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退休工人康阿姨老伴多年前去世,一儿一女都不在身边。让我们走进这些老人的黄昏之恋,看看他们的隐忍与悲情。但是一到老年,儿女都放飞了,各种孤独寂寞的情怀接踵而至。“黄昏恋”,子女是绕不开的槛,也是不少老年人再婚迈不过去的绊脚石。他们想重拾一段恋情,却因为孩子,因为血缘,因为金钱,不得不向现实低下头,妥协的把自己的孤独压抑在心底。或者为了一份真挚的陪伴,各种委屈求全。

我们都以为最好的爱在清晨,却不知道黄昏如果没有了爱,黑夜将会有多漫长。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1)

谨以此句,献给夕阳生活中勇于寻爱的老人。

有一句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很形象也很写实。

我们身边的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了爱人,靠着对孩子的爱撑着,生活过得忙碌充实,也没感觉没有老伴有什么不好。

但是一到老年,儿女都放飞了,各种孤独寂寞的情怀接踵而至。

“黄昏恋”,子女是绕不开的槛,也是不少老年人再婚迈不过去的绊脚石。

他们想重拾一段恋情,却因为孩子,因为血缘,因为金钱,不得不向现实低下头,妥协的把自己的孤独压抑在心底。或者为了一份真挚的陪伴,各种委屈求全。

让我们走进这些老人的黄昏之恋,看看他们的隐忍与悲情。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2)

主人公:康阿姨。为了一份晚年的陪伴,她拿着热脸贴冷屁股。

退休工人康阿姨老伴多年前去世,一儿一女都不在身边。

有人给他介绍了个老伴,对方是一名退休教师梁老师,工资5000多。

康阿姨和梁老师对对方都很满意。

梁老师的儿媳妇知道了又哭又闹,四处托亲戚来劝说,说那个老狐狸精就是奔着她爸的钱来的。

忘了交代,康阿姨很美,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比梁老师过世的老伴漂亮很多。

不仅如此,她还会来事,嘴巧,和梁老师“郎才女貌”。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3)

梁老师犹豫了,儿媳妇四处嚼他的舌根子,面子上挂不住。

康阿姨“曲线救国”。她约着梁老师给他前岳父送吃的。自己蒸的包子,软软糯糯,热气腾腾送到老人的嘴边。

老爷子八十多岁,口水顺着包子汁流淌,康阿姨给他擦拭着,守着他吃完包子,再削水果送到嘴边。老人的亲生儿女,没有这样的。

梁老师是读书人,很看重仁义道德。康阿姨琢磨着梁老师的心思,滴水不漏。

前岳父表态支持,一语定乾坤。梁老师的两个女儿都同意了。

儿媳妇还是不认她,但她对梁老师的孙子孙女,却是疼爱有加。两个孩子放学后的午餐晚餐,全在爷爷奶奶家吃。

儿媳妇嘴一撇说:“她拿着我爸的钱做好人,又有钱花,又挣面子,装!”

康阿姨进门三年,梁老师的儿媳妇终于叫了一声“姨”,原因是康阿姨当着“儿子”的面把梁老师工资折给了儿媳妇,儿媳妇每月再给他们2000。这样,梁老师一家的日常生活,康阿姨还需要补贴。

康阿姨的儿女替她叫屈,这简直就是一份倒贴的保姆工作。自己有退休工资,跑到人家门上热脸贴冷屁股,图啥?

康阿姨很知足,她说梁老师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对她很好。老伴没了多年,儿女不在身边,她太孤单了。

夜里躺在床上,天黑到天明,孤零零的睡不着,连个拉呱的人都没有。

梁老师在血缘和恋情之间选择了她,她要对得起他的真心。不能因为自己的到来,破坏了梁老师和儿子儿媳妇之间的关系。

康阿姨的委屈求全,就是为了一份陪伴。晚年的寂寞,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4)

主人公:老张。为了不让儿女失去房产和金钱,他割舍了自己的晚年恋情。

小区里退休的李姐和同一单位的老张好上了。李姐老伴去世,老张离异,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就有了情谊。

老张离了婚,房子给了前妻的。自己租房子住在李姐小区,和李姐好了后,就搬到李姐家了。

老张的前妻性格泼辣,抽烟打牌喝酒样样精,就是不会做饭。老张和李姐在一块,脸就像发面馒头一样白了起来,李姐也焕发了第二春,抹着老张给她买的化妆品,到处炫。

他们俩不算有钱,每人每个月退休工资2000多,但是他们珍惜在一起互相陪伴的生活。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5)

这样日子刚好过了一年,老张农村的房子被规划为新区,开始拆迁,他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频繁的找老张谈话。老张看着李姐常常欲言又止,心事重重。

两人没有扯证。最后,老张不打招呼,自己偷着带着户口簿,身份证,银行卡消失了。

李姐心里难受,吃饭的时候瞅着老张的空位子,发呆。

老张何尝舍得这种幸福的日子,有人等他吃饭,有人陪他恋爱。

可是金钱和血缘这一关谁能放下。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他不能无视。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6)

主人公:李奶奶。她想给张大爷一个名份一个家,儿子们惦记着她的房。

已近古稀的李奶奶要和暗恋了她二十多年的张大爷结婚扯证引来了儿子们的强烈反对。

李奶奶四十多岁守寡,老公留下了两个儿子。她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着街头摆摊,饭店刷碗硬是养大了两个孩子。

这些年,张大爷明里暗里没少接济她。孩子们都心知肚明。之所以没走到

一块,还是因为双方孩子都没成人。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7)

李奶奶在市中心,有一套老房子,市价了不得,但是房子当不了饭吃,李奶奶没钱,儿子们也不给也不问,反正他们知道:

张大爷有,他有退休工资,但是房子让儿子住了。

他们决定结婚。但是李奶奶儿子不干了,要求妈妈先把房子过户了,再和张大爷扯证。

房子过了户,没有了胡萝卜,孩子们怕是就不认娘了。可房子不过户,孩子们对娘也不怎么样。

花着张大爷的钱,不给张大爷名份,李奶奶不甘心。何况,他们是真的有感情。

最终,李奶奶和孩子各让一步,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

可是她的心里难受,这些年吃张大爷的喝张大爷的,晚年还要靠着他的工资过日子。

张大爷很满足:晚年有个地方住,有个老伴陪,不错。

人生是一次单程旅行,为儿女竭尽全力的大半辈子过去了,剩下的一小段该是为自己活的了,谁都没有权利阻止。他们结婚了。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8)

结语:

按理说:人到暮年,为事业、为家庭、为子女付出了那么多,应该为自己活一次。

谈何容易,且不说子女反对这个话题。单单一个财产的问题,就是扯不开的麻。

再婚涉及的财产管理、继承、分割等经济问题,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老年人把自己黄昏恋的硬生生的扯断了,还要对儿女强壮欢颜。

在父母的世界里,孩子是他们的心头肉,是他们手指头,是他们的小心肝。一点利益的割舍,父母都会感到疼,感到内疚。

在血缘的牵绊和自己的幸福面前,直到暮年,老人考虑的首位永远是孩子。

而他们对于陪伴的需求,都在无限的隐忍里转化成对天空的痴望和对过去生活的追忆。#

外人永远抵不过血缘的亲情(一边是血缘一边是陪伴)(9)

文||津河笑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