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她会好端端地突然连着几天不出门,有时会还打父母,尖刻地骂人,情绪稳定下来后会解释说“刚刚那个人不是我”;有时突然会奶声奶气地跟父母说话,像个几岁的小女孩。恢复正常后又会跟父母申明刚来的人不是她。博士一毕业父亲即刻回国,谋职于沿海某城,并把妻女接过来定居。很快父亲就发现女儿的精神似乎出了问题。回家半年多后,突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绘画,医生建议她走美术专业道路,遂报班学习,预备明年参加高考。父亲是海外的博士毕业,对女儿有着很深的愧疚。因为在他求学的12年中,妻子一直在老家的县城里独自带娃,心情不好,经常打骂女儿。一次视频时,母亲当着父亲的面毒打女儿,父女二人对着电脑都痛哭流涕。咨询中女儿谈起此事,妻子只是淡淡地解释了一句:“打也是教育,你太不听话了”。

今天的来访者在沿海某精卫中心被诊断为多重人格、重度焦虑和抑郁共病。

大概是因为美片《致命ID》、《禁闭岛》、《搏击俱乐部》看多了,咨询师们对多重人格都有浓浓的兴趣,督导间里一片热切的期待。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1)

索引病人是个女孩,今年18岁,辗转看病两年多。一家三口出现在咨询室时,父亲带着严重的焦虑,已经发展到躯体上,谈话时手不断地抖。母亲比父亲大15岁,头发渐白,目色如铅,似乎女儿的病已经拿走了她所有的光华。

女孩一直成绩优异,初中有过一些人际的困扰,在高一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当时并没有立即休学,后来在课堂上出现了与老师剧烈的冲突,接着在宿舍与同学的相处也出现严重困难,不得已休学回家。

回家半年多后,突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绘画,医生建议她走美术专业道路,遂报班学习,预备明年参加高考。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2)

父亲是海外的博士毕业,对女儿有着很深的愧疚。因为在他求学的12年中,妻子一直在老家的县城里独自带娃,心情不好,经常打骂女儿。

一次视频时,母亲当着父亲的面毒打女儿,父女二人对着电脑都痛哭流涕。咨询中女儿谈起此事,妻子只是淡淡地解释了一句:“打也是教育,你太不听话了”。

博士一毕业父亲即刻回国,谋职于沿海某城,并把妻女接过来定居。很快父亲就发现女儿的精神似乎出了问题。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3)

她会好端端地突然连着几天不出门,有时会还打父母,尖刻地骂人,情绪稳定下来后会解释说“刚刚那个人不是我”;有时突然会奶声奶气地跟父母说话,像个几岁的小女孩。恢复正常后又会跟父母申明刚来的人不是她。

精卫中心多名精神科医生诊断女孩为多重人格,女孩跟咨询师说高一就发现自己有16个人格。经常来的有7个。

表现极端的有两个,一个叫Ruck,暴力,急躁,有攻击性行为,是个男性;一个叫Rose,乖巧,伶俐,讨好型性格 ,是个幼小的女孩,其他风格不一。

咨询师让她画房树人图,她会把自己所有的人格画在同一幅图中。有时还会把人物的内脏画出来,表现出一些精神分裂的倾向。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4)

心理咨询一年多后,来访者的自我功能提高了一些,目前可以坚持每天练习绘画长达7个小时。但来访者到底是多重人格,还是表演型人格?那些呈现是否是精神病性特征,咨询师仍然有些拿不准。

督导老师是国内一线大咖,有着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他指出多重人格的正式名称是“解离性身份障碍”。这个疾病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议。

在美国有些专家认为是过度诊断,还有专家认为这种障碍根本不存在,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如同美国政治上的分歧一样的激烈。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5)

支持多重人格诊断的专家认为,所谓的多重人格,强调每一个人格都要有自己独立的人生故事,都要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必须与一个人的人格有着多个特征严谨地区分开来。

多重人格的患者,其人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加害者,受害者,保护者,旁观者。前几年有位美国小姑娘在网上分享自己多重人格的视频而备受关注。

她的视频里你可以直观地看到她在不同的人格之间“切换”——有时是爱化妆的Alex,有时是擅长物理的Max,有时变成很懒的Jade,有时又是爱笑爱闹的KC……

貌似所有人格都是Jess的保护者,都是为了让她过得更好。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6)

多重人格患者会在多个人格之中自由转换,但各个人格彼此之间没有觉察,无法知晓其他人格所做的事。

1977年因抢劫、强奸被起诉的美国罪犯比利,站在法庭上受审时一脸懵逼,对自己遭受的指控惊讶又茫然。

法官、律师们也发现,比利每一次讲话时的神情、语气和口音都有极大区别,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同一个人。最终比利被判无罪,因多重人格分裂症接受入院治疗。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7)

精神科医生诊断解离性人格障碍患者,识别不同人格存在的方法不是倾听患者的描述,而是要依据默默地观察,从旁评估,必须排除患者的想象因素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暗示因素。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来理解,解离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应对那些会带来强烈痛苦或恐惧的场面。这个防御机制的优势是立即让人脱离当下的痛苦场景。

很多早年经历过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的人往往需要靠解离才能存活下来。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8)

因为解离会带来遗忘,所以有解离性身份障碍的人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遗忘。

多重人格在各个人格之间切换时会丢失一些记忆, 他们不得不尝试去建构一些东西,就不免牵强附会,张冠李戴。让旁人觉得是在撒谎。

而来访者的父母在长达一年多的咨询中没有报告女孩有这种症状,这一点也可以佐证这个女孩不是一个真正的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的治疗非常有挑战性。跟多重人格工作时,治疗师会感觉就像给一个人在做团体治疗。咨询师表示咨询中这种感觉不够强烈,更多的是感觉这个女孩可能是读了《24个比利》后想象出了自己的一些所谓多重人格,并在日常生活里“演”出来。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9)

那这能不能归入表演型人格之列?

一般来说,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一个中心特征:无法忍受自己不是大家注意的焦点,而且这种年纪在与人的交往中会有很强的性色彩,往往在着装上就会显得很性感。因为他们都很注重用身体的外表去吸引别人。

其次表演型人格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情绪夸张,即带有所谓的“表演性”,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真实情感。这些关键的诊断指针在这个女孩身上表现得没有那么强烈。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些表演性,这个女孩身上体现出来的更多是边缘型人格结构的特点,比如情绪调节障碍,喜欢操弄他人等。

同时,鉴于这个女孩早年的养育环境恶劣,妈妈经常没来由地打骂,这个女孩发展出了很多防御方式。所以她偶尔表现出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并不奇怪,也并不能定性为精神分裂症状。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10)

通常个案概念化只是帮助咨询师去理解来访者。她这么年轻,人格还在发展中,咨询师更应该关注的并非症状,而是来访者本身,看见她的情绪的来源,症状的功能,积极关注她每天的变化。

女孩心目中最幸福的记忆和医院有关,是15岁时父母二人一起带她去看病的一个时刻。最恐惧父母离异,最担忧家庭破裂。

一个家庭出现严重问题,往往是谁最痛苦谁改变,女儿最痛苦,最渴求改变。于是她成了索引病人。

缺少母亲的拥抱和柔情,缺少父亲的保护和指引,年幼的她能做的就是启动幻想机制,创造一些所谓的“多重人格”来分担自己的痛苦,让自己在情绪上存活下来。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11)

这个家庭在秩序上的混乱,在情感上的纠缠,给人一种只有三个焦虑、痛苦、无辜的小孩,没有家长的感觉,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但究其根源还在父母处。

首先夫妻关系存在严重问题。因为15岁的年龄差,他们的婚事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但是当时双方都义无反顾。婚后,父亲继续再深造,母亲也全力支持,包括父亲去国外读博,母亲也没有阻挠。

父亲回国后总感觉自己融入不了这个家,不管是在咨询现场还是在家中,父亲有很多泄气时刻,任性地说自己想离婚,重新找个人结婚,再生个健康的孩子。咨询师一再看到父亲使用“回避”的策略,逃避情绪上的痛苦,不顾妻女的感受,先把自己哄好,人格表现出很不成熟的特征。

其次亲子关系严重畸形。爱让人们融合,恨让人们保持边界。母子之间本是有爱有恨,这个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恨,依仗“打是亲骂是爱”的强盗逻辑,毫无顾忌地打骂女孩。

同时由于父亲的长期缺位,母女之间毫无界限,母亲毫无节制地把所有的情绪垃圾、无人告解的心事都倒给女儿,甚至包括与丈夫的性生活。没有边界,任性、畸形的爱,让女儿不堪其扰。

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李玫瑾:她为什么把自己演成多重人格障碍(12)

纠缠淹没的爱,不仅在伴侣间。亦常见于亲子间。所以女孩用所谓的多重人格,将自己和家庭,摆渡到白衣天使身边。

若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受过早年创伤的孩子则更灵活。疾病往往成为他们救赎自己的工具。

任性的是父母,买单的却是孩子。

治疗须从根上来,从父母着手。将夫妻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切割开来。一步步改善夫妻感情,改良家庭关系,这些是孩子疗愈的基础。

我是@心理医生文以疗心——煮字为药,愿每一篇小文都带来疗愈的微末光亮。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关注、点赞、留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