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学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

小学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3、提出这个看似荒唐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

统编教材把荀子《劝学》列在思辨性阅读论述类文章单元,要求对《劝学》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

论述类文章观点统帅全文,对观点有特殊要求。文章的观点要求正确、鲜明、严密、深刻、新颖。观点符合普世精神,不能背离政治、道德、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观点的正确性上的要求。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该明确,这就是观点的鲜明性上的要求。表述观点所用的概念要周延,做的判断符合逻辑要求,这就是观点的严密性上的要求。观点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是新颖的,这就是观点的深刻、新颖上的要求。思辨性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它阐述的观点理性中与感性。文学作品表达某个观点,常常附着某种情绪,其观点的严密性往往会削弱。思辨性文章的观点是灵魂,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逻辑性、严密性都很强。阅读论述类文章,审视观点的正确性、鲜明性、严密性、新颖性,可以收到批判性阅读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深入思考。

1、文章开始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谁说过这话?《左传》评论历史事实时,也这样“君子曰”“君子谓”的,你赞成这种提出观点的方法吗?

赞成:这犹如我们今天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增加观点的权威性。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写文章习惯这样借君子之口来表达自己观点。这可以看作一种流行做法。

反对:偶尔用这种方法亮出文章观点,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变成了定式就有问题了。借君子之口立论,多少表现出厚古薄今的观念,先前的君子的话、行为不一定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古”好“今”不好。

2、今天已经学习了三节课,可不可以停下来课间休息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暂时休息,参加课间活动。

3、提出这个看似荒唐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钻观点“学不可以已”的空子,说明这个观点表述不够严密。

4、怎么表述这个观点呢?怎样表述才符合荀子的本意呢?

我们不少人把“学不可以已”翻译成学习不可以停止,这造成两种理解:一是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停下不能休止。二是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第一种理解不应该是荀子的本意。第二种理解才是荀子的本意。荀子三次做稷下学宫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求学、讲学机构,作为祭酒的荀子有责任宣讲学习的问题。文章的论点是有针对性的,求学的人有的没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有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荀子亲眼看到这些问题,提出坚持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观点非常自然。所以,“学不可以已”最好翻译成学习不能半途废止。

通过这番思考,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支撑论点的论据必须是客观、真实、可靠,否则,论点的正确性就会削弱,甚至不正确。论据的客观性是从是客观与主观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头脑想象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论据的真实性是从论据存在与否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假的。论据的可靠性是从论据来源的角度看的,要求论据的来源可以追溯,从而能够判断论据的真实性。这三个方面审视论据的抓手,借此可以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教学中,老师把这个抓手递给学生,学生就可以自己攀上思辨的山峰。老师和学生就论据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蚯蚓“上食埃土”吗?

蚯蚓吃的食物很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及其分解产物都是蚯蚓的食物。蚯蚓并不是真正吃埃土。蚯蚓不吃埃土,蚯蚓钻到地底下吃埃土的说法就难以成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个说法可信吗?

蚯蚓原本就生长在疏松的土壤里,泥土的缝隙也并非全是蚯蚓所为。凭什么说这就是“用心专一“的结果呢?这很显然掺杂了作者的主观成分在里面,说服力大大减弱。

3、“蟹六跪而二螯”的说法与生物书上说法不一,怎么理解?

螃蟹有四对脚,一对螯。螯足,既是掘洞的工具,又是防御和进攻的武器。螃蟹可以挖掘洞穴居住。说它没有蛇蟮的洞穴就没有住处是站不住脚的。真实情况是,螃蟹很勤快,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这恰恰说明螃蟹不浮躁。由此得出的结论“用心躁”也难以令人信服。

作者以此阐述学习不要浮躁,要专心致志,可以说服读者,但是其说服力大为减少。

论述类文章逻辑严密是很能够吸引人的。批判性阅读主要是审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性,带着“论据能够很好地论述观点吗”这个问题进行阅读是批判性阅读的最好的审视方法。老师和学生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以问题为抓手进行思辨性阅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分析类比推理的过程。

推理过程

第一步:属性A青,属性B取之于蓝,属性C而青于蓝;

属性A 冰,属性B水为之,属性C而寒于水;

属性A原来的我,属性B通过学习,我将怎样呢?

第二步:结论,我可能具有C属性,即

属性A青,属性B取之于蓝,属性C而青于蓝;

属性A 冰,属性B水为之,属性C而寒于水;

属性A原来的我,属性B通过学习,属性C我可能有提高或者我可能超

越了我自己。

通过这个分析,学生能够明白: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可能的、或然的,进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2、上面的推理把“取之于蓝”“水为之”“学习”看作一类事物,这样做可以吗?

提取靛青,水降温结冰,人学习长知识,很难归在一个类别,这样得出的结论更不可靠。自然界的事物归类相对清晰一点,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提出的假设能够被验证的可能性大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提出的假设需要试验验证,论述类文章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更应该得到实证,也就是要运用例证方法弥补类比推理的不足。

3、怎样理解荀子论述方法?

《劝学》非常地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这笔空洞说教来得生动,能从情感上打动读者。列举事物、现象很多,也能读者眼界大开。荀子这样不厌其烦地列举事物、现象劝导人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真可说苦口婆心,其劝说效果不比一般。

这样写论述类文章,缺陷显而易见。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很可靠,说服力降低,需要举例通过学习超越自己的例子,这样文章的说服力会增强很多。论述类文章缺少理性的分析,就犹如文学作品缺少文采,这是不行的。在劝学时,做一些理性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比如,

学习是什么?”学“是学前人的经验,学当今产生的新知识,这是一个对不了解不明白事物接纳过程。“习”是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温故”,是对事物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的过程。所以,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更新、完善、超越的过程。

以上学习环节放在疏通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结构之后。

小学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劝学的建议(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