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萨日朗来欣赏一下吧,内蒙古不仅有火红的萨日朗
火红的萨日朗来欣赏一下吧,内蒙古不仅有火红的萨日朗在霍林郭勒市西南方向900多公里外的乌兰察布市,有着“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的美誉。全球规模最大单体陆上风电场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南矿也注重全生命周期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我的儿子也生活在霍林河,我希望将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即使他不生活在这里,我依然会这样。”南露天煤矿矿长赵明磊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了解到,在2018年之前,南矿也进行过生态治理工作,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环保意识有限,虽然种植过树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赵明磊坦言“其实,我的老本行是采矿,一开始并不了解生态治理,但是遇到难题,我们就努力去学习。”南露天煤矿总工程师王京伟告诉记者:“ 自2018年至2020年6月底,南露天煤矿已累计投资近2.4亿元,完成1.06万亩排土场治理。”如今露天矿坑的周边,已经布满了绿色植被和各色花卉。而在临近居民区的北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工作重点和南矿略有区别,其目标为打造“花海”式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桢湉】“草原上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一首火遍全网的神曲,引起人们对于草原的无限遐想。每年7月至9月,朋友圈中也总会有几位朋友晒出大草原的美景。蓝天碧草、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是人们对内蒙古大草原的传统印象。而作为我国陆地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内蒙古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和味觉的享受,也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通过煤炭、风电和光伏产业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保证。
藏在科尔沁草原腹地的绿色矿山
位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霍林郭勒市正式成立于1985年,而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南露天煤矿(以下简称“南矿”)则自1976年便开始开发建设。因此,可以说霍林郭勒市是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人们口头上更习惯称呼这里为“霍林河”。南矿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现年生产能力为1800万吨。
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南矿也注重全生命周期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我的儿子也生活在霍林河,我希望将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即使他不生活在这里,我依然会这样。”南露天煤矿矿长赵明磊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了解到,在2018年之前,南矿也进行过生态治理工作,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环保意识有限,虽然种植过树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赵明磊坦言“其实,我的老本行是采矿,一开始并不了解生态治理,但是遇到难题,我们就努力去学习。”南露天煤矿总工程师王京伟告诉记者:“ 自2018年至2020年6月底,南露天煤矿已累计投资近2.4亿元,完成1.06万亩排土场治理。”
如今露天矿坑的周边,已经布满了绿色植被和各色花卉。而在临近居民区的北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工作重点和南矿略有区别,其目标为打造“花海”式景观路线。霍林郭勒市六十栋小区就紧挨着矿区,小区居民张嘉桐告诉记者“我是两年多前搬过来的,起初我每天要擦拭窗台、地面很多次,邻居们也很少穿白色的衣服,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困扰了。”北露天煤矿矿长江新奇表示,小动物们成了矿区的常客,须山鹑、草原兔、松雀鹰、红隼最为多见,而立秋之后,还有机会看到“狐光秋色”。望着眼前的绿色,江新奇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开采结束之后,可以把草原还给牛羊!”
矿山生态治理前后对比
全球规模最大单体陆上风电场
在霍林郭勒市西南方向900多公里外的乌兰察布市,有着“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的美誉。
乌兰察布是西伯利亚冷高压空气和蒙古气旋流向内地的主要通道,年均风速7.2米/秒,可谓是优良的天然风场。全市可利用风电面积6800多平方公里,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1/3和1/10。
全球规模最大单体陆上风电场——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项目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也是国内首个列入国家规划并完成项目核准的大型外送风电基地、首个风电平价上网项目。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董事长)刘建平说:“乌兰察布风电基地建成后,每年将有约2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输送到京津冀地区,每年可替代600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1530万吨、二氧化硫4.5万吨、烟尘排放7560吨。”
截至8月4日,首批四个风电场风机基础、检修道路、集电线路等施工图已设计完成,临建区域用地已依法合规完成审批,已开始临建场平、板房订货和样板施工等施工准备工作,预计年底前首台机组具备并网条件。
全球规模最大单体陆上风电场—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项目效果图
光伏绿洲驯服“红色公牛”
除了辽阔的草原之外,内蒙古的沙漠也颇具盛名,中国的八大沙漠有三个都在这里。乌兰布和沙漠就是其中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兰布和是蒙古语,“红色公牛”之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就紧挨着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形河道的拐弯处。地图上一搜,可以看到很多网友在手机app上种植的梭梭树林就在附近。
记者抵达磴口不久就见识了“红色公牛”的威力—意外地遇到了一场沙尘暴,本想下车采访,在打开车门的瞬间,一股黄色的狂风涌入了车内,手机和平板电脑,一秒获得了“天然磨砂外壳”,记者立刻脑补了“师傅被妖怪抓走”的场景。难怪当地人总说:“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小风难睁眼,大风埋人脸。”
内蒙古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薛华武和记者说:“我们正在努力驯服这头‘红色公牛’,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不算是严重的沙尘暴,很快就过去了,项目建设初期,遇到大的沙尘暴施工人员需要匍匐在地上,而且很容易迷路,施工需要用专业的定位设备。”
磴口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园区主任袁海文则表示,国家电投北京公司是第一个在磴口县进行光伏治沙的企业,共建设了7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一期2万千瓦、二期5万千瓦),有效治理沙漠1700多亩,相比2018年增加了700多亩,将沙漠植被覆盖率由8%提高至77%的同时,每年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万吨。“每年当地居民也会帮助项目收割苜蓿草,每人可以获得7000元额外收入,在过去谁能想到沙漠又能发电,又能种出植物呢?”袁文海补充说。
放眼远处,还可以看到一大片黄色的沙漠。“那些也已经列入规划,日后也会变成沙漠绿洲。”薛华武说。原来,2019年11月,北京公司与磴口县政府共同召开了项目规划启动会,正式启动了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光伏智慧治黄治沙基地项目,实现地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丰收”。
内蒙古磴口二期5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实景
最后,在新生入学前,强调一下:记者从内蒙古东部一直采访到西部,经过验证,内蒙古的同学真的不是骑马去外地上大学,家里的水管也不流牛奶。小肥羊?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