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善于记笔记的名人例子:看看中外名人记笔记的趣事
读书要善于记笔记的名人例子:看看中外名人记笔记的趣事4、衣服笔记唐代诗人李贺的笔记是用布袋装的,每日出门,他总是要背个布袋。灵感一来便随手将诗句写在纸条上投入布袋,晚上回家来整理成篇。2、树叶笔记元代学者陶宗仪编写了一部30卷的《辍耕录》,杂记元代的掌故、典章、文物、史地、文学等,据说最初是写在树叶上的。他每日下地干活,总是随身携带书籍笔砚,累了便在大树下看书,并将所感记在树叶上。经过10多年的呕心沥血,得树叶笔记数缸,后来经过整理,成就了这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书。3、布袋笔记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笔记的习惯,而且不同名人还有不同的笔记方式,有些方式特别有趣,也有些特别让人感动,他们的笔记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学霸笔记弱。这些笔记内容都是一笔名人们巨大的财富,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平日做笔记的习惯,就可能没有后世流传的巨作。可见,笔记对我们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可以说"想要学习好,笔记少不了"。
同学们一定会很好奇那些伟人名人们,到底他们是怎么做笔记的呢?下面就一一列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笔记方式。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名人的笔记习惯,可以体会笔记与成才的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做好笔记以及养成笔记习惯是一项必修技能。
1、陶罐笔记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斋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罐,每个陶罐都贴有标签,里面装有他平时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每隔一段时间就倒出来,把它们整理成篇,据说《白氏六贴》就是这样完成的。
2、树叶笔记
元代学者陶宗仪编写了一部30卷的《辍耕录》,杂记元代的掌故、典章、文物、史地、文学等,据说最初是写在树叶上的。他每日下地干活,总是随身携带书籍笔砚,累了便在大树下看书,并将所感记在树叶上。经过10多年的呕心沥血,得树叶笔记数缸,后来经过整理,成就了这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书。
3、布袋笔记
唐代诗人李贺的笔记是用布袋装的,每日出门,他总是要背个布袋。灵感一来便随手将诗句写在纸条上投入布袋,晚上回家来整理成篇。
4、衣服笔记
南北朝时的任末,虽然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因为无钱买纸,便拿自己的衣服做笔记。他的学生十分珍视老师的这种笔记,往往抢着用新衣裳来换。
5、腰带笔记
达·芬奇平时腰带上总是系着笔记本,用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创作设想、研究成果、所见所闻。
6、万宝笔记
果戈理是有名的"笔记迷",他有一本厚达490页的大型记事簿,名为"万宝全书",实际上是搜集创作素材的手稿本,出门时他常带个笔记本。有一次,他请朋友到饭店吃饭,发现一份很有意思的菜单,掏出笔记本就抄,上菜后他还抄,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朋友生气地对他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说罢离开了饭店。后来,果戈理把这份菜单巧妙地运用到一篇小说里,使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那位朋友读后十分高兴。
7、观察笔记
列夫·托尔斯泰身边常带着笔记本,他自称"遇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1864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有一天他的小姨子到家里作客。托尔斯泰一边对她进行观,一边做笔记,这引起了小姨子的疑惑,便问道:"你往你的小本上记些什么呀?"托尔斯泰回答说"记得是你呀!"小姨子不解地又问:"我有什么可记的呢?"托尔斯泰回答说:"这就是我的事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以后,托尔斯泰就把小姨子的形象用到《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去了。
8、卡片笔记
契诃夫是学医的,他曾说过:"如果我是医生,那我就需要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他非常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创作素材。1890年,契诃夫到流放犯人的库页岛进行调查,用卡片记录了大约1万个流放犯和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一次,他对一位青年作家说:"我用笔记本记下我的一切见解和印象。本子中还没有利用的材料,足够我写五年。"
9、竹簏笔记
龚自珍用一个竹簏来储存自己的诗作,这就是他的"竹笔记"。公元1839年,龚自珍辞官回故乡杭州,在南方逗留一段时间后返回北方,历时八个月行程9000里。旅途中他每有诗作便写在纸上投入竹簏中,旅行结束后他打开竹簏,整理诗作共315首,取名为《己亥杂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