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防御力的甲龙,笨重的甲龙竟然是挖坑高手
最强防御力的甲龙,笨重的甲龙竟然是挖坑高手图注:编号为MPC-D 100/1359的化石及线图,图片来自论文当化石被挖掘和清理之后,古生物学家得到了一具缺失了头骨及尾巴的化石残骸,其中包括了12节背椎骨、肋骨、盆骨、前肢、后肢及部分甲片等,化石编号为MPC-D 100/1359。为了保护无法带走的化石,古生物学家用木板给化石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保护外壳,就好像是一具露天的棺材一样。之后的多次古生物考察中,对这具保存在木质“棺材”中的化石都有记载,但是却没有进行挖掘。2008年,一支由韩国与蒙古国古生物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深入Hermiin Tsav的戈壁沙漠之中,他们找到了围在木板中的化石。此时顶部的木板已经松动,里面的空间也已经被沙土填埋。为了更好的保护化石,古生物学家决定将化石挖掘出来。图注:发掘中的化石,可以看到两侧的木板,图片来自论文
笨重的甲龙竟然是挖坑高手?甲龙是恐龙家族中的“重装步兵”,它们虽然笨重而缓慢,但是却拥有超强的防御力。最近古生物学家研究了一具来自蒙古国的甲龙类化石,发现它们还有挖坑的能力!
给恐龙搭个木头棺材
1972年至1973年,前苏联与蒙古国的古生物学家组成了一支联合考察队,对蒙古国境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调查,他们在Hermiin Tsav的戈壁沙漠之中发现了一具甲龙类的化石。考察队原计划将化石挖掘出来并且带回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分析,但是由于化石是在考察后期发现的,当时考察队的时间已经不多,携带的材料也近乎用尽,于是放弃了挖掘化石的计划。
图注:蒙古的戈壁荒漠,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发现化石的地点地图,图片来自论文
为了保护无法带走的化石,古生物学家用木板给化石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保护外壳,就好像是一具露天的棺材一样。之后的多次古生物考察中,对这具保存在木质“棺材”中的化石都有记载,但是却没有进行挖掘。
2008年,一支由韩国与蒙古国古生物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深入Hermiin Tsav的戈壁沙漠之中,他们找到了围在木板中的化石。此时顶部的木板已经松动,里面的空间也已经被沙土填埋。为了更好的保护化石,古生物学家决定将化石挖掘出来。
图注:发掘中的化石,可以看到两侧的木板,图片来自论文
当化石被挖掘和清理之后,古生物学家得到了一具缺失了头骨及尾巴的化石残骸,其中包括了12节背椎骨、肋骨、盆骨、前肢、后肢及部分甲片等,化石编号为MPC-D 100/1359。
图注:编号为MPC-D 100/1359的化石及线图,图片来自论文
巴鲁恩戈约特组的“装甲车”
编号为MPC-D 100/1359的标本来自巴鲁恩戈约特组 ( Barun Goyot Formation ),时代是距今7200万至71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尽管化石没有头骨及尾部,但依然是目前巴鲁恩戈约特组中发现的最完整的甲龙类化石。目前,巴鲁恩戈约特组发现的甲龙类包括有多智龙(Tarchia)、猬甲龙(Zaraapelta)和赛查龙(Saichania),不过古生物学家并不确定MPC-D 100/1359是哪一种已知甲龙类,或者是一种新的甲龙类恐龙。
图注:根据已有化石复原的甲龙类恐龙,图片来自论文
图注:甲龙类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不完整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判断MPC-D 100/1359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甲龙类,长度可达6米,高1米,身体最宽处超过2米。像其他甲龙类一样,MPC-D 100/1359的身体宽大沉重,以短而粗壮的四肢缓慢行走。在它的身上长满了骨质甲片,提高了防御能力。
尽管标本并不是特别完整,但是从化石保存的状态看很少有变形情况,也没有死亡后的脱臼,表明尸体并没有被搬运过,死亡后便进入原地埋藏状态。有趣的是,古生物学家在化石上发现了摄食性甲虫活动留下的痕迹,不过由于尸体最终被沙土掩埋,阻止了进一步的分解过程,也使得化石得以保存下来。
图注:在化石上发现的甲虫痕迹,图片来自论文
甲龙僵硬爱挖掘
古生物学家曾经提出过甲龙类具有挖掘的能力,对其前肢肌肉重建也支持这一观点,不过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讨论。
在研究MPC-D 100/1359时,古生物学家再次注意到适应发掘的骨骼特征,包括肩缝突出,肱骨发达,动脉顶发达,尺骨短而健壮,鹰嘴突发达,腕骨短,掌骨短宽。虽然一般认为这种前肢结构与负重有关,但是也同样适于挖掘。
图注:,强悍甲龙的前肢还有挖掘的功能,图片来自网络
挖掘的关键还是前肢脚部结构,MPC-D 100/1359前脚骨骼呈浅弧形排列,尽管没有挖掘兽类的钩状爪子,但是外形呈铲形,能够挖掘松软的泥土。
其实不仅仅是前肢结构,古生物学家还在MPC-D 100/1359上发现了其他适应挖掘的结构,比如躯干的高刚性能够在挖掘时稳定身体,后肢趾骨数量的减少降低了后肢活动灵活性,可以很好的锚固身体等等。
低肢间指数(low intermembral indices)和耻骨联合减少或缺失(reduction or absence of pubic symphyses)是挖掘的关键性特征。
图注:甲龙类趾骨趾式对比,图片来自论文
挖掘不是挖洞穴居
对于MPC-D 100/1359的研究再次支持了甲龙类具有挖掘的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挖掘不代表挖洞,更不代表挖洞穴居。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具有穴居习性的恐龙,但是甲龙的体型、身体特征以及挖掘能力都表明它们不可能具有穴居能力,那么挖掘的能力有什么用呢?
图注:巨大的甲龙并不适合挖洞,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会挖洞居住的掘奔龙(Oryctodromeus),图片来自网络
甲龙类的挖掘行为可能是为了在旱季的时候寻找食物和水,另外它们也许也会像今天的非洲象那样,通过挖掘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矿物质。挖掘不仅能够用来寻找食物和水,还能够进行防御。尽管甲龙类的身体防御结构已经相当强大,但是身体侧面和底部依然是它们的软肋,甲龙类可以挖掘浅坑并且蜷缩在里面,增加肉食性恐龙的捕猎难度,这一招今天的角蜥(Phrynosoma)就用的很好。
图注:将自己埋在沙土中的角蜥,图片来自网络
看似迟缓的甲龙类为了生存可能具有挖掘能力,新研究增加了我们对于这群中生代“装甲车”生活习性的认识。
参考资料:
Park et al. A new ankylosaurid skeleton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Baruungoyot Formation of Mongolia: its implications for ankylosaurid postcranial evolution. Sci Rep. 18 Mar.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83568-4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