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佛教谈世间与出世间,227-心空境自空-真心无相

佛教谈世间与出世间,227-心空境自空-真心无相还有,就是他的“禅理论”。“禅观”和“禅理论”还是有区别的,从观念最终落到理论是有差距的,他的“禅理论”也是八个字——“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为什么“禅观”和“禅理论”还有差距呢?首先,就是这个“禅观”——“不求知解,无心是道”,“不求知解”是黄檗希运的个人特色,“无心是道”是江西禅的传统特色;第二个,就是他的禅实践钥匙,就是,从此以后禅宗如何传禅——就是“语势兼用”。“语”,语言;“势”形式——语势兼用——四个字。禅观,八个字;实践,四个字。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讲了黄檗希运的禅观,叫作:不求知解,无心是道。我们老说——禅宗的特点就是“口号式”理论,这里总结一下他的“口号式”理论: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30

佛教谈世间与出世间,227-心空境自空-真心无相(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讲了黄檗希运的禅观,叫作:不求知解,无心是道。我们老说——禅宗的特点就是“口号式”理论,这里总结一下他的“口号式”理论:

首先,就是这个“禅观”——“不求知解,无心是道”,“不求知解”是黄檗希运的个人特色,“无心是道”是江西禅的传统特色;第二个,就是他的禅实践钥匙,就是,从此以后禅宗如何传禅——就是“语势兼用”。“语”,语言;“势”形式——语势兼用——四个字。禅观,八个字;实践,四个字。

还有,就是他的“禅理论”。“禅观”和“禅理论”还是有区别的,从观念最终落到理论是有差距的,他的“禅理论”也是八个字——“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为什么“禅观”和“禅理论”还有差距呢?

他的禅观,前四个字叫“不求知解”。所谓不求知解,上一节课已经说过了,他是反对——坚决反对“向外求佛”。“不求知解”就是不要向外去求知解了,所以不求。那么,他的结论——不向外求,结论就是:向内求。所以,落到他的禅理论,对应的四个字——“不求知解”对应的理论四个字就是:即心是佛。这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即心是佛。后面的“无心是道”——江西禅传统的禅观叫“无心是道”,禅理论也叫“无心是道”。因此,黄檗希运的禅理论就是“即心是佛,无心是道”——跟禅观有一点区别,在禅观的时候是“不求知解”,反映到理论上就是“即心是佛”。

老说这个“即心是佛”,“即心是佛”……是在心上悟,对吧,“即心是佛”要在心上得悟,反对向外求知解。那么问题就来了,“即心是佛”,请问这个“心”是什么呢?对吧,普通老百姓求佛的,一听“即心是佛”恨不得就觉得是自己那心脏,就,自己那精神就叫“即心是佛”——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心”到底是什么?这个“心”是有专门定义的。黄檗希运的“心”指的是:一心。

他是怎么解释这个“一心”的呢?或者说,他是怎么定义这个“一心”的呢?不是像你想得这么简单——就,你的心脏……你的想法……就叫“心”——不是!这个“一心”的定义是这样的:明净如虚空。嗳,“明净如虚空,具足一切功德,所以不假修添”,嗳,这是“一心”的第一个定义,即,第一个描述。“明净如虚空,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添——即,你不能添,也不能减。这句话说的是 “一心”的一个精神属性。

那么,这个“一心”有没有物质属性呢?对,它有精神属性啦,它也没有物质属性呢?就是说,它的外貌啊……或者形状啊?有。什么样呢?希运这么描述——就是,它的外貌是这样的:“无一点相貌,不动不摇”。哈……它的外貌就是“无一点相貌”——它的外貌就是“无相貌”;“不动不摇”,这个“不动不摇”实际就是大乘那个“不动”的概念。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就是,它的外貌是这样的……它的物质属性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相貌。“举心动念”——你只要一想它……“即乖法体”——就,不对了。你只要想它——什么叫“即乖法体”?只要你一想,那就是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前面的课讲过,赵州禅,南泉普愿传(赵州)从谂的时候,讲那个“平常心”的三个属性,再看,跟他这个“一心”的属性——很像了吧。(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檗希运的这个“一心”的属性跟南泉普愿传(赵州)从谂的“平常心”的属性,也跟他的师爷马祖道一说的那个“无心”的属性,完全一样!因为,前面课里说了,“平常心”就等于“无心”;呐,这个“一心”又等于这个“平常心”;那,“一心”就等于“无心”,对吧。所以,黄檗希运的这个“一心”,就是他的师爷——马祖道一说的那个“无心”。

这样,中国读书人喜欢的事儿来了:“一心”又跟“无心”统一了——“一心”就是“无心”。所以,这就算推到头了啊!因为,如果——这是中国式理论就推到头了,即,不能再按西式理论往下推了,就只能推到这儿。为什么呢?如果按西式理论往下推的话,“一心”等于“无心”,把“心”字划掉,那定于什么呢?——“一”等于“零”,“一”等于“无”,哎,就不能再往下推了——“一心”等于“无心”,这个“一”等于“无”——“有”等于“没有”。这就是所谓说:中观学说,为什么后来发现语言的不确定性——名言假立,这个问题不光是印度语言里有——印度语言是“多语种”产生的名言假立;中国的名言假立原因,就是“一语多译”的问题。

“一”等于“无”,你怎么也论证不出来啊!“有”等于“空”?呐,我们竟然就被论证出来了——就,(本来)觉得论证不出来的事情,就(这么给推)论证出来了。所以,可以说,黄檗希运的“一心”推到他的师爷——马祖道一的“无心”,这就算统一了,就不要再往下推了,中国式理论就结束到这儿——“一心”即是“无心”。

这样,我们就绕回到江西禅的老路。希运说“无心”是什么呢?——那,“无心”,你也得有个状态啊——就是,毕竟,刚才说过这是个“精神状态”,你得有一个“精神状态”啊……希运说:没有精神状态。“无心”的精神状态就叫“息虑”。什么叫息虑?就是停止——息,就是:停止;虑:思考——就,停止思考,就叫“无心”。

“令心全无思索,所谓息念忘虑,佛自现前”。什么意思呢?就是“息念忘虑”。“念”,所有的念头……都——“忘”,全部都忘——所有的念头都不想,所有的思虑都不想……都忘掉;“佛自现前”——就是,停止思考,佛自然立于前。

“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这句话什么意思?“沙门果者,息虑而成”——就是说,那阿罗汉果呀,那都是停止思考来的,不是学来的。学?学,你是学不来的。那沙门果,它还不是那个佛果啊,是阿罗汉果——就是,小乘有四圣果……这四圣果,都不是你学来的,都是停止思索来的。

“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就是说,你只要一动念,“即与道隔”。这就是“无心是道”——你无心,哎,你想,你无心、息虑,你自然就无念。于是,黄檗希运顺着他的师爷——马祖道一的路,又回到了《六祖坛经》……回到了《坛经》提倡的那个叫:无念为宗。呐,这就返过到去年的课里了——“无念为宗”。

“一心”等于“无心”,“无心”等于“息虑”,“息虑”等于“无念”,“无念”等于“无念为宗”——顺了这回,整个禅宗理论打顺了。

但是,无念——啥也不想,这事儿说着容易啊,你做着容易吗?所谓说“定中”,“定中”也有“想”——“观想”……“定中”也有“想”,但是,坐着“无念”——啥也不想,这事儿,尤其是普通人,说着容易,说:我什么也不想——你做着不容易!日常生活,对吧,日常的生活里……你又不是王 思 聪;你家里又没有矿;整天这么多事儿,对吧,你倒是想无心,你倒是想息虑,你倒是想——啥也不想……你不找事儿,对吧,就这常说的,事儿还找你呢!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道理说得很好——无心息虑,那,我们想问一下希运大师,日常里头怎么做呢?

希运在这个看法上,在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当时就很多人问希运了,希运就回答了,他的看法还很有哲理,他说:“凡人多(以)为境碍心,事碍理,(所以)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什么意思呢?——就是普通人觉得啊:我们心乱是因为我们这儿环境乱,是我们这儿事儿多,所以呢就想换一个环境,找一远儿地儿,找一民宿呆着,找一终南山呆着,没人,我们就安心了;然后,没事儿,我们就存理了。希运说NO——你错!其实恰恰相反。【原文: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就是说,你以为是环境碍着你的心吗?不,是你心碍着这个环境了;你以为是这个事儿碍着道理了吗?不,是这个道理碍着事儿了。

“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什么意思?心空了,环境就空了——境就空了,相就空了;理寂,理安静了,事儿也就安静了。

这句话听着挺复杂吧?用普通老百姓的话说——天儿热是吗?心静自然凉。你不觉得热它,就凉了……因为你觉得热,所以你热,心静自然凉吧。

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操心,那你就有这事儿;如果你不操心,那它就不是事儿。比如说,你这屋子脏,你看不下去,唉,没事儿你就别看,你就当它干净,它就干净了,这就这么简单。这叫什么呢?这叫:心境双忘——既忘“心”,也忘“境”。对吧,心境双忘——就是所谓说这种状态啊,就是,屋子脏了你当看不见这种状态啊——心境双忘。

但,心境双忘,它是分两层的——就所谓说的“忘境”和“忘心”,对吧。“忘境”、“忘心”这是两层,首先“忘境”,再“忘心”;“忘心”是根本,但是呢,“忘境”易;“忘心”难,即,忽视这个环境容易的,你忽视你的心,这事儿很难。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啊,比如,就我这屋子——就,刚才说的,很脏!你看不下去,那你可以当没看见啊,对不对?没看见就很容易了……啊…..很脏(就这样吧)……这就叫“忘境”。但是呢,如果换成我,那我根本就不觉得它脏。为什么呢?因为,干净和脏的标准在我这儿,我都忘了。所以,我进来一看……哎……觉得(还行)……对吧……我就……这个——难!做到我这种脏和干净我都分不出来了,呐,这个很难。这就叫“忘心”。对吧,你进去当没看见,这叫“忘境”;你进去之后,你都没有脏和干净的标准,哎,心境就双忘啦!但是,以“忘心”为根本。嗳,这个例子不太恰当啊,你们懂就行了。

所以,希运说“愚者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原文: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啊,这个笨人呢,还是盯着事儿看;聪明人呢,就盯着心看。这实际就是黄檗希运版的“无心是道”……的核心内容啊。但是,这实际上就是江西禅——马祖以下所有高僧,都是在同一个义理上不同的申谓——就是,“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只不过,黄檗希运再次发挥了,感觉更加透彻了,更加生活了。如果他再加上“我屋子”这个例子,那他就生活透了,他就简直接地气透了。

区别于传统江西禅思想中呢,希运也有特别的——所谓说“不求知解”是他的一个特色,他还有个特色——这是传统江西禅理没有的特色,就是,希运特别重视的概念,叫作:灵性。什么叫灵性呢?“灵性”这个词,我们一般就说一个字,说“性”,对吧,佛教里说“性”,一个字。所以,佛教里,“心性”那个词,它不是一个词,它是两个词——佛教里说,这个人的心性……心性……“心性”是两个词,是“心”和“性”。佛教里,把那个“灵”字砍掉了,所以,“性”就是“灵性”。希运,他特别重视这个“灵性”。

这个“灵性”在佛教翻译到中国来的过程里,它有很多代替词,比如:灵性、灵觉、灵魂、魂灵……很多,实际或者说,单独用一个字——用“灵”、用“性”都是这个意思。实际是,都有那种所谓说的“灵魂”的意思,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体,或者说,就是黄檗希运想描述的那个“心”就是这个“性”。心性,心性……它们在性质指向上,都是一个纯粹的精神体。

黄檗希运,他特别发挥了这个“灵性不灭”的概念和“本无所有”的概念。就是说,人的这个“灵性”……人的这个“性”——“心”和“性”。“我想看一下我的心”——像周星驰一样,“我想看一下我的心”……看一下我的性,你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呢?呐,你不能像周星驰那样,“呲儿”就钻进去了,对吧,但是你也想看到。什么时候你能看到你的心,看到你的性呢?黄檗希运指出了一套观法——就是,如何观你的心。但这个观法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观的,这个“观”,只有你死前才能“观”;死前,你才能观到自己的性。“心”,平时我们就在修,但“观性”——“性”,我们只有死前才能看到。

这个观法是这样的:“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原文: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哎,“性”在这里,这时就能观到了,因为“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状态呢?“湛然圆寂,心境一如”——“湛然圆寂,心境一如”,这里,这个观法观的这个“不来不去”,呐,这不就是“不动”嘛……这不就是大乘的“不动”嘛;然后,“湛然圆寂,心境一如”,这不就是“三摩地”嘛。对吧,这就是我们的那个“性”。

在这里,它这个“观法”的描述里,“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实际就是一个“唯一的永恒真实”。什么意思?这里的“性”就是“心的本体”,是一个“唯一永恒的真实”。我不知道这段大家能不能听懂啊?就再琢磨,琢磨……

只有“性”是“唯一永恒的真实”,是“心的本体”,那其余的呢?你“观”的呢?——五蕴、四大、三界、六道……一切世间,包括出世间……那,全是心——动念思虑的产物,懂吗?那是不存在的,是心“动念思虑”的产物——唯心所造,全是虚妄……一切相,全是虚妄。听懂了吧。

“性”是 “心之本体”,是“永恒真实”。然后,剩下的呢,全部是“唯心所造”。修道的根本任务在于什么?在于摆脱生死,超越轮回;最终,要复归的,就是这个“性”,为什么?因为这个“性”,最终是“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你修道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复归于这个“湛然圆寂”的状态。

这个理论有点难啊……那,在现世的日常生活里呢,实际就是要使我们的言行,跟我们这个心要追求的这个宁静状态去相应。懂什么意思吗?——你不可能完全做到,你要做的修行,就是让你的言行和你心要追求的“湛然”、“一如”的宁静状态,尽可能地去相应。

这种寂静的“心”来对应无常的“世间”,这样,就使黄檗希运这种禅思想倍加接近于佛教的原始教义——佛陀的原说。为什么呢?佛陀的原始教义是什么?四根柱子——苦、集、灭、道。“苦”、“集”就是无常的世间;“灭”、“道”就是寂静的心。对吧,心之本体,“性”是“心”的本体——寂静的心,永恒真实;“灭”、“道”就是这个寂静。所以说,希运的禅思想,实际非常接近佛教的原意。因此,他的理论实际也要比其他禅师的理论要高一阶。

“心”、“性”,这都是对内部世界的一个认识。还有一个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呢?刚才说:外部世界都是心造。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因为都是“心造”——就是,他的理论都是“心造”……不是他的理论,这是佛教的理论,希运采取了一个“断然否定一切”的立场,否定到什么地步呢?就像本节课开始说的“四大否定”一样,他的“否定”是“否定一切”,以致于——无心、无法、无事、无物、无人、无佛,乃至无道、理可言。这是什么?一切无!空无一切,又叫“一切无”。空无一切,这就是六祖《坛经》的思想——就是,六祖惠能,《坛经》的思想。所以,希运采用的否定一切的立场——无心、无法、无事、无物、无人、无佛乃至无道、理,这就是《坛经》思想。

《坛经》里不是有故事嘛,慧能对追赶他的慧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恁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慧明于言下,不就得悟了嘛,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出处:唐,裴休《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明 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本来面目”,一句你就懂了。《坛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这就是希运说的“本无”;《坛经》说的也是“本无”。

“本来面目”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无”——本来就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坛经》思想。而希运的无心、无法、无事、无物、空无一切,也是这个概念。说明,希运在禅观里,吸收了牛头宗的宗旨。这个,大家可以去返回去听去年(佛教通史)六十一课。可能大家忘了,去年六十一课讲的是牛头宗——“润州风土,牛头法融”。牛头宗的宗旨是什么呢?牛头宗的宗旨,就是本来无事。希运的“空无一切”就是润州法融的“本来无事”——就是《坛经》的“本来面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