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老子现代启示录1-3
老子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老子现代启示录1-3总结一下《道德经》第一章全文:最后,老子对“无”、“有”两个概念进一步做了说明,就是这两个概念是统一的,是玄学之中的玄学。【解读】前文解读了“无”与“有”两个基本概念,“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无”和“有”这两个概念如同薛定谔之猫,它是矛盾的统一,而不是矛盾的对立。在解释“无”与“有”之后,老子用自身修行的体悟,提出了观察这种矛盾统一境界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人处于“无欲”之时,可以体悟到天地开始时的微妙;人处于“有欲”之时,可以通过观察念头的升起、欲望的生长,观察到万物生长的现象。“无欲”的概念类似于庄子“坐忘”的概念,也类似佛教入定的概念;“有欲”并不是欲望满满,心猿意马,而是思想单纯,意念集中。
【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所以,常处无欲境界,以体悟天地开始的微妙;常处有欲境界,以观察万物生长的表象。无和有两者同时发生,一体而异名,都叫做玄,是玄学中的玄学,一切奥妙之源。
【解读】
前文解读了“无”与“有”两个基本概念,“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无”和“有”这两个概念如同薛定谔之猫,它是矛盾的统一,而不是矛盾的对立。
在解释“无”与“有”之后,老子用自身修行的体悟,提出了观察这种矛盾统一境界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人处于“无欲”之时,可以体悟到天地开始时的微妙;人处于“有欲”之时,可以通过观察念头的升起、欲望的生长,观察到万物生长的现象。“无欲”的概念类似于庄子“坐忘”的概念,也类似佛教入定的概念;“有欲”并不是欲望满满,心猿意马,而是思想单纯,意念集中。
最后,老子对“无”、“有”两个概念进一步做了说明,就是这两个概念是统一的,是玄学之中的玄学。
总结一下《道德经》第一章全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孔子 “述而不作”,因为孔子知道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他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孔子一生都在修订、解读古人的著作。
传说,《道德经》一文是老子西出函谷关之时,受关令尹喜再三请求而写下。同孔子一样,老子知道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所以老子首先需要对他的文章进行一个声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就是老子的声明,这相当于在开讲前告知听众,我谨代表我个人,发表我自己的观点,我说的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我文章中的所有的命名并不是唯一的命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声明之后,老子需要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就像建筑房屋一样,思想体系的建立也需要基础,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是什么?
老子深知,人的认知是从虚无中来的,他要建立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创造性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说必须将思想体系建立在“虚无”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的思想上,所以老子首先给他的学说创立了“无”和“有”一对概念。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
如何才能在“虚无”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老子用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这个途径,“无欲”可以体悟到天地之始的奇妙,“有欲”可以观察到万物生长的表象。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后,老子知道,人的认知最终将归于统一,思想的分歧是人类灾难的根源,只有人的思想在统一的整体下共存,人为的危机才能消除,所以他将“无”、“有”两个概念归为一体。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是老子《道德经》所要阐述的重要规律,《道德经》开篇第一章首先讲了对立统一的规律。
【现代启示录】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繁杂,物质丰富,做好自己,需要减少无休止的欲望,集中自己的意念,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原创文字,盗用必究!欢迎阅读、点赞、转发、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