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门墩的真实故事:老北京南城一景
老北京门墩的真实故事:老北京南城一景复原的天桥及两块乾隆御制碑2005年挖出的御制碑放在首博前台顶中央是一座方形石台座,上立一座石碑,高约8米。碑首为四角攒尖顶,四脊各雕一龙。碑身南、北侧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撰写的北京赞美诗文--汉、满文字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描述了北京的地势、物产背后的雄伟壮丽。燕墩上的御制碑2005年4月初,根据市古建馆专家的调查帮助,在先农坛北坛门附近一家工厂的办公室地下,挖出了在地下深埋几十年的《帝都篇皇都篇》石碑,次年被竖立在首都博物馆新馆东北侧的广场上。这通《御制帝都篇》,碑与燕墩的形制、纹饰、内容等都一样,唯独尺寸小了一圈,全高只有6.7米。在清代,此碑与《正阳桥疏渠记》碑分别矗立在天桥东西两侧,后来这两通巨碑都被遗弃。《正阳桥疏渠记》碑现在离天桥不远的红庙街78号打杂院内。
当你走过宽阔的永定门外大街,在铁路桥南侧、路西有一座灰砖砌筑的高大方台,台上高耸着一通巨碑,这就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燕墩,也称烟墩,其实就是烽火台,这是北京南城有名的一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北京老城有五镇之说,南方在“五行”中属火,燕墩即为南方之镇。
燕墩位置图
这是一座有收分,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0.5米的矮墙。墩台西北角有通道,可拾阶登顶。
燕墩保护标志碑及大门
台顶中央是一座方形石台座,上立一座石碑,高约8米。碑首为四角攒尖顶,四脊各雕一龙。碑身南、北侧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撰写的北京赞美诗文--汉、满文字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描述了北京的地势、物产背后的雄伟壮丽。
燕墩上的御制碑
2005年4月初,根据市古建馆专家的调查帮助,在先农坛北坛门附近一家工厂的办公室地下,挖出了在地下深埋几十年的《帝都篇皇都篇》石碑,次年被竖立在首都博物馆新馆东北侧的广场上。这通《御制帝都篇》,碑与燕墩的形制、纹饰、内容等都一样,唯独尺寸小了一圈,全高只有6.7米。在清代,此碑与《正阳桥疏渠记》碑分别矗立在天桥东西两侧,后来这两通巨碑都被遗弃。《正阳桥疏渠记》碑现在离天桥不远的红庙街78号打杂院内。
2005年挖出的御制碑放在首博前
复原的天桥及两块乾隆御制碑
碑座为束腰须弥座,雕饰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花纹共计五层,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燕墩上的碑座
由于历史原因,2000年以前,燕墩年久失修,砖体风化较重,并被违章建筑包围,保护环境极为恶劣。2004年,在南中轴线整治工程中,燕墩被拯救出来并进行了环境整治和文物修缮。
整治后的燕墩
现在又建成了燕墩遗址公园。地铁8、14号线永定门外站A口出来就是遗址公园,参观游览非常方便。
附:
《帝都篇》
帝都者,唐虞以前都有地而名不著,夏商以后始各有所称,如夏邑、周京之类是也。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驭轻,当以形势为要。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故序大凡于篇。
天下宜帝都者四,其余偏隘无足称。
轩辕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传遗城。
丰镐颇得据扼势,不均方贡洛乃营。
天中八达非四塞,建康一堑何堪凭?
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征。
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
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
幅员本朝大无外,丕基式廓连两京。
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
金汤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钦承。
乾隆十有八年岁次癸酉孟夏月御笔
《皇都篇》
皇都者,据今都会而为言,约形势则若彼,详沿革则若此。盖不如研京十年,练都一纪,鸿篇巨作,纂组雕龙。若夫文皇传十首之吟;宾王构一篇之藻。节之中和,固所景仰;归于暌遇,亦用兴怀。俊逸清新,古人蔑以加矣;还淳返朴,斯篇三致意焉。
惟彼陶唐此冀方,上应帝车曰开阳。
轩辕台榭虽莫详,职方有幽无徐梁。
要之幅员长且广,山河襟带具大纲。
列国据此士马强,可以雄视诸南邦。
辽金以来始称京,阅今千年峨天阊。
地灵信比长安长,玉帛奔走来梯航。
储胥红朽余太仓,天衢十二九轨容。
八旗居处按界疆,朱楼甲第多侯王。
槐市陆海无不藏,富乎盛矣日中央。
是予所惧心彷徨
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孟夏月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