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香味谷麦:浆麦清新青团香
酵香味谷麦:浆麦清新青团香边拍边聊,了解下来青团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浸、兑、和、拌、蒸、剪几道工序,在文魁斋不大的店前屋后都能看到。古镇早已变了模样,各种样式混杂的熙熙攘攘的生活,倒是还保留了一段像样的老街,临水荡漾,依稀有些当年的风采,文魁斋就在这条老街上。问到老板吴定元早晨几点开始制作青团,得到的答复是凌晨三点,忙碌的时候要雇七八个人一刻不停的忙碌到晚上十点,才能保证每日的订货量能够及时完工,因此散客来购买往往空手而归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老板一脸歉意,“客户老早就订好了,总不能失信于人吧。”从“本源”理念出发,在探索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题材的同时,不断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反向自身追寻它们与人需求的内在联系,用多层面视觉语言表现回归自然、回溯本源的美好。▼临近清明时节,苏州地区很多古镇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清香,淡淡的青草味和着甜蜜香糯的气息,这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小吃“青团”上市了。得了拍摄昆山地区生态人文专
- 前言 -
“一个好的摄影师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替屏幕前的我们看世界。”
匠人志特约专栏“赶光渡”
作者:孙晓东,生态人文摄影师
从“本源”理念出发,在探索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题材的同时,不断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反向自身追寻它们与人需求的内在联系,用多层面视觉语言表现回归自然、回溯本源的美好。
▼
临近清明时节,苏州地区很多古镇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清香,淡淡的青草味和着甜蜜香糯的气息,这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小吃“青团”上市了。得了拍摄昆山地区生态人文专题的便利,我便有机会好好看看这青团制作的来龙去脉。经朋友引荐,我选择拍摄的是巴城正仪古镇赫赫有名的“文魁斋”。
古镇早已变了模样,各种样式混杂的熙熙攘攘的生活,倒是还保留了一段像样的老街,临水荡漾,依稀有些当年的风采,文魁斋就在这条老街上。问到老板吴定元早晨几点开始制作青团,得到的答复是凌晨三点,忙碌的时候要雇七八个人一刻不停的忙碌到晚上十点,才能保证每日的订货量能够及时完工,因此散客来购买往往空手而归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老板一脸歉意,“客户老早就订好了,总不能失信于人吧。”
边拍边聊,了解下来青团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浸、兑、和、拌、蒸、剪几道工序,在文魁斋不大的店前屋后都能看到。
首先是“浸”:先要将收割来的浆麦草洗干净在水中浸泡两小时,然后再打汁,打出来的青汁称为“青水”。
然后是“兑”:青汁打出后,再加入少量石灰进行青水配制,这青汁同石灰的配比,是保证青团质量的关键。点浆配方适当,做出的青团色泽诱人,清香爽口,不会褪色。
接下来是“和”:青汁加水磨粉。
第四道工序是“拌”:也就是准备青团的馅儿,青团的馅儿一般分素、荤两种,素馅指白糖枣泥也就是百果馅,大红枣去核切细,掺以白糖和核桃肉;荤馅指豆沙猪油馅,将纯赤豆浸泡去皮,再煮烂成糊,加猪油。
第五道工序“蒸”:做好以后,用新棕叶垫底,上笼蒸,火候十分重要,浆麦草的浆入粉以后只是鹅黄色,火候不到则色不绿,火过之则蔫,十分讲究。
最后一道工序是“剪”:刚出笼的青团葱绿如碧玉,油亮似翡翠,晶莹饱满,清香扑鼻,但个个粘连在一起,须及时用剪刀剪开。
凌晨三点到达文魁斋的时候,正看到有人把一袋袋收割好的浆麦草搬运到店里,这浆麦草可是制作青团的关键之一,也是青团独特清香的来源,因此早在二月份店老板就组织大家收割浆麦草制作青水,这是传统工艺的重要保证之一。
为了保证制作青团的“青水”供应,人工种植浆麦草在当地已经比较普遍。看着工人伴着微亮的天光在水槽里清洗着浆麦草,感慨保持传统工艺的确要付出相当的辛劳,而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很难吃得起苦。
制作青团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大家围在一张大桌子前,熟练地从米粉块上拧下一小块,放在手中两手搓圆,用手指顶着米粉团按进去,沿着凹处捏成窝状。
然后一手托着米粉窝,一手先用勺子抄起豆沙填进凹窝,再用勺子抄起一些糖猪油,把馅包进去再把米粉团子捏圆,一个青团算是完成了。大家齐心协力,一天八千个青团,已经是极限了,毕竟是全手工制作。
一锅青团出炉,锅盖掀开的一刹那,蒸汽弥漫在整个房间,清新的浆麦草香、微甜的馅儿和暖暖的蒸汽让人如临仙境。大家说笑着手拿剪刀,将青团一个个麻利的剪开,棕叶包好放入竹制的小篮,不知下一时刻它们会入了谁的口,满足了谁的情怀。
孙晓东 提供素材
匠人志整理出品
━━━ 欢迎更多匠人信息推荐 ━━━
匠人志希望可以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一些努力。我们记录和分享传统手工艺,吸引更多设计师参与,一起传承技艺,做出更多可以融入当代人生活的好产品。
推荐匠人或平台合作请联系C--jrz
投稿邮箱:3057343601@qq.com
本平台原创或转载文章均已注明,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