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会议结束后,CIA成员马丁找到了米勒,询问了他情报中的下一个搜查地点,随后告诉他根据联合国生物组已经进行的调查,那个地点什么都没有,并且行动多次扑空肯定不是巧合,而是另有隐情。马丁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米勒一旦有新的发现就联系自己。但让米勒感到不对劲的是,他的每一次行动都会扑空,每次美国官方给他的情报所“保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地点,在他实际到达时都什么都没有,甚至一点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因此他对情报的可信程度产生了怀疑,并在一次有CIA成员出席的会议上向将军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却被将军告知情报是经过审核的,他只需要执行,不需要管情报的内容如何。所谓绿区,指的是美军在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之后建立的有重兵把守的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小区域,这块区域相比其他地区要安全、舒适得多,但普通伊拉克人并不能随意进出,可以说充满了殖民地“租界”的味道。尽管电影名称叫做“绿区”,但故事主要发生在绿区之外的混乱

2003年3月,美国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发言,美国出于人道主义发动了这场战争,目的是结束萨达姆的专制统治,销毁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保护伊拉克石油等自然资源。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1)

然而美国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霸权主义的本质早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尽管战场上美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主要的军事行动也在2003年结束,但此后八年里美国却没有真正担负起重建伊拉克的责任,国际社会的谴责也接连不断。

直到2011年12月,奥巴马政府才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这场持续八年多的战争从发动到结束的全程都伴随着全世界的质疑,除了因为美国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自然也因为美国整个过程中含糊其辞的“举证”等行为,让人难免心生怀疑,连俄罗斯领导人普京都吐槽美国拿出的所谓“证据”或许只是洗衣粉。

在2010年,美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摄了电影《绿区》(Green Zone)。这部电影以美国记者拉吉夫·产德拉斯卡兰的纪实小说《翡翠城的帝王生活:伊拉克绿色地带深处》为蓝本改编而成,从中我们或许能窥探当时伊拉克战场上的一份真实。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2)

电影《绿区》剧情

所谓绿区,指的是美军在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之后建立的有重兵把守的占地数平方公里的小区域,这块区域相比其他地区要安全、舒适得多,但普通伊拉克人并不能随意进出,可以说充满了殖民地“租界”的味道。

尽管电影名称叫做“绿区”,但故事主要发生在绿区之外的混乱地带。美国在占领伊拉克全境后仅仅保障了绿区中工作的各国人员的安全和舒适生活,对伊拉克普通百姓的死活却毫不在乎,以至于出现了电影开头伊拉克军队残余成员溃逃场景后,平民连水都喝不上的景象。而电影的主角,正是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美军一级准尉米勒。

米勒所在的小队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被派往伊拉克各地搜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本身就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因而这项任务也尤为重要,所以米勒也非常重视自己的任务。

但让米勒感到不对劲的是,他的每一次行动都会扑空,每次美国官方给他的情报所“保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地点,在他实际到达时都什么都没有,甚至一点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因此他对情报的可信程度产生了怀疑,并在一次有CIA成员出席的会议上向将军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却被将军告知情报是经过审核的,他只需要执行,不需要管情报的内容如何。

会议结束后,CIA成员马丁找到了米勒,询问了他情报中的下一个搜查地点,随后告诉他根据联合国生物组已经进行的调查,那个地点什么都没有,并且行动多次扑空肯定不是巧合,而是另有隐情。马丁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米勒一旦有新的发现就联系自己。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3)

马丁是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他认为需要借助伊拉克军队的力量才能重建这里的秩序;而影片中美国政府官员的代表克拉克却坚持强调“民主”,主张遣散伊拉克军队,扶植对美国有利的领导人上台,在伊拉克建立亲美的傀儡政权。两人在会议上发生了争执,也坚定了马丁利用米勒来协助自己调查出美国政府和军队背后的暗箱操作的决心。

此时的米勒正在下一个任务地点,根据所谓的“情报”给出的地点进行挖掘工作,试图找到情报指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藏匿地点,不出意外,挖掘机工作了半天,引来大量群众围观,也什么都没挖出来。这时人群中一个伊拉克人表示有话要告诉米勒,经过交谈后,米勒得知这个伊拉克人叫弗雷迪,他刚才看到了伊拉克复兴党的人正在准备进行会议。

弗雷迪的信息是真的,米勒也冒着被骗落入陷阱和失职擅自离开任务地点的风险选择相信弗雷迪,前往他说的会议所在地。米勒到达时,以埃尔将军为首的复兴党头目会议恰好结束。大多数参加会议的成员都逃脱了,米勒只抓住了一个俘虏。

从这个俘虏口中,他们得知埃尔将军确实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以保护俘虏的家人为条件,让俘虏答应了帮助他们找到唯一知道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真相的人埃尔将军。他们还从俘虏身上搜到了一本笔记,虽然无法解读但是可以肯定其中有重要的信息。这次行动虽然没有完美地抓获参与会议的所有复兴党成员,但也算取得了重大进展。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美军特种部队迅速赶到了现场,带走了这名俘虏,并试图收走笔记本。米勒将笔记本交给弗雷迪,弗雷迪赶忙逃跑,躲过军方的搜查。而米勒却误以为弗雷迪要带着笔记本逃跑了,带着部下围追堵截,抓住了弗雷迪。然而弗雷迪是因为以为自己也会和俘虏一样被带走才逃跑,并归还了笔记本。米勒为误会弗雷迪而感到愧疚,提出要给弗雷迪奖赏,却被弗雷迪拒绝了。弗雷迪说自己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奖赏而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未来。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4)

米勒在收回笔记本后联系了CIA的马丁,用笔记本做交换,让马丁帮助他重新接触到那名俘虏。很快克拉克也找到了米勒,因为他听说那个俘虏丢了一本笔记,并用“可以提供比米勒更好的帮助”这样空洞的条件试图拉拢米勒。随后米勒从马丁那里得知,一直以来让他不断扑空的情报正是克拉克从一个代号是“麦哲伦”的证人那里搜集的,而这个“麦哲伦”被克拉克藏得很深,其他人无法接触。

马丁给了米勒一份文书,可以让他进入到监狱里接触到先前的那名俘虏。米勒得到需要的东西后就离开了。但他前脚离开马丁的工作处,克拉克就带着白宫的命令来到了这里,并要求马丁交出笔记本。原来笔记本上记录的是埃尔将军的各个藏身地点,马丁希望和埃尔将军代表的伊拉克军队和复兴党合作,而克拉克交代特种部队雇佣当地杀手清理这些藏身地。

米勒则火速赶往监狱,但当他找到那名俘虏时,俘虏已经被美军拷问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了。而米勒最终也只从俘虏口中听到了一个信息——埃尔将军开战前曾经在约旦和美国官员进行过一次秘密的会面。

夜幕降临,克拉克安排的杀手开始了行动,他们开始袭击笔记本上的藏身处。米勒则根据情报搜索相关的新闻报道,发现新闻报道中的麦哲伦也曾经在开战前与美国官员有过会面,并在会面中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找到这篇报道的作者证实了那次会面正是在约旦进行的。米勒开始明白,所谓的麦哲伦正是埃尔将军,而后续所谓麦哲伦的情报全是克拉克伪造的。

米勒立即联系马丁,告诉了马丁自己的猜想:埃尔将军在会面中告诉美国官员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会让美国失去开战的重要理由,因此官员们捏造了麦哲伦的证明,煞有介事地宣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开战。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5)

这时,CIA的工作人员发现笔记本上的地点遭到了袭击,而一旦埃尔将军被杀死,真相将死无对证。米勒迅速动身寻找埃尔将军,但他的行踪也在仓皇中暴露在了特种部队的眼中。于是特种部队也加入了这场赛跑,试图在米勒找到埃尔将军之前将其杀死。

为此,特种部队甚至不惜倾巢出动,可以说与克拉克先前为了隐蔽而雇佣当地人完全背道而驰,而克拉克此时也顾不上这么多,他只需要埃尔将军在说出真相前死去。

最终,在被特种部队炸毁的藏身处废墟中,米勒找到了埃尔将军。两人对峙之时,一直跟随着米勒的弗雷迪却突然捡起手枪杀死了埃尔将军。正当米勒将要发怒时,弗雷迪却说,这个国家的事情,轮不到美国人来管。

最终真相也并没有浮出水面。尽管米勒找到了克拉克与他当面对质,但克拉克作为政府高官毫无忌惮,而米勒仅仅是一名士兵,即便他说出真相也不会有人在意。事情如美国政府所愿,伊拉克获得了“民主”和“自由”,却失去了一切。

现实的伊拉克战争

电影《绿区》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03年4月美军取得伊拉克战争基本的军事胜利之后到2003年5月11日宣称萨达姆的复兴党解散之间。

在战争开始之前,美国政府一直将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无赖国家”,而小布什一上台则更是以推翻萨达姆政权为目标,从策反到暗杀无所不用其极,但2002年10月萨达姆依然以100%得票率连任。由此小布什决定通过军事手段推翻萨达姆政权。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6)

其中的要害,自然是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尽管美国宣称开战的原因与石油无关,但在2003年根据世界石油组织欧佩克的预测,20年到30年的时间将会出现石油危机,美国作为当时消耗全球40%石油的大国,进攻石油已探明开采和储量总共3000多亿桶到4000多亿桶的伊拉克,却说与石油毫无关联,岂非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至于其终极目的,自然是控制整个中东,进而实现对俄罗斯等国家的进一步牵制,使中东地区称为美国霸权主义的桥头堡。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具有严重的单边化倾向,是其一极独霸的野心向世界多极制衡的挑战,对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网络上有言论称美国接手伊拉克后到离开伊拉克,伊拉克的GDP达到了萨达姆统治最后一年的十倍,以此来为美国的侵略行径洗脱罪名。但这种言论忽略了萨达姆政府在统治后期面对的美国及其盟国严酷的经济封锁和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的通货膨胀影响,更忽视了伊拉克人民在美军占领期间水深火热的动荡生活,是完全站不住脚,也无法蒙蔽人们双眼的。

从初期军事对抗的结果来看,美国取得的是依靠武器科技代差带来的毫无悬念的胜利;而在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结束后的八年时间里,美国陷入了伊拉克混乱的局势中。强加的“民主”并没有带来和平和繁荣,反而带去了连年的动乱和恐惧。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7)

因此,国际舆论对美国所发动的这场非法战争的普遍评价是“美国赢得了战争,失去了和平。”前期军事行动结束后的几年里,伊拉克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冲突、抵抗、暴力此起彼伏,从未停止。这些带来不断动荡的暴力虽然各有原因,但归根到底,是战争和外国军队的入侵导致的。或许这些抵抗不会影响美国治下伊拉克经济的在纸面上的增长和他们对所谓“民主”地吹嘘,却对伊拉克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了长期的、根本上的影响,给伊拉克人民带去了深重的苦难。

可以想见,一场持续如此之久的行动,其决策层必然是考虑到了这样的行动会带来的利益,而我们也看到了伊拉克民众并非获益者——那背后的吸血鬼,自然是美国。直到数年后,战争的负面影响反噬其自身的时候,他们才从中抽身,抛下来时所举着的“民主”“反恐”的道义大旗,毫不负责,毫不愧疚,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伊拉克。

电影《绿区》真的是美国的反思吗?非也!

从表面上看,电影《绿区》讲述了大兵米勒不顾上级反对,探寻战争真相的故事,似乎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对霸权主义的一种反思。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梳理剧情,探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笔者看来,全片中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是伊拉克人弗雷迪前后的态度。弗雷迪在前期的言语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却选择将情报告诉美国士兵,寻求美国人的帮助,来针对伊拉克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就好比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对国民党军队不满而请求日本军队消灭国民党军队。这种行为完全没有认清国家的政权的基础和立场,完全不符合一个爱国主义者乃至民族主义者的行为,可以说完全是卖国贼的行径。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8)

此后弗雷迪一直作为翻译协助米勒,却在最后枪杀了埃尔将军,并说这里的事情轮不到美国人来管。这句话又与他先前依赖美军的行为自相矛盾,这个人物的形象便成了一个嘴上满口爱国实际上却做着带路党的事情的“伊奸”。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很可能是导演希望塑造一个爱国的并且协助美军的伊拉克人,来展示一部分美军的正面形象,表面上在呼吁对伊拉克这样在国际上并不强势的国家的尊重,实际上是在用一个矛盾的人物蹩脚地对美军和美国“自由”“民主”和强行入主他国的霸权侵略行为进行美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影的主要人物分析出整部电影真正表达的主旨。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大兵米勒、伊拉克人弗雷迪、美国政府官员克拉克、CIA中东问题专家马丁。米勒所代表的是美国群众整体对伊拉克战争是否正义的怀疑;弗雷迪代表的是美国人眼中的“好”的、站在“正义”一边的伊拉克人;克拉克和马丁两个意见相左的美国高层人士则象征了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弗雷迪的形象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美国人丝毫不怀疑自身的战争行为是“正义”的,他们对自己带去的“自由民主”有着绝对且盲目的自信,以至于将一个伊拉克卖国贼的形象美化成了“真正的爱国者”。而从主角米勒的角度来看,他在影片中多次怀疑到底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重复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我们发动战争的原因”。因而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关注点并非自身的侵略行为是否正义,而在于伊拉克到底有没有让他们区施加正义的理由;他们相信只要有这个理由他们就是正义的。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9)

再说克拉克和马丁所代表的政治斗争——这就反映了电影对他们使用了虚假的理由的解释。不难看出电影对此的解释是,使用虚假的理由是国内政治斗争导致的,也没有丝毫对霸权主义的反思。

和美国所有的大多数“反思”战争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不关注被侵略国家人民的苦难,反而关注美国士兵和国民的心理问题。在《现代启示录》中是关注美军士兵的战后创伤、社会的反对声;而在这部《绿区》中,关注的是这些士兵和美国人民所坚信的“正义”的理由能不能让他们安心。刻画伊拉克人苦难时也只是一笔带过缺水,甚至加入了美军向他们提供少量饮水的镜头来美化美军,却丝毫不提这种混乱局面本身就是美军带来的。

而说到矛盾的源头时,这部电影将问题归结到了政治斗争上,这又需要结合这部电影拍摄时美国的国情来说了。2010年正是奥巴马政府上台的第二年,而从伊拉克撤军是奥巴马政府的主张。这部电影表达的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显然是对小布什政府的诟病和对从伊拉克撤军的政策的宣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服务,才是它的真正意图,它自身也是它所“批判”的美国党争的一部分。

此外,它惨淡的票房也说明了,美国民众并没有对“反思伊拉克战争”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

美国什么时候入侵伊拉克的?美国人说出了为何要入侵伊拉克(10)

总而言之,我们从这部电影中或许能窥见真相的一部分,但远不能从中推测出美国人在反思自身霸权行径的结论。我们不应该仅从一部电影就推测美国人已经在反思,更不能寄希望于美国人自动自觉地悔过,真正为全人类利益着想。对于伊拉克战争,我们应该做的,是看到一个不够强大的国家面对霸权时的无力,并以此为鉴,不断奋勇向前,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霸权无法伤我们分毫。还是那句无比经典的话:“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