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安基因的盈利模式(校企上市公司路在何方)
达安基因的盈利模式(校企上市公司路在何方)数据来源:iFind,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在A股上市公司里,全国各大高校控制的上市公司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不完全统计,高校系A股公司达46家。在这46家校企中,有9家为生物医药行业,数量占比将近五分之一,其中武汉理工大学控制的人福医药,总市值达182亿元居所有生物医药行业中校企榜首,以下是所属医药行业校企名单。表1 生物医药行业中高校企业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030.SZ)今天披露了《关于公司股东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东中山大学已与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中大控股股权变更达成初步意向。
达安基因是一家主要从事荧光PCR 检测技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 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和医疗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提供临床检验服务的生物制品公司,并于2004年8月登陆A股。
本次无偿划转的划出方为中山大学,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事业单位法人,划入方为广州金控集团,其唯一出资人为广州市人民政府。
校企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频频
在A股上市公司里,全国各大高校控制的上市公司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系A股公司达46家。在这46家校企中,有9家为生物医药行业,数量占比将近五分之一,其中武汉理工大学控制的人福医药,总市值达182亿元居所有生物医药行业中校企榜首,以下是所属医药行业校企名单。
表1 生物医药行业中高校企业
数据来源:iFind,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2019年以来,许多高校份纷纷在出售旗下所控制的公司。2019年12月23日晚,复旦复华(600624.SH)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复旦大学发来的告知函,复旦大学与上海的国有企业就公司股权变更达成初步意向,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实控人发生变更。清华大学旗下有8家,在2019年中,清华大学筹划了旗下5家A股公司易主,接盘的主要为地方国资和民营资本。
“校企资产”剥离的三大原因分析
校企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整体而言,高校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并不十分理想,多家公司甚至处于亏损之中。2018年及去年前三季度,有16家高校系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负增长。以3家生物医药的高校企业为例,达安基因(002030.SZ)从2017年开始营业收入连续两年下滑,到2018年其营业利润同比下降7.44%,启迪古汉(000590.SA)在2016年到2018年营业利润连续减少,2018年营业利润更是同比上一年减少了2.5倍,山大华特(000915.SZ)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在201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营业利润同比下滑将近一半。
表2 各大校企2016年—2018年个别财务指标
数据来源:iFind,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高校难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帮助。现在很多高校上市企业主营业务跟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关联小,高校不能有效支撑上市校企的发展。高校应该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科研,企业应该由社会相关专业人员去经营管理。
再者,高校产权和责任关系不明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经常可见多头管理以及监督力度缺失的问题。企业领导从业行为监管不够严格,存在无偿占用资产、企业改制行为缺乏规范的问题。一些企业领导没有依法依规履行国有资产报批报备程序,薪酬待遇和兼职任职管理混乱。最终导致出现高校“管资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管事没有权”的局面。
校企资产剥离相关政策出台
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高校上市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2015年6月,针对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所属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教育部便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等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依法依规管理企业国有资产。2019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分类实施改革工作,促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现如今,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的资产剥离对上市校企的长远发展必定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要实现校企和高校的彻底分离,还需更多时间。一方面,高校企业划入国资统一监管,也会出现国有企业众多现在正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企业核心人员调整可能导致高校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校企与学校盘根错节,不少校企人员原本就是高校人员,属于“体制内”。尤其是一些研发人员,不少是高校人员,一旦校企与高校脱离,这些研发人员如果离开校企,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不小影响,而如果想让这些研发人员与高校解除关系,也不是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