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不是蚩尤的后代:一个古老的民族
苗族是不是蚩尤的后代: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祖先是蚩尤
“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
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
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名称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
Hmongb(谐音:蒙)
Hmaob(谐音:摸)
maob(谐音:毛)
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
ghab Xongb(谐音:仡熊)
deb songb(谐音:带叟)
“长裙苗”
“短裙苗”
“红苗”
“白苗”
“青苗”
“花苗”
英文写作:MIAO或HMONG
苗族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南蛮”等
禹伐“三苗”的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
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
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战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
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
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
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
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了蚩尤
“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
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
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贵州关岭一带流传有《蚩尤神话》
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首领叫蚩尤
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
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
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八十一寨”
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
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
五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出现了产品交换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苗族的原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
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
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领有大量的土地
南宋王朝开始用官职来笼络各族首领,许多土官都受到封赏,后来成为大大小小的土司
明朝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开始派遣流官
封建王朝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
明末清初,湘西的腊尔山区、黔东南雷公山和古州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
清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伤亡
乾隆年间,湘西已出现拥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
至嘉庆年间,已出现了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苗族地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