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人说话发音和现代人不一样的,我们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发音呢

古人说话发音和现代人不一样的,我们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发音呢南北朝时期,对音韵学的研究开始流行,学者们纷纷根据音韵发音的规律编著韵书,可惜这些书现在都已经亡佚。隋代的陆法言把前人研究的成果集合荟萃,整理成《切韵》一书。《切韵》包含四声,一百九十三个韵部,每个韵部相当于现在一个韵母。我们知道诗词讲究押韵,要想押韵,就要选择韵母相同的字作为韵脚,因而早期的韵书都比较关注反切下字,也就是韵母部分,按照韵母部分分类,称为韵目。诗词中的平仄就与古代的四声有关,平属于平声,上、去、入同属仄声。今年春晚上,岳云鹏在相声中带了观众一起喊对联要讲究“平仄平仄平平仄”对“仄平仄平仄仄平”,算是对这一文化的大众传播。只可惜岳云鹏喊的有问题,对联一般不用这么严格的讲究格律,如果真要讲究,也应该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才对。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通过翻译佛经时对于梵文的学习,古人发明了反切注音法。反切又称反语,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火爆,大家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对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一定深有体会。不知道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千年之前的诗句,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合辙押韵,那是不是意味着古人说话的发音和现代一样呢?如果我们真的穿越到了古代,能不能听懂古人说话呢?我们是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发音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同样,汉语的发音几千年来也是一直变化的。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更没有录音设备,那我们如何知道古人的发音呢?其实这个问题不光今人想过,同样曾困扰过古人。古代的学者也想知道比他们更古的人是如何发音的,这样对于他们解读古书,读古诗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为了便于学习汉字,特别是方便作诗,写韵文,古人也需要研究汉字的读音规律,因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称为音韵学。

音韵学、训诂学(解释古代典籍字句涵义的学问)和文字学分别研究字音、字意、字形,在古代并称为“小学”。虽然属于小学,但是这些学问并不简单。通过研究,古人对于一些发声规律虽然有所掌握,但很难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释,有时就会套用一些阴阳五行之类的理论,搞得别人愈发难懂,所以音韵学在古代又称为“绝学”。

在没有拼音字母的古代,人们要学习文字的读音是很难的。汉代,一些学者在注释古代典籍时,会采用“譬况假借”的方法,就是用一些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读音,称为“读若”或“直音”。直音就是直接用同音字来标注读音,读若就是读起来像什么音,用读音相似的字来标注,有时读若的字和本字还互为假借字。汉代的《说文解字》就是用读若来标注读音。如“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意思是“哙”这个字的读音类似“快”。直音和读若有其局限性,有些字可能没有读音完全一样的字,或者读音一样的字都是生僻字,人们同样不认识。用读音相似的字来标注,更是会直接让人读错。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通过翻译佛经时对于梵文的学习,古人发明了反切注音法。反切又称反语,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第一个汉字叫反切上字,第二个字叫反切下字。反切时取第一个汉字的声母,取第二个汉字的韵母和声调。如:“冬,都宗切。”按照我们现在拼音的方法解释就是,冬这个字是由都字的声母d和宗字的韵母和声调ōng拼读而成的。反切的时候,需要我们在头脑中自动提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

古人说话发音和现代人不一样的,我们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发音呢(1)

唐代《刊谬补缺切韵》

中国汉字不同于其他语言,有读音声调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古人最早套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来进行分别,这种方法当然是不够准确的。南北朝时,有人根据梵文的音理,结合中文实际发音特点,提出“四声”说,即平、上、去、入。古时的四声和我们现在的四个声调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汉语读音的发展过程中,平声又发展出阴平和阳平,对应我们现在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上声对应拼音的三声,去声对应四声。而入声则在汉语普通话中消失,转入到其他声调之中了。

诗词中的平仄就与古代的四声有关,平属于平声,上、去、入同属仄声。今年春晚上,岳云鹏在相声中带了观众一起喊对联要讲究“平仄平仄平平仄”对“仄平仄平仄仄平”,算是对这一文化的大众传播。只可惜岳云鹏喊的有问题,对联一般不用这么严格的讲究格律,如果真要讲究,也应该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才对。

古人说话发音和现代人不一样的,我们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发音呢(2)

南北朝时期,对音韵学的研究开始流行,学者们纷纷根据音韵发音的规律编著韵书,可惜这些书现在都已经亡佚。隋代的陆法言把前人研究的成果集合荟萃,整理成《切韵》一书。《切韵》包含四声,一百九十三个韵部,每个韵部相当于现在一个韵母。我们知道诗词讲究押韵,要想押韵,就要选择韵母相同的字作为韵脚,因而早期的韵书都比较关注反切下字,也就是韵母部分,按照韵母部分分类,称为韵目。

唐代开始,有人注意到反切上字同样重要,他们参考梵文字母,把反切上字进行分类归并,称为声钮,也叫字母。古代音韵学中已经出现了“字母”一词,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从发现的敦煌写本残卷来看,唐代共有30个字母,后来增加到36个字母,并按照发音的部位进行了排序。至此,构成汉字发音的声母、韵目、声调三个系统都已经形成。

宋代,为了规范科举考试,官方组织修订了《广韵》一书。《广韵》是目前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韵书,也是之前历代韵书的集大成者。现在要研究中古时期(一般指南北朝至宋代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广韵》是最主要的根据,后世的韵书也大多把《广韵》作为重要的参考。

为了保证延续性,《广韵》共收录了206个韵部,其中有一些是从南北朝时期的韵书中继承下来的。实际作诗文的时候不必分的这么细,有些是可以通用的。因而后来有人把韵部进行了合并,如106个韵部的平水韵,专门作为写格律诗的韵部来用。《广韵》中延续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韵部分类,在宋代有些已经不再适用,反切时也会与当时的实际读音不同,后人在编纂韵书的时候,也会根据当时的读音进行调整。比如为了写戏曲用的韵书就会结合当时人们的发音,并考虑南北方发音的不同重新进行编写。

古人说话发音和现代人不一样的,我们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发音呢(3)

如前所述,中国的音韵学是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上古时期(一般指魏晋以前的时期)的汉语语音,古人也不了解。比如宋代人读《诗经》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是不押韵的。明清时期有人专门考证上古时期的读音,特别是清代,很多学者利用《诗经》《楚辞》对上古时期的音韵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对于上古时期的汉语进行了韵部的分类,但是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方案。

回到开头的问题,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相同韵部的读音在演变过程中,往往会遵循共同的规律。所以,即便读音已经有了改变,但很多古代同韵的音,现在读起来也同韵或相近,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古诗还会觉得押韵的原因。当然,也会有一些读音改变之后就变得不再押韵,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而且一般来说,时代越久远,不押韵越明显。我们读诗经就会觉得不如唐诗押韵,其实在诗经创作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读音也是押韵的。

在不考虑到方言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对古代音韵学很有研究,能够掌握所有的音韵学知识,那么如果他穿越到魏晋及以后的时代,还是能够和古人进行交流的,只是会让人觉得他的口音有点怪怪的,大概像是初学汉语的外国人发音。如果是穿越到了魏晋以前的时代,沟通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很大可能说不太明白,也听不太懂。

结尾彩蛋:

由于汉语言读音的变化,魏晋时期的人,在读《诗经》等这些先秦诗词时,已经感到不太押韵。有人为了让这些诗词押韵,故意改变一些字的读音,使之读起来押韵,这种变音称为“叶韵”,读作协韵。朱熹在《诗集传》中,就主张对《诗经》中一些读来不太押韵的诗改音。如他认为《行露》一篇中的“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其中的“家”应该读“谷”,以便押韵。而“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中的“家”,又应该读“空”,以便押韵。总之就是随便改动,没什么规律性。后人在懂得了音韵学变化的原理后,对这一做法做出了批判,认为叶韵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现在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作“xiá”,其实也是叶韵。有人说古人就把“斜”读作“xiá”,其实并不准确。我们知道,读音一直是变化的,斜这个字在古代的读音也是变化的,不可能一直读“xiá”。而且据专家考证,在中古时期,斜的读音是“zia”或者“zie”,现在这些音已经消失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