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考满分作文奋斗与担当:中考满分作文展评学而不习之

中考满分作文奋斗与担当:中考满分作文展评学而不习之初中科目众多,我偏爱数学。在初中数学里,我第一次认识了“不讲理”的无理数、“套路深”的方程,还有漂亮的函数、有点傻但有意思的概率等等。文/一考生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02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更多高考中考作文押题导写详见《何老师教中高考作文》学而不习之,不亦苦乎

【中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材料一: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02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

中考满分作文奋斗与担当:中考满分作文展评学而不习之(1)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押题导写详见《何老师教中高考作文》

【佳作展示】

学而不习之,不亦苦乎

文/一考生

初中科目众多,我偏爱数学。在初中数学里,我第一次认识了“不讲理”的无理数、“套路深”的方程,还有漂亮的函数、有点傻但有意思的概率等等。

初中数学里我最喜欢几何,特别是解那些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还有圆,看上去很复杂,绕来绕去的,但一旦解出来会很有成就感。我的几何学得最好,每次总能找到最简单的办法,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偷懒”。因为解几何题每一步都要有依据,书写要规范,所以总要写很多字,而我总想找到最简单的方法,少写几个字。所以我会比较几种不同的解法,然后选最简单的那个。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解法几乎都和老师讲的一样。当我看到其他同学练习册上写得满满当当,而我只用几行字就把问题解决了,心里的幸福感是满满的。老师每次布置的作业,我最爱做的就是几何题。

疫情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用手机上课尽管新鲜但总是会分神。老师的作业照常布置,可“天高皇帝远”的我真的开始偷懒了。我的数学这么好,作业就拿答案当“助攻”速战速决了。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天……

有一天模拟考试,我信心满满,可卷子拿到手就懵了。曾经最拿手的几何题怎么也绕不出来了,当时就感觉心里小鹿乱撞,头上手上都是汗……曾经的骄傲就这样成了尴尬和懊恼。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偷懒惹的祸。俗语有言: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这次经历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我的几何学得好,正是因为在学校里的大量练习和总结才积累出经验,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可即便是熟悉至此,几天不练习也会变得生疏。在家的放纵,导致我丢掉了本已掌握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鸟儿能够自由飞翔,不仅仅靠初生时的苦练,更是因为它每天都在飞翔。大自然中的“用进废退”也是这个道理。或许我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学而不习之”,真的会“不亦苦乎”啊!

【导写与创意评点】

值得称道的反向表达

将考题中的材料直接选作题目无疑是一个很平庸的做法,但如果以反向表达的方式对材料予以重构,就显得有几分创意了。

考题中,材料二的内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者巧借这句话进行了反向表达,题目“学而不习之,不亦苦乎”让人眼前一亮,既显示了作者对考题主旨的深刻理解,又展示了作者的创意思维。这句反向表达始终贯穿全文,在文章末尾处,作者又用这句话结尾,首尾呼应,再次点题,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另一处体现反向表达的地方在于展开叙述的点,即“偷懒”。作者没有写通过“习”让自己“悦”,而是以反向表达的方式讲述“不习”让自己“苦”,表面上是在写偷懒,实则是在讲不能偷懒。对文章进一步拆解,可分为:“偷懒”——偷懒——不再偷懒。在有字数和时间限制的中考考场上,这样的反向表达是很有创意的。

这篇文章中还有几处细节,也是不错的。如第一段中的“我第一次认识了‘不讲理’的无理数,‘套路深’的方程,还有漂亮的函数、有点傻但有意思的概率”,这一部分的表述贴切又俏皮,让看起来枯燥的数学立马鲜活了起来,仔细一琢磨,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作者对熟语的使用较为准确,但准确的背后是需要反思的。如“天高皇帝远”“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这不算创意,只是基本的表达,因为在“习”的主题下,考场上用这几句的人太多了。再如“感觉心里小鹿乱撞”,这句不仅缺乏创意,而且表述也不够准确。“用进废退”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亮点。换言之,写作时用熟语等是可以的,但想要有创意,就尽量用一些小众素材,如果大家都一样,就凸显不出来了。

作者的语文基本功还有所不足,如“有点傻但有意思的概率等等”,应该更正为“有点傻但有意思的概率等”或“有点傻但有意思的概率,等等”。还有“的、地、得”的使用上,个别地方不够准确。另一处可以改进的地方是,文中“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偷懒’”,建议之后另起一段,这样就将“偷懒”予以突出了,而之后的部分正是对“偷懒”的解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