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茶与禅今生最美的遇见,把茶冷眼看红尘

茶与禅今生最美的遇见,把茶冷眼看红尘涤烦子。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很多,一般都是“木”字旁或“草”字头。在“茶”字通用之前,最常用的有槚、荈、蔎、茗、荼等。茶除了有众多的汉字表示形式以外,还有不少有趣的别名。 不夜侯。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茶与禅今生最美的遇见,把茶冷眼看红尘(1)

独守空庵醉品禅茶 千年的寂寞风干成一陀古茶 谁能分辨哪是芽哪是花 或许心有灵犀的您 能参透他

人在草木间

千岩拱列,林影纵横,溪水潺潺,阳光斑斑,人悠闲的站立于草木间,感受大自然的清香淡雅,静谧幽深,组成了汉字的“茶”。林清玄说品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开来,人在草木间,寓意天地人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茶吸收了天地之精華,飄零了鲜花的芬芳,谛静了世间的尘埃,平静了岁月的漪涟,谱写了世人的沧桑,最后化为一颗颗甘露菩提水,渡万物众生。

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很多,一般都是“木”字旁或“草”字头。在“茶”字通用之前,最常用的有槚、荈、蔎、茗、荼等。茶除了有众多的汉字表示形式以外,还有不少有趣的别名。

不夜侯。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涤烦子。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茶与禅今生最美的遇见,把茶冷眼看红尘(2)



余甘氏。宋代李郛在《纬文琐语》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在古代茶已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可以洗凡尘,破孤闷,淡名利,及修生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禅的领悟不谋而合。


禅茶文化

很多人说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而我认为禅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不管是哪一种茶,不管是谁采摘制作,用了禅的修心方法及感悟去喝茶,泡茶,品茶也可以叫做禅茶。禅是一种境界。“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首创“佛茶一家” 甘露禅师

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赵州吃茶去”公案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茶与禅今生最美的遇见,把茶冷眼看红尘(3)


茶之冲泡

最有趣而微妙的是泡茶的过程。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我们每一款不同的茶选择的水和冲泡的茶具都是不一样的,都会影响茶的滋味及香气,不同的人冲泡的茶汤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有一次我对喝茶者说,泡茶是要看心情的,然后他笑着对我说“我心情一直都很好,泡出的茶也还是很苦涩”,我反问到“你的内心真的是放下了所有一切,是真心的感受到快乐吗?”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不管心里有多少难处及困惑,表面上都会强颜欢笑迎合身边所有的人,即便是泡茶心里的苦涩酸痛都未曾放下,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泡茶过程中,也不能用心的感受茶本来的味道。冲泡出的茶汤必然会苦涩酸。

苦涩酸甜都是茶本来的味道, 如何泡到不苦不涩,要熟记泡茶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水温,出汤时间) 只要我掌握好投茶量,把持好水温,根据不同茶来调整出汤时间,多练习,多领悟,那我们冲泡的茶汤会甘甜可口香气馥郁。如果我们品茶时心情特别好,那我们只会感受到茶汤的甘甜纯香,但是在我们心情不好时,烦躁时我们感受到的可能是茶的苦和涩。所以品茶时我们更因该放空自己,轻松自在的感受茶带给我们的喜悦。

茶与禅今生最美的遇见,把茶冷眼看红尘(4)

品茶的过程也是一个悟禅的过程,缕缕清香似春天兰花片片飘零落下,茶汤波光潋滟似夏季群花渲染,甘甜醇厚似秋季硕果累累,尽杯谢茶似冬季凋零冷清。一盏茶的功夫四季都已来过,品茶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静心的过程,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的领悟到了人生中很多道理。这也是说禅为什么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用心来感受。茶也需要用心感受。

禅,是梵语的音译,原来的意思是“安静的沉思”。只有“安静的沉思”了,才有那浩如烟海的智慧

禅,是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喜悦。禅,是心灵的净土,是圣者心中的感悟,是禅者悠然的生活。

禅是一种顿悟,正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禅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给芸芸众生一个视角,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禅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行、住、坐、卧皆是禅,所以它无处不在。

茶与禅今生最美的遇见,把茶冷眼看红尘(5)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第一境界中,人苦寻禅而不能得;第二境界中,人破除执念,似悟禅还未得道;第三境界中,人超越时空的局限,得道以至无拘无束之境。 苏东坡有三首七言绝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参禅时的三种境界。 参禅前的境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的境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后的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将这三境说得更直白:“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如今,亲见知识,有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得个歇息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执迷于世俗外物到否定世俗而执迷于佛法,最后抛却执著,臻于领悟佛 法真谛的境界。

参禅三境恰似人生三境。当代著名作家池莉在其文章中写道,人认识世界之初,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这是第一层境界。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看到这个世界复杂的一面,世间之事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此时人便会变得激愤、忧虑,心中充满疑问与警惕。山与水都不再单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为怎样做人、如何处世而脑汁,机关算尽。许多人终其一生只能悟到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提升到了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于是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专心致志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禅茶智慧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正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