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际穴位小鱼际穴:腧穴学鱼际穴
大鱼际穴位小鱼际穴:腧穴学鱼际穴荥穴类属《灵枢·本输》归经手太阴肺经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主治肺系热性病证,掌中热,小儿疳积。操作方法为直刺0.2~0.5寸[1]。
中文名
鱼际
出处
《灵枢·本输》
归经
手太阴肺经
类属
荥穴
主治
肺系热性病证等
腧穴释义
鱼际:际,边际。因此穴在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之边缘,又此处肌肉丰隆,形如鱼腹,又当赤白肉际相会之处,故名。[2]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或取侧掌,微握掌,腕关节稍向下屈,于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即是。[2]
解剖定位
当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处;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3]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4]
功能作用
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此穴为肺经荥穴,五行属性属火。“荥主身热”,故此穴具有清肺泻火,清宣肺气的作用,可治疗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胸痛;肺热灼络之咯血;热郁咽喉之肿痛;热邪壅滞,肺金不呜之失音等。因此穴位于手掌部,有循经远治的作用,可疏经通络,治肘臂挛痛;亦有近治作用,可治手指挛痛,指麻瘫痪。[5]
主治病证
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发热、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症;肘臂手指挛痛,指麻瘫痪;小儿疳积等病症。[5]
配伍应用
咳嗽:鱼际、大椎、合谷、外关、列缺(《针灸学简编》)。
咯血:鱼际、尺泽、太渊、肺俞、膈俞、三阴交(《针灸医案集要》)。
寒热:鱼际、风池、少海、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神应经》)。
头痛:鱼际、风池、腋门、中渚、通里(《针灸资生经》)。
咽喉肿痛:鱼际、太溪、照海(《针灸学讲义》)。
失音:鱼际、合谷、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针灸集成》)。
厥心痛:鱼际、太渊(《灵枢·厥病》)。
肘臂挛痛:鱼际、尺泽、肩髃、小海、间使、大陵、后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狂易:鱼际、合谷、腕骨、支正、少海、昆仑(《针灸甲乙经》)。
霍乱逆气:鱼际、太白(《针灸甲乙经》)。[6]
保健养生
日常用两手对搓,或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鱼际,感觉酸痛时,再稍稍坚持一会儿,能增强肺功能,从而改善容易感冒者的体质状况,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有益保持身体健康。[7]
腧穴操作
针刺
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治。[2]
艾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3~5分钟。[2]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8]
现代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针刺鱼际穴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很好的平喘作用。研究人员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哮喘病人和正常人血浆环一磷酸腺苷,环一磷酸鸟苷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5)。同样诱发豚鼠哮喘后,其肺组织环一磷酸腺苷含量亦较对照组(未诱发哮喘)降低(P<0.001)。血浆和肺组织环一磷酸鸟苷虽然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哮喘的发作与血浆的肺组织中环一磷酸腺苷降低有关。针刺二周后,血浆环一磷酸腺苷含量及环一磷酸腺苷/环一磷酸鸟苷比值均较针前显著升高,两者有显著相关性(P<0.005)。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哮鸣音消减,肺最大通气量增加,动物实验观察到,针刺豚鼠“鱼际”后,肺组织环一磷酸腺苷含量和环一磷酸腺苷/环一磷酸鸟苷比值均显著高于非针刺穴点(P<0.05),而因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鱼际”穴能消除针刺的效应,其肺组织环一磷酸腺苷含量和环一磷酸腺苷/环一磷酸鸟苷比值均显著低于针刺鱼际组(P<0.001、P<0.05),与哮喘组相近。说明针刺“鱼际”穴对肺脏环一磷酸腺苷的影响具有特异性,而针刺治疗哮喘,对经络和经穴的调节功能,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而实现的。针刺鱼际还可以改善肺呼吸功能,使呼吸平稳。[2]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灵枢·本输》:鱼际者,手鱼也。
《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针灸大成》: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
《类经》:手腕之前,大指本节之间,其肥肉隆起形如鱼者,统谓之鱼;寸口之前,鱼之后曰鱼际穴。[1]
主治记载
《灵枢·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
《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则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针灸甲乙经》:热病振憟鼓颔,腹满阴痿,咳引尻溺出,虚也。鬲中虚,食饮呕,身热,汗不出,数唾,血下,肩背寒热,脱色,目泣出,皆虚也;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饮,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
《备急千金要方》:痉上气失瘖,不能言;头痛不甚汗出;痹走胸背不得息;妬乳。
《针灸资生经》:胃逆霍乱……狂惕,胃气逆。
《普济方》:黄疸;舌急。[1]
参考资料
[1] 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郑州市: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46页
[2] 郭长青.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北京市:学苑出版社,1998年:188页
[3] 石学敏.针灸学.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2页
[4] 王华.《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5] 何玲 陈思平 王立君.临床腧穴学.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64页
[6] 王玉兴.新编实用腧穴学.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32页
[7] 王东坡.对症取穴速查图典.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21页
[8] 秦涛 韩珊珊.针灸按摩取穴定位图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