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戏曲《西厢记》舞台该书肯定了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才子书“评价,以为“《西厢记》一书,正者十六折之文,语语化工,堪与《庄子》、《史记》并垂不朽“(《凡例》)。并加以参释、参评、参辨和释义,既有参阅前人的评点和解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释。此本可能系出于书坊伪托,但三妇既然评点了直继《西厢记》精神而来的《牡丹亭》,那么对《西厢记》也自当是首肯的。戏曲《西厢记》舞台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勾起了杜丽娘内心深处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向往,青春萌动和觉醒掀起了她心中的波澜,于是为了争取爱情,她由生入死.又由死而复生。与杜丽娘心理有共鸣的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看《西厢记》,“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不仅是因为《西厢记》之辞采,更是因为崔莺莺的故事触动了黛玉的心。邹枢《十美词纪》中还记载有侍女如意评点《西厢记》。对《西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自序》云:“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特别点出了妇女观众,妇女是《西厢记》接受群体中特殊而又十分忠实的一批。尽管女性观众看戏有诸多禁忌,但对反映被束缚、被压抑妇女为追求自身婚姻幸福冲破重重阻力的戏曲,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有强烈的和共鸣,戏曲本身所具有的消遣娱乐功能,也使她们对《西厢记》保持了高度的热情。“闺阁中多有解人“,她们能够体会到许多男子无法体会到的剧中人物的情感。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1)

戏曲《西厢记》舞台

嘉靖间,金陵名妓刘丽华曾刻有《西厢记》,一位妓女,凭着对《西厢记》的喜爱而进行刊刻,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她既是《西厢记》的读者,也是《西厢记》的忠实观众,甚至有可能演出或演唱过《西厢记》。杜丽娘是又一个崔张故事的共鸣者。《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有杜丽娘游园之后的一段心理独白:“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此处《崔徽传》指《西厢记》)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2)

戏曲《西厢记》舞台

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勾起了杜丽娘内心深处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向往,青春萌动和觉醒掀起了她心中的波澜,于是为了争取爱情,她由生入死.又由死而复生。与杜丽娘心理有共鸣的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看《西厢记》,“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不仅是因为《西厢记》之辞采,更是因为崔莺莺的故事触动了黛玉的心。邹枢《十美词纪》中还记载有侍女如意评点《西厢记》。对《西厢记》戏曲的特殊接受和理解典型的当数吴吴山三妇。吴吴山吴仪一是清代著名的戏曲批评家,其三妇是未婚而早天的妻子陈同和后来的两个妻子谈则和钱宜共同完成了《吴吴山三妇评笺注释第六才子书》。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3)

戏曲《西厢记》舞台

该书肯定了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才子书“评价,以为“《西厢记》一书,正者十六折之文,语语化工,堪与《庄子》、《史记》并垂不朽“(《凡例》)。并加以参释、参评、参辨和释义,既有参阅前人的评点和解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释。此本可能系出于书坊伪托,但三妇既然评点了直继《西厢记》精神而来的《牡丹亭》,那么对《西厢记》也自当是首肯的。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4)

戏曲《西厢记》舞台

上述女性观众对《西厢记》之喜爱是出于对“情”的追求和对人物命运的共鸣,与此同时,《西厢记》曲文还成为闺阁女性随口拈来的妙语。陈森《品花宝鉴》第十一回“三佳人妙语翻新,六婶女戏言受责”写华夫人生日,袁夫人前来庆贺,席间华夫人姐妹与襄夫人三人行酒令,“第一句用骨牌名,第二句用五言唐诗,第三句用《西厢》曲文 这五句须要有韵,念出来才觉得铿锵入调。”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5)

戏曲《西厢记》舞台

前后共行十六令,除了第二令是《续西厢》的曲文,其余都是《西厢记》的曲文,它们分别出自金圣叹批《第六才子书》之《琴心》《请宴》、《哭宴》、《寺警》、《酬韵》、《前候》、《借厢》、《闹斋》、《赖简》等出。围阁妇女对《西厢记》曲文之熟悉可见一班。由于封建制度和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束缚,妇女观戏常常被禁止,原因在于“戏之忠孝节义者少,偷情调戏者多,妇女观之,兴动心移,所关匪细,不可不慎“,而戏曲“自元人王实甫、关汉卿作俑为《西用》,其字句音节,足以动人,而后世淫词,纷纷继作….....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6)

戏曲《西厢记》舞台

至于妇女,未尝读书,一睹传奇,必信为实,见戏台乐事,则粲然笑,见戏台悲者,辄弦然泣下,得非有感于衷乎?能使其见淫戏不阴动其邪心乎?“女性观众对《西厢记》的喜爱,使道学家们忧心忡忡,谆谆教海禁绝淫书、禁演淫戏,“赴人家戏链,《西厢》、《牡丹亭》之类,切不可点,恐有眷属窥视,启无穷之奸也。““邪戏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恐友人有眷属窥视,故不点耳。致邪柬,演邪戏,皆以一人而败两人之行,一日而启无穷之奸,故君子恶之。”因此禁演《西厢记》一直是明清以来道学家们强烈的呼吁,但这并未影响观众的热情,“每演剧,妇女辄空巷往观”妇女是《西厢记》观众中顽强的生力军。

明代对西厢记的评价:西厢记流传甚广(7)

戏曲《西厢记》舞台

从元初到十九世纪末的六百年时间里,《西厢记》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一部古代戏曲都无法比拟的,不同的演出形式和多样的声腔演唱,使《西厢记》获得了最为广大的接受群体和最为广泛的流传地域。从传播到接受,从接受到再传播,双向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流动、开放的过程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西厢记》完成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新的生命。直到今天,《西厢记》仍然是各声腔和剧种经常上演的剧目之一,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参考资料

《西厢记》

作者:希望的希望希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