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人墓志铭三个拓本的对比:脂本石头记与大清国讳分析
董美人墓志铭三个拓本的对比:脂本石头记与大清国讳分析以上五个字在脂本《石头记》中又是什么状况呢?笔者且按版本疏理,这样容易理解。其中庚辰本和己卯本除国讳外,出现了怡亲王之讳,为供读者识别誊抄年代,同步特别注明。顺治朝未施行国讳禁令,康熙朝国讳要求并不严,主要是针对官方公文用字,玄字先是缺点,后改为元字。雍正朝较严厉,胤字均改作允字,禛字改作正或缺笔,有学者认为真、贞字也避讳,笔者没有发现文献记载,暂不考证。乾隆初期不严,弘字用宏替代,乾隆中后期突然变严厉,并发生诸多案件。根据史料记载的有关大清国讳,尚无皇后之讳,原因不详。这里先明确一点,前朝对已经出版的书不避,当朝及后朝是不必追改的,据专家介绍,在乾隆的御旨中有此说明。据说強字乾隆朝改为强,而甲戌本未避,庚辰本也未避,说明传言不实。康熙朝讳:玄字(烨字小说未用到)雍正朝讳:禛、丘字(胤字未见)乾隆朝讳:弘、历字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红楼梦》即有国讳也有家讳,且十分混乱。要讲脂本《石头记》的避讳问题,首先要从国讳说起,由于《石头记》的创作及传抄年代,从目前社会各界的研究看,普遍认为是自顺治至乾隆朝,前后跨度有百年。当下众多读者不理解《红楼梦》之本事为什么要“真事隐”,更有读者认为《红楼梦》不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吗?故弄玄虚而已,这种观点暴露了其历史知识与文学修养缺失严重。
《红楼梦》从创作到传抄中出现了若干国讳印记。国讳是指举国臣民(包括皇帝)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至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也指国丧。《宋书 萧思话传》:“下官近在历下,始奉国讳。”
大清自康熙推行国讳以来,至大清灭亡才算终止,前后施行达二百多年。《中国档案》2015年第5期,作者赵增越曾撰《清代皇帝的起名与避讳》,对清代国讳做过详细研究,笔者在此不再摘录赘述。经查阅古籍比较,真字、强字、历字的手写体受行书影响,写法不一,真字缺一横,歴字写法都不能定为避讳。小说中烨字未出现,禛字在有的版本中不避,或许是将祯字误抄为禛字。真字康熙时《聊斋志异》手稿也缺一笔,不能断定是避讳。“歷”字写作“歴”是否为避讳有待考证,山东省博物馆藏康熙手抄本《聊斋志异》也是缺两笔,从书法演变过程看,似早有缺笔写法,不能认定为避讳。
笔者只选《红楼梦》可能的创作和传抄年代,即顺治至乾隆朝,详细分析国讳情况。
康熙朝讳:玄字(烨字小说未用到)
雍正朝讳:禛、丘字(胤字未见)
乾隆朝讳:弘、历字
顺治朝未施行国讳禁令,康熙朝国讳要求并不严,主要是针对官方公文用字,玄字先是缺点,后改为元字。雍正朝较严厉,胤字均改作允字,禛字改作正或缺笔,有学者认为真、贞字也避讳,笔者没有发现文献记载,暂不考证。乾隆初期不严,弘字用宏替代,乾隆中后期突然变严厉,并发生诸多案件。根据史料记载的有关大清国讳,尚无皇后之讳,原因不详。这里先明确一点,前朝对已经出版的书不避,当朝及后朝是不必追改的,据专家介绍,在乾隆的御旨中有此说明。据说強字乾隆朝改为强,而甲戌本未避,庚辰本也未避,说明传言不实。
以上五个字在脂本《石头记》中又是什么状况呢?笔者且按版本疏理,这样容易理解。其中庚辰本和己卯本除国讳外,出现了怡亲王之讳,为供读者识别誊抄年代,同步特别注明。
【甲戌本】玄字避与不避均有。弘字甲戌本因缺失较多,其中没有弘字,不清楚是否避讳。丘字未避。
【庚辰本】玄字不避,禛字不避。弘字避讳。特别情况祥字避(第78回)。
【己卯本】玄字避。禛字避。弘字不详。丘字避。特别情况祥字和晓字均避。(无影印版可查)
【蒙府本】玄字不详。禛字不避。弘字不避。丘字不避(第67回)。(无影印版可查)
【梦稿本】玄字有避也有不避。禛字不避。弘字避,历字明显也避。丘字不详。(无影印版可查)
【甲辰本】玄字有避也有不避。禛字避。弘字避。丘字不详。(无影印版可查)
【有正本】玄字不详。禛字有避也有不避。弘字避。丘字不详。(无影印版可查)
【列藏本】玄字避。禛字避。弘字避。丘字只一处避,其他未避。(无影印版可查)
红学研究自胡适起,就有众多专家学者以大清国讳为据,著书立说证明《石头记》创作于乾隆朝,【如果《红楼梦》作者确系乾隆朝曹霑,对于“玄墓山”早已改称“元墓山”不可能不知道,实名著书,怎么会堂而皇之与朝廷唱对台戏。】考证派这样的结论实在牵强。从目前已知的研究资料看,各脂本均为过录本,什么是过录本呢?就是誊录本,又称誊抄本,指依照一个本子誊录过来的意思。《红楼梦》所有过录本的母本并不一定是同一个时期的,更不一定是同一本。关键是各誊抄本的国讳并不一致,这种现象说明各脂本的母本也许就没有避大清国讳,由于誊抄人所处时代不同,需要避的国讳就会有差异,如果原稿已经避的国讳,誊抄人是不应该改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抄书人抄书目的不过两种:一是为卖钱,二是为收藏,不管什么目的都不能对国讳禁令视而不见,但甲戌本和蒙府本视而不见,说明抄评人仅仅是为评书而抄,或誊抄年代在康熙朝中早期。这就是其他各版本对乾隆朝国讳禁令都认真遵守的原因。根据各版本注明的纪年,确定版本年代会有较大差异,加之国讳则更为准确,但以此推定创作和评书年代显然不妥。因为甲戌本落款纪年最晚是甲午年,即便是以壬午年为参考,若按乾隆时期算,抄完到评完时间也长达九年,那抄评过程跟创作年代是重合的。所以对脂批纪年落款研究,就要以全书整体格局为根本,是批注错了还是批书人另有他意?这在其他内容破解中已经有先例,错字不应进行校改,否则对求真研究很不利。
乾隆皇帝指出《红楼梦》写的是明珠家事,并非信口一说,也非后人信手拈来一记,乾隆皇帝一生爱诗如命,对《红楼梦》本事探究一定是动用过国家权力的,也就是当时的“文字审核”。在最接近小说创作年代的国家层面都不知道《红楼梦》出自谁手,所隐何事,小说及脂批的避讳若真的是一目了然,当今的“聪明人”还用挖心掏肝的推理、探佚了吗?更不用说“曹雪芹”的众多好友都“知道”其创作《红楼梦》,至于近年来有人举证,曹雪芹在黄叶村著书人人皆知,我们信则信真凭实据,不可为谣传所迷惑。
那么甲戌本“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怎么理解呢?首先可以肯定甲戌年《红楼梦》前八十回已经定稿,壬午除夕如果认定为1762年,假设芹溪逝于1762年底,此时书竟仍然未成?让人匪夷所思的是1754—1762年的9年时间里,作书人和批书人都在忙什么呢?庚辰本设定为1760年脂砚斋已经是四评《石头记》了。如果以国讳考证,甲戌本应该是康熙时期抄本,很有可能是最早抄评本,所谓过录是对手稿的誊抄。
通过国讳分析,再结合己卯本同时避国讳和家讳的现象,读者不难发现,主张作者为大清宗室说是立不住脚的,原因很简单,宗室成员要面对国讳家讳双重约束,从研究角度不能装作看不见。也有学者钻牛角尖,坚称就有人不要命不避国讳,就有逆父的不避家讳,笔者只能说,那是这位学者自己能干出来的,绝对不会是《红楼梦》作者之所为,也不是誊抄人敢为的。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有诸多内容未与各版本原件比对,难免有错误判断,欢迎同仁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