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去香港的免税店必买,深圳再提市内免税店

去香港的免税店必买,深圳再提市内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的魅力“推动免税店建设对深圳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香港现在疫情较为严重,过关到香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深圳免税店的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前海开源经济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财经》记者解析称。继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之后,通过拉动消费升级为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也正在日益成为深圳一系列相关政策关注的热点。2月18日,深圳市发布的一项新政策有望加速将上述一系列相关规划变为现实。该项旨在提振消费的政策主要内容共计27条,全名为《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其重点在于聚焦补齐深圳的商业和消费领域发展短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消费高地。与税收有关的内容是《措施》备受关注的部分。此外,以下几点亦引发了相关各方的持续关注:其将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其社会消费总量与经济地位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在疫情导致人员往来不畅之时,深圳能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将珠三角地

“深圳并不是没有消费力。但部分流进了跨境电商,部分流进了境外免税店。从促进消费方面来看,需要通过免税实体店等措施来激发需求”

去香港的免税店必买,深圳再提市内免税店(1)

深圳近年来希望形成以全球商品为主、国货精品为辅的跨境消费商圈,促进海外消费回流。图为深圳市传统的线下消费热点区域东门老街一批零市场外的购物人流。《财经》记者 焦建/摄

文|《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继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之后,通过拉动消费升级为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也正在日益成为深圳一系列相关政策关注的热点。

2月18日,深圳市发布的一项新政策有望加速将上述一系列相关规划变为现实。该项旨在提振消费的政策主要内容共计27条,全名为《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其重点在于聚焦补齐深圳的商业和消费领域发展短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消费高地。

与税收有关的内容是《措施》备受关注的部分。此外,以下几点亦引发了相关各方的持续关注:其将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其社会消费总量与经济地位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在疫情导致人员往来不畅之时,深圳能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将珠三角地区居民曾习惯于前往中国香港特区释放的购买力转化为境内消费?

“推动免税店建设对深圳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香港现在疫情较为严重,过关到香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深圳免税店的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前海开源经济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财经》记者解析称。

“市内免税店”的魅力

在此之前,因当地购物设施以及品类等的选择性较少、跨境电商也使得部分消费流失,加之北临“千年商都”广州、南接“购物天堂”中国香港特区,消费份额外流的深圳地位稍显尴尬。

据相关业内专家测算,如深圳能开设市内免税店,经市场培育,未来有望能贡献数十亿元的免税销售额。

“深圳并不是没有消费力。但部分流进了跨境电商,部分流进了境外免税店。从促进消费端的需求来看,需要通过免税实体店等措施来激发需求,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一位与该措施制定有关的人员在解析政策时称。

从增速看,过去五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72.3%,位居全国第九。但以全国“七普”人口统计为依据:南京、上海、苏州分别以8.48万、7.27万和7.07万元 位居前三位。深圳未能进入前十,以5.41万元仅列全国第十五位。

“推动免税店的建设,对于深圳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因为香港现在疫情较为严重,过关到香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内地居民的需求非常强劲,深圳免税店的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市内建设免税店是很多发达国家成熟的模式。”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财经》记者解析称。

在推动免税店建设方面,《措施》提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建设具有深圳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优化通关和签证便利措施,完善境外旅客服务中心等配套,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和加强消费维权,推动“即买即退”政策落地,探索“电子退税”政策试点,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新增200家离境退税定点商店。

2021年7月,深圳亦曾在《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创造消费新需求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中对免税店政策提出过更为详细的计划:深圳将向国家积极争取放宽服务对象、提升免税购物额度等免税政策,支持出境免税店经营国产品实行退(免)税政策,鼓励老字号产品进入免税店,打造服务湾区、辐射全球的展销平台。

一系列相关政策实际上由深圳市罗湖区首先提出。时至2020年底左右,深圳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升为城市目标,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国内旅游消费目的地,吸引集聚高端消费。

在区一级层面:深圳市罗湖区政府曾在其“‘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依托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优化口岸消费环境,重点发展海外精品优品消费、保税展销体验消费、国货精品展示等业务,建设免税购物区,优化口岸免税店品牌布局,支持国货精品进入口岸免税店,丰富口岸免税商品种类,形成以全球商品为主、国货精品为辅的跨境消费商圈,促进海外消费回流,打造成为集休闲购物、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平台。

在拥有传统购物热点“中英街”的深圳市盐田区,该区政府也曾提出:将全力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一核四区”建设,重点打造0.73平方公里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

深港能否联手?

根据麦肯锡此前的一项预计:到2025年,中国消费者将贡献全球近40%的免税消费总额。争抢市内免税店蛋糕,是全国多个城市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谁能以自身优势领跑,目前答案尚未揭晓。

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23个部门曾联合发文称: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对市内免税店的建设经营提供土地、融资等支持,在机场口岸免税店为市内免税店设立离境提货点。

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区加紧免税业务筹划。广州、上海、成都、杭州等地均在大力推进免税店建设。

《措施》的规划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其提出的政策目标实际上是围绕建设全球重要商贸中心战略定位,加快培育建设立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深圳商业和消费高质量发展。

根据《措施》,深圳市将加快“中英街”振兴发展,打造深港融合特色消费街区。而为了汇聚高端消费资源,深圳亦提出了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的政策目标: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深设立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等,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深首发和同步上市新品。对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运营企业,每个品牌奖励20万元,单个企业每年奖励不超过500万元。对在深设立独立法人机构的知名品牌奖励50万元。

与前述一系列城市相比,深圳被认为因毗邻港澳地区故而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既表现在顾客消费理念和基础等方面,也因深圳与香港地缘接近,可尽量利用后者现有免税供应渠道,在拓展免税供应链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因市内免税店的政策性较强,各地需要等待批准后才可真正开展。与之相比,跨境电商和包括物流仓在内的免税配套设施建设则可先行一步。在这一方面,深圳的前海片区因靠近香港且具有明显政策优势,因此被认为在免税物流、跨境电商建设等方面已经呈现出一定的“领跑”优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此前亦曾表示:深圳大力发展免税业务,对深港均有利好。未来,香港与深圳的免税消费可以形成分工,香港是国际品牌进入内地,深圳是内地品牌走向国际,大家利用各自优势,发挥所长,合作共赢。

例如,深圳的一些零售业人士就曾提及:香港可以与深圳合作,将国际大牌商品的保养、售后服务引进到深圳,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延伸服务。

在此方面,《措施》亦提出:加强粤港澳等区域消费市场联动。充分发挥大湾区消费市场空间广阔、对外辐射力强优势,深度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发展智慧零售、引进知名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合作共建,在会展业、旅游业等方面合作互补,促进大湾区消费资源的自由流动。

“建设免税店,既能够提振经济,也可以推动整体消费升级”,香港经济评论人博取对《财经》记者解析称,“香港的优势是‘全球买、全球卖’。作为一个自由港,其具有通达和成熟的全球性供应网络,可以和深圳结合起来为内地服务。深圳和香港的消费其实是可以做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要实现这一点,两地就要摒弃单纯的竞争性思维,既通过落实相关程序和手续进行配套,也要重点关注差异化发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