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历史上的玄奘,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公里的陈家村,他的俗姓陈,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撒手人寰,无依无靠之下,他便随着兄长去往了洛阳一座寺庙,从此步入了佛门。陌生的是,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们保护着,而是孤身一人,踏上生死未卜的西行之路,以超乎普通人能想象的惊人毅力,历经九死一生,方得能达心中所求。当历史渐渐被艺术化成了神话传说《西游记》,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历史上,那孤独的万里行程,和那道被黄沙渐渐掩盖掉的模糊身影?

引言

这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的央视纪录片,整部片根据《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来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详尽地记录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而《三藏法师传》则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

“玄奘”这两个字,即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因《西游记》早已被人熟知,而书里所描述的玄奘,斯文而懦弱,令人印象深刻。

陌生的是,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们保护着,而是孤身一人,踏上生死未卜的西行之路,以超乎普通人能想象的惊人毅力,历经九死一生,方得能达心中所求。

当历史渐渐被艺术化成了神话传说《西游记》,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历史上,那孤独的万里行程,和那道被黄沙渐渐掩盖掉的模糊身影?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1)


01 身逢乱世一孤身,生死随它只前行

历史上的玄奘,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公里的陈家村,他的俗姓陈,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撒手人寰,无依无靠之下,他便随着兄长去往了洛阳一座寺庙,从此步入了佛门。

大概有些人生来命定就是与佛有缘,玄奘自小便在佛学方面有非凡的天赋,很年轻时在长安便有很大名气。

一次偶然,他接触到了一名印度僧人,了解到目前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而且翻译上有许多的错误,他便开始有了西行印度探究真正佛法的念头。

《西游记》里,玄奘是在国王极高的待遇之下送走的,而事实却是:由于唐朝建立不久,边境动荡严重,玄奘西行的计划被官方否定掉,但最后,他却偷偷找到机会冒着被砍头的危险逃出境外。

神话小说里的九九八十一难也并非全部是空想的,在这条西行的路上,玄奘可谓不比《西游记》里来得轻松。

很难想象,在那样的年代,行走在随时可能丢失生命的丝绸之路上,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多么好的运气。在玄奘之前,并不是没有人冒险去往印度,但绝大多数人不是没有历史记载,便是死在了半路上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2)

玄奘才刚刚逃到瓜州城不久,大唐的通缉令便发布了下来,也不知道是命中注定,还是运气实在太好,那个本该抓他回去的高官竟也信仰佛教,早对玄奘敬佩至极,就这样放过了他。

在经典里,玄奘收了个猴子为徒,而这个猴子的原型便是玄奘在瓜州收的一个徒弟,名叫石磐陀,是一个胡人,只是这徒弟没有跟着师傅西行,还差点想结果了玄奘的性命,但却因为他的缘故,玄奘有了一匹红枣色的马,当然,并不是神话里的那白马。

他继续前行,在准备穿越八百里茫茫沙漠的过程中,却不慎将救命的水打翻,整整四天五夜,他没有喝一滴水,难以想象是靠着怎么样的意念继续走着,昏迷后醒来又踉跄着往前走,就是不愿意返回去。

原因,只是因为他出发前的誓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一步。

许下一个心愿,也许只是需要那一分钟的勇气,可去实现这个愿望,却需要多得更多的努力。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3)

奇迹总是会降临在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时刻,在第五个夜晚,那匹红枣马找到了沙漠中难得的水,生命就这样神奇地延续下去。

如果说谁在西行过程中帮助玄奘最多的,应当算当时高昌国国王——麴文泰。

高昌王信仰佛法,本想将玄奘留下,但玄奘不肯,甚至以绝食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决心,高昌王深受震动,后来以许多的人马财物帮助玄奘西行,两人甚至在佛祖面前结拜成了兄弟。

仅仅是一面之缘,高昌王便不惜以举国之力相助,如果说不是那个人拥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大抵没有几个人能这般倾囊相助。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4)

02 心之所向,素履前往,终有所成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顶着风暴翻过了雪山,穿过了由强悍的突厥人所控制的大草原,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国家,路上不断有人受伤,不断有人死去,不知是信念,还是天神护佑,即使一路坎坷着,但在整整四年之后,那踏遍万水千山的双脚终于迈进了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

在这里,学问高于一切,玄奘自小便勤奋刻苦钻研学问,再加上天资聪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确实罕有人可以比拟。

据史料记载,玄奘在印度受到了极高的待遇,有专门的人服侍,甚至连出行,也可以乘坐古印度里象征着地位最尊贵的大象。

一个中国僧人,在印度受到了这样高的待遇,放之整个历史,也是难得一见的。

在离开长安十四年后,玄奘准备东归大唐,但自从答应他的老师戒贤法师的请求开设了讲坛后,玄奘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连印度最强大的两个国王也卷了进来,专门为他开设了空前规模的辩经会。

国王的请求怎么轻易拒绝得了,玄奘不得以答应了请求,同时也是印度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的请求。

根据印度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作为论主的玄奘主动提出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一定斩首相谢。

难以想象,一个来自遥远中国的僧人,在无可依靠的他乡国度里,这般坚韧,这般不给自己留丝毫退路。

在这次辩论会上,对手不仅有小乘的高僧,还有其它各教派的学者,竞争对手数量格外庞大。

学习大乘佛法的玄奘在大会上侃侃而谈,等着对手来发难。

但整整十八天过去,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前来挑战。

要知道,古代印度人极其擅长辩论,就这样被一个来自他们印象里“不智慧”的大唐学者战胜,是何等出人意料。

毫无疑问的,这场辩论将玄奘的名声推上了顶峰。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5)

03 往昔随风而逝,转身重回故土

“我西行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解惑,现在,学业已经完成,我想回到我的国家。”

在这之前,我本以为,一个僧人能在佛国圣地获得这样大的名声,便会在此修行下去。

可不曾料想,玄奘竟舍下一切,毫无迟疑地决定返回他所出生的国土。

在公元641年一个如常的清晨,历经在印度的重重阻挠,玄奘开始返回大唐。

公元645年,跋山涉水,他终于又一次来到了大唐长安城。

这趟西行一共花了十九年的时间。

唐太宗对西方风土人情很是关注,要求玄奘写一本书关于西行的所见所闻,这才有了后来的《大唐西域记》,完完全全是靠着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回忆起来这十九年里,所经过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不得不说,这本书不仅让唐太宗大开眼界,也为他后来征服西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白天,玄奘带领着弟子翻译数量庞大的经书,晚上,他在孤灯之下为唐太宗写书。

玄奘之路中玄奘自述(玄奘之路一生所求)(6)

他又用了一个十九年的时间,带着弟子翻译了佛经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用一种超乎常人执着的精神,用一颗对佛法赤诚的心,来实现他毕生所求

这样呕心泣血,在翻译完大量经书后不久,于公元664年二月五日那个平静的夜晚,玄奘安详地离世。

他在弥留之际告诉弟子,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安葬他便好,但他下葬那天,整个长安城几乎水泄不通,因为,那一天,长安附近五百里内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

我曾很喜欢这诗: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的纯净。

我们一生有很多的时间去许下很多的心愿,却很难有一个长远的心愿能被真正的实现。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的时间留给我们去徘徊,能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去退却。

如果心有所向,不如放纵自己一次,好好地追寻一番。

如此,不负此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