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半坡遗址白蛟化堆积詹 在仰韶文化遗存的上面有汉代文化隆,部分地分布在整个遗址的东北部。之的层积最厚逹1.4米,全爲深褐色的汚土 也是居住遗址,出土大绳纹瓦、圆瓦当、陶罐、陶盆、半两钱等,还混杂了许多仰韶文化系统的陶片、石器和骨器。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时代人们的一个村落。这次所开掘的65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 祗是这个村落的一部分。由于我门这次采取先进的苏联的考古学者对古文化遗址发掘的全面揭露的方法,因此能够把当时人们实际生活所遗留下的住址和用物,比较全面而正确的显示出来。遗址位于浐河东岸约80Q米左右的一个河谷台地上冶地高出今河床约9米。遗址范围南北约200米,东西也在100米左右,文化堆积层平均厚在3米上下。1954年秋季,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西安附近作田野考古实习敎学时 选定了这里作爲遗址发掘实习的地方,工作自9月28日开工 10月12日训练班结束后 由考古所西安工作队,

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

《科学通报》 1955年07期 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

—、前言

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是1952年西北文物淸理队在西安第二发电厂作古文物淸理工作时所发现的。1953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曾作了比饺详细的调査,并在遗址所在地的附近和断崖上采集了一些标本,由这些标本 初步断定这个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存。

遗址位于浐河东岸约80Q米左右的一个河谷台地上冶地高出今河床约9米。遗址范围南北约200米,东西也在100米左右,文化堆积层平均厚在3米上下。

1954年秋季,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西安附近作田野考古实习敎学时 选定了这里作爲遗址发掘实习的地方,工作自9月28日开工 10月12日训练班结束后 由考古所西安工作队,继续进行发掘。当时参加工作的 除了考古所石兴邦、弗玉、张云鹏、吴汝祚、金学山、杨建芳、兪伟超、王振江外,还有在训练班学习过的北京历史博物舘、故宫博物院和甘肃、陕西等地方文物机构单位的20位学员。12月17 H工作才正买结束。这次工作中,文化遗迹的揭露面较广大,物质文化遗物的收获很是豊富。本文所报导的,祗是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部分。

二、居住建筑

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时代人们的一个村落。这次所开掘的65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 祗是这个村落的一部分。由于我门这次采取先进的苏联的考古学者对古文化遗址发掘的全面揭露的方法,因此能够把当时人们实际生活所遗留下的住址和用物,比较全面而正确的显示出来。

半坡遗址白蛟化堆积詹 在仰韶文化遗存的上面有汉代文化隆,部分地分布在整个遗址的东北部。之的层积最厚逹1.4米,全爲深褐色的汚土 也是居住遗址,出土大绳纹瓦、圆瓦当、陶罐、陶盆、半两钱等,还混杂了许多仰韶文化系统的陶片、石器和骨器。

仰韶文化层是半坡村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无的厚度和历次在发掘的范围内,是不尽相同的。在汉代文化层扰乱最厉害的东部,仅有一层或两层,厚度约在1米上下,而在西部则厚达3米左右。西部靠近断崖的部分保存的较好,除地表-层厚0.3-0.65米的后期扰乱层外,下面是没有被扰乱的堆积。仰韶文化层可有先后4次堆积,每一层积都有居住面、柱洞和炉灶的遗留。这些居住面,有些面积较大,有些则仅留一片片零星的残迹。居住面多是红色或灰白色的硬灰面。在硬灰面上经常覆盖_层疏松的红烧土碎块和炉渣之类的东西;下面则爲灰土、木炭末及红烧土块等夹杂着的较爲细软的堆积,厚度自0.3-0.6米不等。在这些不同的文化历积中,发现了当时人们的居住的房屋、储藏东西的窖穴和日当生活用品。

关于房子,发现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

长方形房子,是这里仰韶人们晚期的住所,只发现一处。保存的并不完整,西部已经破坏,南北长12.5米 东西长度残存10米;东、北、南三面都有残留鬲墙壁;以东北角东南角保存的鲛好,墙的折角成弧形。墙壁高0.5米,宽1米左右。这样矮的墙,当是房子的墙基,上有木柱以撑持屋顶。墙面是灰白色的硬烧面 墙内爲坚硬而带紫红色的草泥土。居住面(即房内日舛也面)是光而硬的灰面,接近南北两壁部分作灰黑色,中间馥唐墓所破坏。在墙头面上有30多个姓洞,以东北和东南拐角上最多,所谓柱洞是当时人们建造房于时所立的木柱.子腐朽后所留的洞子。紧切南北两壁有附着在墙内壁柱洞十余个,各个柱洞面说硬的烧土,部分还留有竖的木理纹痕。这些柱洞,口径较小 平均约0.2米。

在房子的中间 有两个舟形的红烧土“柱围”,南北相距4.5米。所谓“柱围”是在木柱周围用硬的泥土围起来,用以坚固柱基的圏子。距南边舟形柱围以东4米处,有炭化的残木柱一个 直径0.45米。由鬼的大小和位置来看 当初似乎也有舟形柱围 后来爲唐墓所破坏。在炭化残木柱北边,应该是还有一个相同的柱洞,可能被唐墓破坏了。这种大的柱洞,洞口至底部深1.6米 在居住面以上全爲坚硬的红烧土所作成。下部则揷入早期灰土层中 没有硬的洞面。紧切四壁的周围 堆积很多的红烧土块 这些红土块 有些成不规则的块状 有些则是具有一定形状的碎片,很可能是房内隔墙'烧灶等建筑损壌后所遗留的。根据发现所得的现象,初步认爲这个房子是东西较长的长方形的住宅。究竟有多么长 很难断定;由西部地层勘察的结果,大约不会太长的。若以两个舟形柱围爲中心的话,全长在20米左右。像这样大的面积 应该是氏族成员的共同住宅(图版壹,弍 2)。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1)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2)

圆形房子 发现了2处。第一号圆屋保存的最完整(图版肆 2) 屋顶已经塌下,堆在居住面上 除此外似乎未受其鬼的扰动。由层位来说,也是这里仰韶人晚期的一种住宅。房基略呈正圆形 直径约5米。周围有残留的立壁,立壁有垂直的,也有部分向内膏曲成弧状的。高度平均0.22米 西南部分保存的较好,高0.38米。内壁面是硬而光的灰面,外切灰土,厚度不均匀,自0.05—0.1米不等。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3)

周壁外面竖立长方形或半圆形的短木柱,作爲骨架以撑持屋面的重量。内壁面和居住面是一历硬的灰白色或灰黑色的灰面。房中间是一个匏形的灶坑。灶坑两边有6个对称的柱洞 隔墙的壁中夹有长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小木柱作爲骨架。两隔墙之畔距0.7米,此处的居住面较屋内其他部分爲高,与南边接界处倾斜而上 是出入门户的过道。从淸理屋面下塌的过程中,观察到屋面大体成圆锥体,下面用木橡排列起来 上面涂一历或数层硬的烧红的草泥土,厚在0.U5—0.1米之间,外表光滑。木椽直径平均0.1米。屋顶中心不是锥尖状,而是四周隆起中间平直略呈长方形的顶盖,大小形式,似乎和敖坑周围6个柱洞之间的.范围相应,外表和屋面爲横列的木板。木板并不十分规则,有扁平的,亦有多角形的,皆爲劈裂的直纹。这个房子、,根据发掘的资料,能够恢复鬼的原形。

除了这一完整的圆形房屋外 在长方形房屋的西南角下面的早期文化层中,题发现一个圆形房子,大部分被唐墓所亲坏 仅留下有四分之一。无的构造和前者相同,只是中间不是匏形灶坑,而是硬而光滑的烧灶面。

仰韶人的住所,除上述外,还发现了二百多个柱洞。这些柱洞,当然都是木房屋基址的遗存才至于房屋的形式 由于柱洞的排列有的在一条直线上,有的则围成弧形,因此可以推•测出是圆形和方形的。但是有很多找不出宠们之间结'构的连系,因爲柱洞在发现时 已是残破了 有些仅留底部的痕迹。

上述这些柱洞可以分成2类:第一类是有泥圈白谜洞 约有一百多个,大部是在中期文化历里 在早期的堆积中虽然有,但很少。这种柱洞的特点是:柱孔周围有一圈坚硬而纯细的白土 厚度自0.05—0.1米,和周围的灰土分别的非常淸楚。底部多爲尖圆形,内有木灰,内表面相当光滑。这种泥土,初出土时是坚实的一块,干燥后即显出一层层压锤的纹痕,大约是经过夯压的,为的作用 好像和今日我门的柱础一样。第二类是没有泥圏的柱洞,这种柱洞比蛟简单,是在早期的灰土中掘一柱穴,表面坚硬,也是加过工的。洞口至洞底大体是一致的,也有尖圆形的,内有木灰。洞壁有些比较平光 木理痕迹还很明显,但有些则不甚规则,仅有破的表面而无木理的痕迹。

每个房子都有一个或数个灶坑(图版肆 3)或烧火的灶面。有些炉灶的遗迹 我门看不出它和原来房子的关系 -因爲这些房子保存下来的部分很少,而灶坑和灶面则多是红烧土所做成,不论是完整的或残破的 多少还存留一部分。灶坑有2种:最普通的是匏形的,表面是靑灰色的硬灰面,周围和底部是相当厚的一层纯细的红烧土;在这种灶坑的下面往往有一个圆形的或同样形状的灶坑,做法和构造与前者相同。在早期的遗迹里面还保存有灶眼。另外一种是烧红的灶面 只是一片烧红的灰土面。这种灶面,往往不只一层 有厚达7、8层的 厚度不一 皆坚硬如石。

在仰韶人住宅的旁边或附近,有一个或数个储藏东西的窖穴,共发现22个,可以分成2种不同的形状。

第一种是圆形白竣状坑,有大小不同的2类,皆呈圆形吊小底大。小型的袋状坑 底部直径平均1米左右,口径约当其二分之一。这种灰坑都很浅 平均不到1米深。坑口完全在原来地面的黑土层上 所以形是最早期的遗迹,里面塡以灰土、陶片、骨器、乓器等。大型的袋状坑,体蠢比前者往往要大一倍,分布多在上文化层•串是比成晚期的遗存,周壁是一层硬的红烧土和灰土粒 这是爲了使灰土壁不致下塌而曾加过工的,出土肓完整的陶器、石器和其他常用品。.

第二种是圆角长方形坑,发现了3个,只淸理了1个。宠的形制的最大特点是坑口部作长条形,坑的底、边都是圆弧状而不是直角,口部也是在原来的黑土面上,是最早期的遗迹之一。里面的包含物和圆形小袋状坑有些不同,出土物中,陶片较少 兽骨特别多,还有大的兽类的爪和牙齿。

形状有圆口.尖底形的、圆口平底形的、细长如槽形的、椭圆形的,坑内有灰土、灰渣、骨器、石器、陶片等,用途不明。

此外在早期的文化层上,还发现了两个用细的木柱围成的圆圈的遗迹,这楝圆圈,我:门暂时叫形爲圈栏”和这种圈栏同层的多爲柱洞等木构的建筑遗存。在第一探坑发现的一个,几乎成正圆形,直径约6米(图版参 1)。无的西北部和东南部都被灰坑所打破。余留的部分 周围共有柱洞61® 和3个长方形的凹槽。槽深0.1米,槽壁两面皆有紬木杆所压的凹陷痕迹,并有白色木灰。距这图圈栏东北约6米,在同一文化层中 也出现一 形状没有前者规则 略呈半圆形。木柱之间的位置也参差不齐,柱洞中皆有白色木灰。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4)

这两面用细木柱围成的圆圈,可能不是当时人们的住所,因爲:在圆圏里面,没有炉灶的痕迹;有些木柱太细(0.05米) 不足以撑持房屋的重量;和早期或晚期的圆形房屋或长方形住屋相比较,这里旣没有烧土壁,也没有编篱涂泥的痕-迹。从这几方面推测 有可能是用以豢养家畜的圈栏。

三、墓葬

这次发掘的地点 恰巧在仰韶时代人们的住宅区域 没有发现仰韶人的正式墓葬,僵仅在居住面下的灰土层中,淸理了3个埋葬小孩的瓮棺葬(图版肆 5)。其中一具有头骨碎片和牙齿,其他两具 仅有小的骨片或完全是灰土。这种瓮棺葬,埋在一个月跳里面。瓮棺是_个大口小平底夹砂粗红陶罐。上面盖一细泥.红陶钵,底部穿一小洞,上面再盖一个小形的细泥红陶碗 其中一个封旋中还涂有薄薄一历很细的红色颜料 这种葬法 对我门研究仰韶人的埋葬习俗 增添了新的资料。

四、生活用具

我们在仰韶人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和址圾堆里,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H常生活用品,计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

石器共有200余件,残破的很多,以磨光器爲主,半成品和打制石器占的比例很小。以类刖言 有斧、锛、凿、链、环杵、镶、刀、笄、圆球和磨石等(图版伍 下)。石斧里面最普通的是扁圆刃带肩的一种 横剖面成长的椭圆形,与河南一带所谓"标准"仰韶期的长方形石斧不同。石镜多是小型的。石鑛发现枇嗷量不多,主要柄是宽扁而短的一式,有打制的和磨制的两种;打制的以石英石爲多,磨制的是用红色坚硬的石料作成,体薄而锋利。石球是石器里面比较特出的一种,不但量多,而且磨制得光滑而又规则,直径约自1.5-6厘米,很可能是弹丸一类的东西。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5)

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6)

陶器的数量最多 使我门对陕西境内仰韶文化的陶器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容器在陶器中占的比重最大,不论其陶质、器形、颜色和纹饰都很复杂。就陶质说,有细红陶、细黑陶、夹砂粗红陶、.夹砂粗灰陶、细灰陶等5类。此夕陇发现白色陶片数片,似爲高岭土所制。壁有20种以上不同的类型,主要的有尖底器、鲜形器、盆形器、杯形器、碗形器、皿形器(图一、二)。鼎形器特别少 这是値得注意的。在纹饰方面,最普通的是绳纹,多饰于器物的外表面;线纹多施于细质陶器的外面,并往往有光滑的几道压磨纹痕;弦纹一般饰于细红陶器的颈肩部分;檐纹和编条纹仅在圜底舗形器的匮部才有;附加堆纹也是很普遍的,尤其在夹砂粗陶器上最多(图版肆 4) 揑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此外还有鎌剌纹,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和圆的两种 皆饰于细红陶器的腹颈部分,鬼的特点是钮剌的很规则。这些器物的功用,粗质陶器多用作炊器或储藏东西,细质陶器可能用作盛水及作器物的盖子。所有这些器物 都是手制的,有些器物还显然的遗留有盘条法的痕迹。

关于陶器方面,有几个问题,在这里须要加以说明:

第一、细质黑陶是这里仰韶文彳匕基本陶质之一种。过去的著作,对此或略而不论,或和细质灰陶混爲一谈 也有和龙山文化由黑陶应扯关系的。其实,除颜色不同外 器形和细红陶的器物大致是一样的,不过;£的数量较少,不到细红陶的一半。

第二、这次发现的彩陶 爲数虽不多,但纹饰是相当复杂的。在盆形器、钵形器、大口n底器上文饰最多 以谷叶•纹和几何形花纹最普过。有这些纹饰的弄物在晚期文化历中发现的较多。纹饰最多的是几何形花纹(图三),最特殊的是象形的花纹。着彩的作风有原底电形”的方式,多在器物的口唇部分。在器物内着彩的情形,是相当普遍的,这种器物 多爲大口圜底浅腹器,花纹有篱笆纹、同心圏纹、人面形、鱼形和植物花纹(图版伍,上1、2、4)。人面形花纹很逼眞,眼、口、鼻皆全,头上有交叉的尖状纹饰,可能坨就代表当时人头上的一种装饰。

白衣彩陶 只发现了几块平底钵形器的碎片,有一块上面还有红色的条纹。爲数虽少,但对研究陕西和河南仰糸文化的关系上,是重要的线索。

有一点应该値得注意,在圜底舗口边着彩的地方'常常发现刻有很规则的符记(图版伍 下3)。1953年在澧河上'游的五楼遗址中也曾发现一片。这种刻划的符号和半山、马厂随葬陶器上的彩画的符号不同。鬼是在器物烧成后,或使用一个时期后所刻的。

其次谈谈容器的器盖问题。器盖的使用在龙山文化遗存中已经发现过 这次我啊找到了仰韶人使用的器盖,计有3种:第一种是将细泥红陶器的破片,打制 成圆形,作爲器盖,多用在小口小型器物上面。在第2灰坑东北壁上的小坎里面,发现了放置很好的两件标本。过去调査工作中采集到这祥的小圆片很多 但都不知道比的用处。第二种是用器物来作器盖,盖在其他器物上面,属于这种的最多。我门发掘出来就有6处之多。一般都是用细泥红陶器作盖,盖在夹砂粗陶器上面。这些器盖,有比所盖的器略大,有比所盖的器略小,但都还合适。我们发现盛着粮食的陶确,就是这梯保存到现在的。第三种是专门作成的器盖,发现在长方形房屋居住面下,一个粗泥灰色平底小罐,上面盖着透底的夹有细砂的红色器盖(图四) 这个器 加以磨光即行使用。有尖圆状的 有三为形的,亦有扁平式的O骨鐡数量并不多,可是型式很复杂 有三稜式、圆头式、三角形扁平式等不同型式。在第一探坑第三层中发现一个完整的骨刀 柄部凿有一孔,表面光滑而无刃,或者不是作切割之用的。由2久经使用的痕迹来说,很可能昙造或修整陶器的_种二M。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骨器 和骨笄相似,只是一端爲尖圆形 另一端则爲扁平的。这种骨器出土的相当多 可能也是一种工具。

从这次发掘的情形来说,骨器比石器多。

我们没有发现一件蚌制工具,可是发现了许多残破的蚌片。

除了以上所叙述的遗物外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在第8探方原来地面下的一个小土坑里面,发现了一个小口大平底的夹砂粗陶罐,上而盖着一个夹砂粗灰陶的皿形器,罐中盛了已成壳子的粮食粒经河北农学院鉴定爲栗(图版肆,4)。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

结语

总起来说,这次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的'丰富收获,明显而具体地给我门提供了探讨中国新石器时代这一主要文化系统的内容及其相关问题的资料。

从文化遗物的包含来讲 这次发掘是充实了关中地区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的内容,过去在这一地区所发现的40多处同一文化系统的遗址 都只零星地采集T一些标本 而没有较深刻的认识,经过这次的发掘 对于有关这一文化的遗物及居住遗迹,比较地有了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根攧S次发掘所揭露出来的居住的房子、窖穴、灶坑以及相关联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我门就能够描绘出一幅当瓣人们实际生活活动的图景:他们住在河岸的台地上,过着定居的村社生活。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我门发现的那一个密闭的陶确所盛的粟粒,就是农耕生.产的充分证据;狩猎和采集的原始经济也占着一定的成分。这些居民,使用着磨光或打制的石器 作爲主要的劳动工具,并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 用以烹煮食物和贮藏东西。他们所制造的彩色陶器的纹饰和质地 都表现出技巧和艺术修养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宽大的长方形的房子,应该是氏族成员的共同住宅。由这种迹象,我円可以推测出,当时人们是营着共同劳动的相当发达的氏族制度的社会生活。

最后,我们要提出的一点 就是这次发掘对河南和甘肃一带仰韶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过去河南和甘肃两地区发现过并且研究过许多仰韶文化遗址 各有其共同之点与差异之处,而介于两地区之间的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的面貌 则是我门所急切要r解的。此次发掘出来的许多器物 尤其是彩色陶器敢形制和纹饰(如白衣彩陶和器内涂着彩等)与其他两区有共同之点,因此,使我们有条件来探讨宏们之间的关系。(执笔者石兴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