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感人瞬间:人世一瞥我家的
人世间的感人瞬间:人世一瞥我家的紧握着通知书,他和父亲坐了两个半小时的大巴,第一次来到上海。他们去了外滩。他果然看到了繁华的街道、古老的建筑和忙碌的人们。他仿佛看到,无限的机会正在他脚下展开。年复一年的刻苦,他终于收到了那张录取通知书!…………1984年,家里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上海滩》正热映。他对上海的印象,就是14寸屏幕里繁华的街道、古老的建筑和忙碌的人们。梦想,开始萌发。学校离家很远,而自行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清晨六点就得从家出发,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他背着书包,骑过尘土飞扬的大路,骑过泥泞不堪的小路,骑过断墙残垣、田间地头。太阳升起,万物镀上一层金边,田野间传来鸟叫,村庄苏醒了!
编者按:“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活动,近期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投稿。有反映家风、家训、家教、家书的故事,有挖掘老照片、老物件、老车票、老粮票、老布票等背后的故事……“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择优刊登徐汇本地读者优秀作品,通过一个个普通人家的“小故事”,唤起人们的时代记忆,展示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
人世一瞥
多年以后,面对女儿的追问,他将会回想起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是他梦想开始的时候。
梦想的种子,是祖父种下的。他的祖祖辈辈都定居于苏州的乡下,祖父却不顾家中反对,只身来到上海“十六铺”跑船运。解放后,祖父又加入了供销社的运输船队。汽车运输渐渐替代了水上运输,年轻的人们渐渐替代了祖父。他常常给孙儿讲述他年轻时的经历,一遍又一遍地念叨:“要考个上海的大学啊……”提起上海时,祖父的脸上溢满了向往,年幼的他不明白这神色从何而来,默默地把“上海”记在心中。
…………
1984年,家里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上海滩》正热映。他对上海的印象,就是14寸屏幕里繁华的街道、古老的建筑和忙碌的人们。梦想,开始萌发。
学校离家很远,而自行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清晨六点就得从家出发,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他背着书包,骑过尘土飞扬的大路,骑过泥泞不堪的小路,骑过断墙残垣、田间地头。太阳升起,万物镀上一层金边,田野间传来鸟叫,村庄苏醒了!
年复一年的刻苦,他终于收到了那张录取通知书!
紧握着通知书,他和父亲坐了两个半小时的大巴,第一次来到上海。他们去了外滩。他果然看到了繁华的街道、古老的建筑和忙碌的人们。他仿佛看到,无限的机会正在他脚下展开。
他就是我的爸爸。
…………
如果上海对爸爸来说是有着无限可能的远方,那上海对妈妈来说就是心向往之的家乡。
外婆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8岁那年插队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山坳。她总喜欢讲她当知青的故事。夜色那样黑,外婆倚在床头,我缩在被子里,听她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听她故事的字字句句。她虚无缥缈地望着远处,好像想要看透几十年的岁月。她的老花镜上映出昏黄的灯光,我想,回忆应该也是昏黄的吧。
“插队劳动是很苦的。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田地离住的地方很远,几公里的路,每天都要走着去。分季节割稻、插秧,有时候两样都干。手指会被割破,有吸血的水蛭,热的时候还会中暑。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都要跑很远的路到邮电局,一层层转给家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
“1975年9月,我进了师范班读书,后来又被分配到乡村学校当老师。当时的学生基本都是船厂的工人子弟。乡村小,学生也不多,因此班级是复式班,一节课拆成两半给两个年级。学校靠海,放了学,很多学生就会跑到海边抓螃蟹,抓螺,抓贝。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小男孩,手上有残疾,但是特别会抓螃蟹。抓到了,就会来找我:‘李老师,送你螃蟹!’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学校,再也没见过他。”
外婆遇见了外公,决定扎根宁波。后来,就有了妈妈。数年之后,妈妈高考,面临北京和上海的选择,外婆对她说:“回家吧。”
爸爸和妈妈在大学校园相遇。后来,就有了我。我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爱这个充满了一切可能的城市。
“时代变迁中,心怀热望;人生起落间,向阳而生。”浅浅一瞥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这我所爱的,人世间。
编辑:杨舒晴、杨宜修
校对:潘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