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第二章: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及自我剖析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第二章: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及自我剖析阿德勒认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我应该属于那种没有自由的人,总是会想去在意别人的看法,看完这段话以后,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高中男同学,在高中时我们的关系还不错,大学时就没怎么联系了,突然在某个暑假他问我借钱,说他女朋友怀孕了要打胎,但是没钱,我当时也没有钱就没有给他。从那以后我对他的看法就改变了,为什么他会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事情,在我心里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很不好的,但是,但是他并不知道我对他的看法,他也不可能知道,我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并不会影响到他一分一毫。我又想到我高中时的同学,她高中时比较胖,在大学时她减肥成功,变得又瘦又美,说实话我很羡慕她,我觉得她真的有毅力,长得漂亮,性格好,身材好,在我眼中反正时各种好,但是她也不知道,对她也没有一分一毫的影响。我对他人的认

就是今天,就是现在,我必须行动起来,而不是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而不是活在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是或者是对现状不是很满意的情况下,却不去改变,抑或是找一些借口安慰自己:其实这样挺好的。而我也很幸运,遇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其实以前也听过这本书,感觉是一本鸡汤书且比较矫情的书,后来在微博上看到有朋友分享她正在读这本书,并且很受启发。于是我就在拼多多上搜索,最后买了回来,买回来的还有他的“妹妹”《幸福的勇气》。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好像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走着,似乎对生活中的有些东西看得清楚了,也更加的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及一些原因。最戳中我的一个词是“夸耀不幸”,看起来很可笑吧,不应该是远离不幸吗?为什么要去夸耀?通过把自卑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是指夸耀不幸。就是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讽刺的是,这基本就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了,我一直在找为什么自己总是愿意甚至乐于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或者遭受过的不好的事情分享给家人和朋友,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既遗憾又开心,遗憾的是二十多年了,为什么没有早点看到这个书,为什么自己会是这样的人;开心的是我终于知道了怎么去解释我的这些行为和心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大学时和好朋友一起回宿舍,宿舍在四楼,我们边爬楼梯边聊天,不记得之前聊了些什么,只记得我跟她说自己小时候被锁在房间出不去的经历,自己当时是从窗户上跳出来的,朋友似乎想说些什么安慰的话语,却又不知说些什么。因为当时正在上楼所以旁边也有人经过,而我在描述那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顾忌,并不害怕别人听到,甚至自己还会讲得更大声,朋友的脸上似乎露出了担忧的神色。这就是夸耀不幸实锤了吧,不幸的是,现在想来自己还有一个典型例证可以分享,就是我换到第三份工作时,虽然有了编制,但是收入锐减,第一个月的工资真的少的可怜,而发下来之后我竟然火速分享给了家人和朋友,反观自己收入多的时候却谁也没告诉。

可笑的是,自己真的觉得工资太少以至于内心焦虑而后自己调节好,等到自己风平浪静地接受现实后,得知了我现在少发了一些绩效,以后还可能涨工资时,我又迫不及待的跟我一个月入两万的朋友说自己要涨工资了,真像一个小丑啊,一个胡乱蹦跶的小丑。正是自己的这些奇怪的行为,加上自己看到夸耀不幸这一行为背后的一些理论解释后,自己又像是一个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安到最后的归于平静。但是我并不是看到这一理论后,立马就对自己进行反思,而是过了一两周,接收到环境的刺激,比如很多优秀的同事,以及想到自己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才下定决心梳理,记录。其实,通过夸耀不幸这种方式就是想要变得比别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想让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达到用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的不幸来让周围的人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当然,夸耀不幸的这些人所说的“你无法体会我的心情”之类的话当中也包含着一定的事实。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永远需要不幸。看到这里,我的心头一紧,但又十分赞同,如果我还是继续这样,就算我过得很幸福,我也会去自寻所谓的“不幸”,而去达到自己是“特别”的这种虚无错误的目的,真是醍醐灌顶啊!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第二章: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及自我剖析(1)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本书,读到了这段话,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慢慢抑制自己去和周围的人分享不幸。回想起来,其实自己不仅是和家人与朋友去分享不幸,跟同事好像也是这样,总是想表现的自己没有什么杀伤力,没有什么竞争欲望,没有什么本事,继而就会造成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人,或者就会变成那样的人,但其实这时候我的同事并不觉得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反而他们会觉得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不必去在乎,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不但没有因为不幸而成为“特别”的存在,然后落入无人在意的状态,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也曾经去找寻原因,看了《红楼梦》后,我发现我和迎春挺像的,其实就是在逃避,甚至有点病态依顺的意思,不想惹上麻烦,但是我在逃避什么呢?有什么好逃避的呢?那个麻烦就那么可怕吗?其实并没有。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一个人不想出门,他是不想到外边去这个原因,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也不存在什么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比如因为我受过伤,所以我现在过得不幸福。但是今天我可以这样去看,比如我有夸耀不幸的经历,现在我通过这段经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定在日后的生活中尽量避免去寻找“不幸”,发现不足然后改正,什么时候都不晚。我现在的工作除了工资不理想,其他什么都很好,离家近,加班少。那么我现在的目的就是:不想一辈子躺平和摸鱼,我还不到三十,我想过更充实丰富的生活,不想在这几年变成一个无知的人。而我现在,此时此刻做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将来,所以我不能只知道玩手机看视频,最后放下手机一无所获。

正如阿德勒所说: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啊!说的又是自己了,下班后自己有很多时间去看书,但就是静不下心来,然后过一阵自己就很emo,其实自己很清楚为什么emo以及怎么改变,但就是不行动,活在自我幻想和自我折麼当中。

哎呀,阿德勒关于自卑感的阐述也是戳中了我的心,他认为自卑感的问题我如何看待这种自己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与他人比较、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带来了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又是当头一棒,自己又符合了这段文字的描述。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自卑的人,小学时成绩是前三,初中去了好学校,自己就是中等水平,中考只差一分就能上好学校,高中学校水平中上吧,自己在实验班是末尾,去平行班成了前三,大学一般般,自己的成绩处于中上,硕士的时候自己是中等。差不多一直处于中等普通学生,说起来有太多的遗憾,中考、高考、考研,而现在我还有一次机会,考博或者申博,自认为现在知道了很多道理,工作之后断断续续的有读博的想法。

就在看这本书后,我决定与自己和解,不考了,想想都觉得累,况且最近几年都没有写文章了,于是我又满足于现状,并找了完美的借口。直到昨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同事找领导签字,她要去读博了,我不知道是哪个学校,可是当我知道她要去读博的消息后,我的心跳加速,自己心中那个沉默了的读博的想法一下子涌入脑中,看来这个小种子已经在心中生根了,只要稍微浇点水或者来点阳光,它还是渴望生长的;就在那时我翻起了我的微信收藏笔记,看到了对象的博士论文致谢词,似乎看到了他多年来求学的辛苦与最后的收获与快乐;恰好就在前几天我对象开玩笑跟我说,你看你天天也不学习,你再这样下去,你人就废了,他给我定了一个目标,今年写两篇文章并发表,其实在年初我也制定了目标,而关于论文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篇;更巧的是,今天我去见监考教资考试,无意中得知和我一起监考的陌生同事要去国外读博了,她已经在这工作了四年,这四年她一直没有放松自己,持续不断的学习,自己也想趁年轻多学一点。在整个监考过程中我的心绪是乱的,我的种子又被一束阳光照耀到了,于是回到家后,布置了自己的学习场地,开始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阿德勒认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我应该属于那种没有自由的人,总是会想去在意别人的看法,看完这段话以后,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高中男同学,在高中时我们的关系还不错,大学时就没怎么联系了,突然在某个暑假他问我借钱,说他女朋友怀孕了要打胎,但是没钱,我当时也没有钱就没有给他。从那以后我对他的看法就改变了,为什么他会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事情,在我心里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很不好的,但是,但是他并不知道我对他的看法,他也不可能知道,我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并不会影响到他一分一毫。我又想到我高中时的同学,她高中时比较胖,在大学时她减肥成功,变得又瘦又美,说实话我很羡慕她,我觉得她真的有毅力,长得漂亮,性格好,身材好,在我眼中反正时各种好,但是她也不知道,对她也没有一分一毫的影响。我对他人的认可或者不认可,对别人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反之,也许在有的同学眼中对我有不好的看法,也许在有些同学眼中很羡慕我现在的生活,但是这些于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天天去纠结这些,去暗自和别人对比真的没有意义,我真真需要对比的是“理想的我自己”,每个人的家庭境遇经历以及性格都是不一样的的,没有可比性,也没有比较的必要性。只有自己和自己比,俗话就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

一味地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就像恩斯特·卡西勒所说: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儿的、乡下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人不能狂妄自负地听从自己,他必须使自己沉默,以便去倾听一个更高和更真实的声音。不要限于自己小小的一亩三分地,要去看看广阔的世界。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第二章: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及自我剖析(2)

请记住,不要把眼睛总是有意无意地盯着手机不放,有时候每个软件的新消息都看完了并且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还是会左滑右滑,直到找到能够刺激自己看下去的内容,这就是虚度时光,也是浪费眼睛的一种做法,看手机看到不知道该看什么的时候就放下手机吧,看看远方,缓解一下眼部疲劳;拿起书本,充实一下精神世界;动动身体,拉伸一些紧张的肌肉;或者只是放松,想想每一个你所度过的当下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构成了你的生活,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懊悔过去的自己为什么不努力,幻想明天我就开始干,幻想后天会有多美好。就这样,日复一日,到三十岁,到四十岁,到五十岁,到退休了,依旧没有活在“此时此刻”,懊悔工作时没有充实提高自己,幻想退休的生活有多么美好或者多么无聊。我不想这样,我要活在“此时此刻”,不虚度时光,过好当下,希望你也是我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