提升生产效率的“硬科技”,主要是机械化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像东北、华北和新疆等地,我们的规模机械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但大量的南方耕地由于地形问题,没法规模化。比如,湖南是“七山一水两分田”造型,很难推行规模机械化。
按着温铁军教授的观点,美式大农场的道路,我们根本走不通,这是先天不足,民生和市场也不支持。那咋办呢?
答案是充分利用“软科技”。未来的整个时代都被称为“信息时代”,那么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最尖端的科技,去解决最传统、最困难的三农问题,就会显得理所当然。
其实,互联网技术在乡村实体经济中有三大作用。
1、销售端信息优势。对于市场供需关系,互联网具有更加敏感和全面的感知能力,特别是在大范围的区域市场。比如,这两年过山车似的猪肉价格。猪肉价格高企时,大伙一窝蜂上产能,价格重挫时,亏得内裤不剩。
2、生产端的监控优势,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控制种养业的光照、温度、湿度、饲料投喂等,让环境达到最适宜的生产条件。简单说,就是通过监控,实时调节,提高产能。
3、融合共享优势,相比规模化机械生产而言,这个更多的属于微操,也就是最大化的相互利用。比如,湖南的“七山一水两分田”,“两分田”利用得比较充分,但“七山”和“一水”基本都是闲置的。
比如,有个果树、蚯蚓、蛋鸡联合种养的专利,就是把果树林下空间、鸡的消化能力相结合,有效提升经济效益。鸡的消化道很短,大概有30%的饲料无法消化,在细菌作用下会产生大量氨气,导致环境污染。
如果把鸡散养于果树的林下空间,鸡粪可以用来养蚯蚓和培植益生菌,不仅可以为果树提供有机肥料,改善土壤条件,蚯蚓还可以喂鸡,而且大家更喜欢这种散养鸡。
然而,在实际落地中是有很多问题的。
1、合理合法的问题,但在乡村,这玩意更多的是如何执法的问题,如果把发展放在首位,这不是问题,如果把帽子看得比泰山重,那就是严重问题。
我去过湖南很多地方,有些地方,尤其是有些自然资源局,从来都没把“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回事,而是“红线不离口”,恨不得山塘水库都是“饮用水源保护地”,林地都是“生态公益林”,反正最好啥都别干,大家一起躺平。
2、资金问题,这类技术型的种养比传统种养要求更高,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更大。
3、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果树、鸡和蚯蚓循环这事,重点在于菌群培养,成败的随机性很大,培养不出菌群,就没法产生蚯蚓和改良土壤,整个链条就会断掉。
那怎么办?仅依靠农村现有的人才体系和科研能力是无法应对这些问题的。必须外界资源的注入,这就是为啥阿里、腾讯、京东等大厂深入乡村,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和完整的系统工程,寄希望于某种单一超级技术,简单粗暴解决问题,不但不现实,同时也是危险的。
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可以从整个三农体系入手,全面整合提升,最大程度促进三农发展。互联网经济绝不仅仅是“网上”那点事情,交友娱乐刷视频分享鸡零狗碎,而应该是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举手投足之间都更为便捷、高效。
其实,这是殊途同归、虚实结合的问题,也是我们一贯提倡的脱虚向实,最终都是为了发挥最好的生产效能、达到最好的市场效率,对于双方都是如此。
没有实体经济的互联网经济是空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非常狭窄,市场空间有限;缺乏互联网经济的实体经济是低效的,在各种环节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浪费。
长远来看,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拥有“乡村振兴”的实力,这种实力必须是统筹全社会所形成的综合实力;还需要拥有“乡村振兴”的决心,这种决心必须是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决心。而最终能否实现乡村振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子,而是最短的那一块。
雄关漫道真如铁。
科技下乡,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助力“乡村振兴”,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今迈步从头越。
幸运的是,我们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这一步,我们的互联网经济相对先进,实体经济总规模庞大深厚,尝试机会多、试错成本小、实验规模大。
另外,我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只是目前的人才导流不算成功。
但是,道阻且长,行之将至。
我一直都是乐观主义者,毕竟悲观也没啥卵用,我一直都坚信乡村振兴肯定能实现,这是我们民族的定力,时代的伟力。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