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手下四大高手:他本是李自成帐下第一谋士
李自成手下四大高手:他本是李自成帐下第一谋士李岩以一个读书人的良知,散自家的财产为失职的政府分担赈灾的责任,竟落得被地方官以聚众谋反的罪名抓进大牢的下场——如果不是愤怒的饥民将他救出,可以想象,等待他的将是灭族的悲惨结局——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晚明是怎样一个病态的社会,而这种病入膏肓的社会,走向坟墓还有什么奇怪的呢?闻知消息的饥民们勃然大怒,他们说,李公子是为了救我们才被抓进牢里,我们难道就忍心看着他被关押吗?愤怒的民众冲进县衙杀死糊涂透顶的宋县令,拥戴李岩为首领,一同投奔了李自成。原来,李岩捐米赈灾,引发了其他饥民纷纷前往其他富户家里,要求他们也像李岩一样拿米出来。其他富户不是李岩,当然不肯答应,不肯答应也罢,居然纷纷向宋县令举报。宋县令派人拿着写有他手令的谕牒令饥民解散,但愤怒的饥民把谕牒扯得粉碎,并高呼:我们这样下去终究是饿死,不如去抢富户吧。眼看一场民变变生肘腋,慌了神的宋县令急忙派人请李岩商量对策。李岩以为,要想平息干柴烈
明末众多农民起义军首领中,李自成能够发展迅猛,并成为明王朝的掘墓人,原因众多。其中一条,和他个人的素质比其它农民军首领更高不无关系。这种较高素质的表现之一,就是他在拿下北京之前,能够重用知识份子,并对他们言听计从。
对李自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有三个,即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首屈一指的李岩,又名李信,河南杞县人,曾中过举人,其父李精白出任过部长级的尚书,可惜这一高级职位来得并不光彩,乃是依附阉党魏忠贤的结果。魏忠贤倒台后,李岩的父亲也跟着倒霉,下狱论死。
与乃父不同,李岩好施尚义,当地人称李公子。崇祯年间,河南连年大旱,饥民遍野,但杞县县令宋某不仅不赈灾,反而加紧催收赋税。李岩跑去劝说宋县令,要求他暂停催收,还是先设法赈灾吧。宋县令不同意——赋税不交,无法应付上司;要行赈灾,县城没钱粮。
李岩回家后,从自家的仓库里捐了两百石米作为赈灾之用。荒唐的是,李岩的善举不仅没为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他不得不毁家举义,走上了和政府作对的道路。
原来,李岩捐米赈灾,引发了其他饥民纷纷前往其他富户家里,要求他们也像李岩一样拿米出来。其他富户不是李岩,当然不肯答应,不肯答应也罢,居然纷纷向宋县令举报。宋县令派人拿着写有他手令的谕牒令饥民解散,但愤怒的饥民把谕牒扯得粉碎,并高呼:我们这样下去终究是饿死,不如去抢富户吧。
眼看一场民变变生肘腋,慌了神的宋县令急忙派人请李岩商量对策。李岩以为,要想平息干柴烈火般的民变,首先要停止催收赋税,其次要向富户募捐赈灾。无计可施的宋县令只得向饥民们承诺将尽快赈灾,饥民们说,那我们现在暂时散去,如果没有赈灾的米,我们照样再来。
宋县令大惧,悄悄向按察司报告,这家伙的报告不说自己催收赋税引发民变,反而给李岩扣了个屎盆子:举人李岩图谋不轨,私散家财,收买人心,以致众叛。不作任何调查研究的按察司下令:密拿李岩监禁,不得放走。
闻知消息的饥民们勃然大怒,他们说,李公子是为了救我们才被抓进牢里,我们难道就忍心看着他被关押吗?愤怒的民众冲进县衙杀死糊涂透顶的宋县令,拥戴李岩为首领,一同投奔了李自成。
李岩以一个读书人的良知,散自家的财产为失职的政府分担赈灾的责任,竟落得被地方官以聚众谋反的罪名抓进大牢的下场——如果不是愤怒的饥民将他救出,可以想象,等待他的将是灭族的悲惨结局——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晚明是怎样一个病态的社会,而这种病入膏肓的社会,走向坟墓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关于李岩加入李自成队伍,作为正史的《明史》记载了另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故事:
李岩居杞县时,一个叫红娘子的绳伎起兵造反,慕李岩之名,将其绑架到军中,强行结为夫妇。李岩假意答应后乘隙逃脱,但地方官不分青红皂白,认为李岩通贼,逮其下狱。红娘子听说后,率兵攻进县城,杀县令后救出李岩,二人一同投奔了李自成。
正是有了李岩的加盟,李自成这支原本亦正亦邪的农民军——他们既干开仓放粮的好事,也干屠城烧杀的坏事——开始真正往一支有纪律、有目标的军队过渡。李岩的建议,是产生这种过渡的主要原因。
《明季北略》载,李岩投奔李自成后,向李自成提出,“欲图大事,必先尊贤礼士,除暴恤民”,李自成“悉从之”。就是在李岩的策划之下,李自成这支队伍一下子就彰显出比张献忠之流更高明更光辉的形象。
在古代中国,当现代传媒还付诸阙如、民众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时,一支政治力量如何向民众宣传它的政策,我们今天想来,那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而童谣,往往充当了安民抚众的利器。
李岩投奔李自成后,决心改变农民军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或多或少被歪曲了的暴民和土匪形象。他秘密派人假扮商人,四出传言:闯王乃仁义之师,不杀不掠。此外,他还亲自编了几首著名的童谣,这些童谣通俗上口,在民众中间不胫而走,短时间里就在大半个中国家喻户晓,直到今天依然令人过目难忘: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这些充满诱惑力的童谣所具备的鼓动性是惊人的,那些苦苦煎熬在明政府暴政和大自然连年饥荒下的民众,不免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要想不饿死,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加入到闯王队伍中去。
如果说童谣只是一种宣传捷径,那么李岩向李自成提出的一番施行仁义收买人心的建议及其实施,则可看作农民军改变形象,从以往的流寇和暴民往正义之师和替天行道者角色上的质的转换。
有了这种转换,这些几年前还在土里艰难刨食的庄稼汉子才不仅仅是为了活命而造反的走投无路之人,而是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帝国的掘墓者,他们企图打碎一个他们仇恨的旧世界,创造一个他们向往或者说想象的新世界。
李岩劝谏李自成时指出:欲图大事,必先尊贤礼士,除暴恤民。现在朝廷虽然失政,但它毕竟有两百多年的统治历史,恩泽在民已久,近年来因为收成减少而赋税不断增加,官吏贪污奸滑,是以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纷纷起来造反。我们想要收买人心,须托仁义。今后每攻打一座城池,一定要先向民众宣布,凡是开门投降的,我们一定秋毫不犯。在任好官,官位照旧,至于那些民愤极大的官,即行斩首。我们所征收的钱粮,数量只取明政府的一半。如此一来,老百姓必然乐意依附。
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往往都有过屠杀的记录。天时使之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庶几也是农民军在由良民变为暴民的扭曲历程中,人性趋恶的嗜血体现。对此,李岩向李自成提出: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而“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又散所掠财物赈饥民”。
李岩的举措使李自成在众多农民军里耳目一新,而民间受到李自成好处的饥民,道听途说,分辨不清这支队伍的首领到底是李岩还是李自成,笼统地感谢说:李公子活我。
——李岩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声望提高到了几乎与李自成相提并论的地步,这显然不是他有意要出风头,而是百姓们误认李公子是闯王,而不知闯王实际上是李自成。李岩是读书人出身,而其父做过尚书,所以他被称为李公子。只是,这也成为后来他遭到李自成猜忌并惹来杀身之祸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