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光明与黑暗的时间交缠

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光明与黑暗的时间交缠《死水微澜》是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之首,以成都北郊的天回镇为主要背景,描写了当时的教民和四川袍哥两种势力之间的对抗和激荡,充分展示了辛亥革命时期内地如死水一般城市在欧美文明入侵时的状态。图片来自同名连续剧《死水微澜》李劼人写历史并没有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他笔下展示出的历史故事并非依附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对地方风俗、人情世故、人性是非的描写,让故事自然而然的展现。在他的“大河三部曲”中,我格外喜欢《死水微澜》。这部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故事发生在成都以及北郊的天回镇,通过社会底层市井人物的生活挣扎和情感纠葛折射出清朝末年百姓的苦难人生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作为新文学作家,李劼人并不如巴金、郭沫若、沙汀等作家声名在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劼人都处于不被关注的暗影中。然而,放在整个文学历史上,李劼人和他的作品又是不能被忽略的存在。现在我们不妨来谈谈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人们应有尽有,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直通天堂,人们直达地狱。——狄更斯

刘宗迪在《古典的草根》中对历史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这种历史尽管“虚幻”,却与他们血肉相连,那种坛坛罐罐拼凑的历史虽然触手可及,可与他们毫不相干。可以说,那些世代传颂深入人心的神话传说,尽管空幻无凭,却较之历史教科书和博物馆中那些有案可稽的历史更是历史,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它曾经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忆伴随着一个民族一起卷入了历史。

轻抚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注定是具有重复性的,因为历史如同人,没有很多选择。1935年,作家李劼人完成了《死水微澜》的创作,此后,又开始投身于《暴风雨前》和《大波》的创作,这三部小说构成了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光明与黑暗的时间交缠(1)

在写作《死水微澜》之前,李劼人一边教书,一边写短篇小说,当他发现短篇小说无法容纳他的表达时,他试图将这十几年来感受到的、体验过的、目睹过的,用故事串联起来,让读者可以看见在中国历史转折点上发生过的那些小人物的爱怒哀乐、情欲纠葛。

李劼人写历史并没有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他笔下展示出的历史故事并非依附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对地方风俗、人情世故、人性是非的描写,让故事自然而然的展现。

在他的“大河三部曲”中,我格外喜欢《死水微澜》。这部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故事发生在成都以及北郊的天回镇,通过社会底层市井人物的生活挣扎和情感纠葛折射出清朝末年百姓的苦难人生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作为新文学作家,李劼人并不如巴金、郭沫若、沙汀等作家声名在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劼人都处于不被关注的暗影中。然而,放在整个文学历史上,李劼人和他的作品又是不能被忽略的存在。现在我们不妨来谈谈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

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光明与黑暗的时间交缠(2)

图片来自同名连续剧《死水微澜》

凭借着各种的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时代,活鲜鲜地形象化了出来。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之首,以成都北郊的天回镇为主要背景,描写了当时的教民和四川袍哥两种势力之间的对抗和激荡,充分展示了辛亥革命时期内地如死水一般城市在欧美文明入侵时的状态。

谈起这部小说,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则是那些无法被忽视的历史事件,“义和团”、“红灯教”、“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等,这些事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让偏远小城天回镇起了“微澜”。

李劼人在小说《死水微澜》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看起来和历史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小人物,才使得这些历史事件有了非凡的意义。

教民和袍哥是核心人物,帝国主义、清政府则是改变人物行为的关键因素,换言之,是历史逼迫小人物做出选择,从而让小人物有了改变命运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力量。在李劼人的笔下,教民和袍哥都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存在,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存,让人爱恨交织。

袍哥罗歪嘴早年跑社会,因为仗义,脑袋灵活,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串通码头、吃喝嫖赌、暗结官府,鱼肉百姓。罗歪嘴看起来豪侠仗义,实则代表了民间恶势力。

土粮户顾天成奉教之后,仗着洋人撑腰,为非作歹,公报私仇,霸占人妻。顾天成和罗歪嘴之间的矛盾是小说的核心矛盾,而他们两者所代表的其实是侵略者和民间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蔡傻子忠厚老实,本分可靠,却被顾天成陷害,被逮捕入狱,重刑拷打,妻离子散。而蔡傻子的妻子蔡大嫂是一个特殊的女性,她就像一个桥梁,连接着袍哥和教民,她站在风暴的中心,却不知道风暴因她而起。她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人,这种矛盾的身份让蔡大嫂成为符号式的人物。

“真真是可以令人羡慕的笔!”郭沫若也曾高度评价这位昔日同窗的写作技艺,称赞其凭借着各种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时代,活鲜鲜地形象化了出来。

他写罗歪嘴时,“罗歪嘴——其实他的嘴并不歪。因为他美美与女人调情时,却不免要把嘴歪一歪,于是便博得了这个绰号。”“年纪已是三十五岁,在手上经过的银钱,总以千数,而到现在,除了放利的几两银子,随身只有红漆皮箱一口,被盖卷一个,以及少许必用的东西。”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袍哥的大致形象。

他写顾天成时,“年纪虽只有三十五岁,因为皮肤糙黑,与他家的长年阿三一样,看去竟好像四十以外的人;眉目五官,都还端正,只是没一点清秀气。”李劼人总能精准的把握住每个人物的特点,而他们的特点又和他们的命运关联。

他写蔡傻子时,“二十岁上,曾到新都县城里一家商店当过几年先生。一点恶嗜好没有,人又极其胆小可靠,只是喜欢喝一杯,不过也有酒德,微醺时只是睗着眼睛笑,及了量,便酣然一觉,连炸雷都打不醒。”落笔精准,却又残酷的过分,这大概就是李劼人的魅力所在。

他写邓幺姑(后嫁给蔡傻子成为蔡大嫂),“在十二岁时,她已缠了一双好小脚。她母亲常于她洗脚之后,听见过她在半夜里痛得不能睡,抱着一双脚,咈咈的呻吟着哭,心里不忍得很,叫她把裹脚布松一松,“幺姑,我们乡下人的脚,又不比城里太太小姐们的,要缠那么小做啥子?”她总是一个字的回答:“不!”劝很了,她便生气说:“妈也是呀!你管得我的!为啥子乡下人的脚,就不该缠小?我偏要缠,偏要缠,偏要缠!痛死了是我嘛!””女人的命运都藏在细节里,李劼人将这细节描述的恰到好处,让邓幺姑这个女人成为大时代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在《死水微澜》中,我们可以看见大时代中的芸芸众生,他们在面对历史变化时,所展露出来的狡黠、理性、茫然、阴狠等等特点。较之一些英雄人物,这些活生生的小人物更能凸显出历史对人的作用,人对历史的依赖。

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光明与黑暗的时间交缠(3)

图片来自同名连续剧《死水微澜》

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社会生活,赋予环境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李劼人将人物让在一个大的时代环境中,尽管人物生活在天回镇,但他们同时也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不仅要处理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还要处理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反帝反封建是这个时期的社会主旋律。

主旋律决定着整个时代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李劼人敏锐的捕捉到了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意义,所以,他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刻画这些小人物。

小说,不仅是关于人的故事,也是关于历史和环境的故事。人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历史决定了环境的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暧昧又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想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析出李劼人写作视角的意义:

描写局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能够管中窥豹,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动向,体现出主要历史事件的本质。

将时代环境和局部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可以更好的描述人物和历史潮流之间的关系,为人物的命运走向埋下伏笔。

《死水微澜》在体现时代环境方面有独树一帜的特点,李劼人以人物为线索,通过人物命运来揭示环境的变化。小说主人公,农家妇女邓幺姑,一开始是蔡大嫂,后来是罗歪嘴的姘头,再后来又是顾三奶奶,她身份的变化正是社会变化在她身上的投影。当她的感情生活被卷入袍哥和教民之间时,这种感情就变成了矛盾的催化剂。

李劼人对邓幺姑的描述其实是一个隐喻,当她跟袍哥罗歪嘴在一起时,意味着袍哥所代表的地方势力占了上风,当她决定和顾天成成婚,成为顾三奶奶时,意味着外国侵略者占了上风。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此消彼长,袍哥和教民之间的矛盾也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状态,以至于影响到邓幺姑的生活。

在我的传统观念中,我总是认为,作家只有在写作重大题材的作品时,才能让作品富有时代感。看了李劼人之后,我要纠正这个观念。时代感,并不取决于文字本身,而是作者的创作视角。作家能够站在历史高度、了解时代发展趋势、用全局观来创作才是决定作品时代感的关键。

李劼人选择了这样的创作视角,所以尽管他描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爱情、婚姻、选择、也依然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

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光明与黑暗的时间交缠(4)

图片来自同名连续剧《死水微澜》

浓郁的地方特性体现出作家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了生趣盎然的川西生活。

小说的取材会体现出作品的地方特色,但这并不是全部。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川西生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小说,都会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地方特色。

比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车夫的派别、大杂院的生活、开庙进香时的热闹进行了描述。叶圣陶在《倪焕之》中对江南水乡的正月灯会进行了描述。而在《死水微澜》中,李劼人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天回镇的山川风貌、民俗风情、市井娱乐。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既可以读到川西平原的四时风景,又可以在李劼人的文字中想象川西地区的寺院庭院、高墙深宅、暧昧香闺。与此同时,李劼人还描绘了袍哥、教民、官绅、洋人、佃户、娼妓等人物的生活方式。

所有的地方性描述都指向一个目的:用丰富的细节来展示生趣盎然的川西生活。

除了川西平原本身的特点之外,李劼人还描述了欧美文明进入中国之后带来的种种变化。在《死水微澜》中,天回镇的赶场日可以在一些小摊上看见洋布、洋针、洋油,洋人也会在赶场日收集猪毛、瘟猪皮、猪肠这些天回镇人不常用的东西。在描述郝公馆里的生活时,李劼人写道了很多新鲜的东西:留声机、保险灯、八音琴、照片等,这些东西不仅可以反应人物的生活状态,也体现出了中国社会当时面临的困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蓝劲松在《致知穷理》里写到了两种文化:高层文化和基层文化。高层文化指史籍、经典、哲学、伦理、发展战略与策略构想以及理想中由高深文字与思想意识所代表的文化。它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的文化、一种理念的文化、文字的文化、官方的文化或说雅文化。基层文化则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负荷”的文化,是诸多地方社区(城镇乡村)人们日常生活的观念和行为,它显现或隐藏于阶层、职业、团体之中,也反映在民众习俗、乡土意识甚至格言、谚语等活生生的形态之中,所以也可称之为俗文化、言语的文化、市民文化或民间文化,其特点是地方性、分散性、潜意识性。

李劼人显然选择了基层文化,因为在他看来,基层文化具有一种普适性,而且在时代更迭时,基层文化的变迁更加明显,也更能体现出更迭的原因和本质。

有一种平静叫死水微澜:光明与黑暗的时间交缠(5)

图片来自同名连续剧《死水微澜》

纵观李劼人的一生,他只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但有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以及各种著译六百余字。他创作的《死水微澜》因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而在二十世纪小说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死水“既是李劼人对晚清社会的形容,也是对晚清社会的批判。

在”这滩死水“中激起”微澜“的天回镇是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缩影,透过李劼人的文字,我们找到历史发展的脉络,然后顺着脉络上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可以走进历史深处,在历史深处认识真正的中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