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罢官受批判的真实原因:我们村也曾批过海瑞罢官
海瑞罢官受批判的真实原因:我们村也曾批过海瑞罢官老二的观点恰与亲哥相反。他说他不认识海瑞是谁,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只要谁反对伟大领袖,谁敢为大走资派反案,那就应该大大地批判。这是一个阶级立场问题,也是个原则问题,原则问题是不能妥协的,立场问题是必须坚定的…… 有关《海瑞罢官》的消息传到了我们村,老大非常自豪地宣称他是海瑞方面的专家。因他年长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先生曾对他说过海瑞罢官的故事。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自己显然最有发言权。他说,海瑞是个好同志,不畏强权,刚正不阿,惩治邪恶,是难得的清官好官。这样的人怎么能批判呢?以此判断,写剧本的人也是好的,不应该批评,应该褒扬! 我母亲姓邱,娘家就是本村。我有一个远房老舅和我们家相隔一道山沟。我们家在东山梁,老舅在西山梁。他们家生有五个儿子,也就是我的五个表哥,个个彪悍,长得结实,与其家境不相称。文革期间他们正处于二三十岁的年纪,又都是光棍汉,敢打敢拼,渐渐出人头地。老大带着老三老五在保皇一边
吴晗写了《海瑞罢官》,原本是响应号召,注重实际,纠正不足,帮助决策。反响非常好,但上海的姚文元受陈伯达等人的指使,于1965年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将吴晗的创作称为政治阴谋。这开创了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以及后来的扑风捉影,文字狱式的政治迫害开启了先河。
剧本《海瑞罢官》出台时我还没有出生。文革初期年龄小不记事。那时通讯不发达,一个指示精神传到我老家这样的偏僻乡村那得很长时间。我记事的时侯是七四年前后,记忆中村里也有造反派保皇派,促生产间不忘抓革命。每个人都干劲十足,热情似火。不经意间就有某派头头站在突兀的山梁上,举着长长的大喇叭,声嘶力竭地喊着最高知识。时间不分早晚,有时甚至五更半夜。聚集,争执,不同派别之间的大辩论也是常有的事。
我母亲姓邱,娘家就是本村。我有一个远房老舅和我们家相隔一道山沟。我们家在东山梁,老舅在西山梁。他们家生有五个儿子,也就是我的五个表哥,个个彪悍,长得结实,与其家境不相称。文革期间他们正处于二三十岁的年纪,又都是光棍汉,敢打敢拼,渐渐出人头地。老大带着老三老五在保皇一边;老二带着老四在造反一派。因为实力,老大做了老大,老二也做了老大。分属两派,手下各有一队人马。那时我才七八岁,依稀记得他们见面就开导我说长大以后一定要跟着他们闹革命。可惜我还没有长大文革就结束了。
有关《海瑞罢官》的消息传到了我们村,老大非常自豪地宣称他是海瑞方面的专家。因他年长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先生曾对他说过海瑞罢官的故事。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自己显然最有发言权。他说,海瑞是个好同志,不畏强权,刚正不阿,惩治邪恶,是难得的清官好官。这样的人怎么能批判呢?以此判断,写剧本的人也是好的,不应该批评,应该褒扬!
老二的观点恰与亲哥相反。他说他不认识海瑞是谁,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只要谁反对伟大领袖,谁敢为大走资派反案,那就应该大大地批判。这是一个阶级立场问题,也是个原则问题,原则问题是不能妥协的,立场问题是必须坚定的……
双方先是在内部达成一致,然后互派代表沟通协商。老大一派认为己方并非反对领袖而是觉得批判海瑞是错的,不能是非颠倒;老二一方认为不能被海瑞表象所惑,该斗就得斗。双方谈来判去革命意见就是无法统一。
耐心在慢慢消退,怒火在慢慢燃烧。解决问题不能只凭嘴尖舌利,最终靠的还是实力。在经过多次协调未果后,终于颜面不再兄弟反目。双方纠集各自人马,相约一个黄昏之后,聚在一个石碾周围。开初还是以理服人地说教,嗓门大的显然大占上风,词穷一方眼见不敌,随挥起老拳,抽出备好的棍棒冲向对方。双方老大一个站在碾顶,一个立于旁边大块礁石之上。分别指挥手下为真理而战。眼见血腥场面无可挽回,我那年近花甲的老舅连滚带爬从山梁上匆匆赶到现场,哭叫着老大老二的乳名(一个叫骚子,一个叫尿子,不知道老舅取这名时是不是这两个字)让他们住手。更厉害的是老舅手里还举着一件杀伤性极强的武器: 一瓶足可致死几人的敌敌畏药液。老舅说,再不罢手,就让他们先奔丧,后械斗……
这场面着实恐怖,却难以吓倒革命的干将。其时就有多人喊起口号: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就要有流血牺牲,死人的事是常有的……。眼见场面无法控制,老舅绝望地拧开瓶盖,仰头望口里送去。此时,我的那些亲舅舅叔伯舅舅及时赶到,夺下老舅手中药瓶,又奋力隔开双方。因双方干将都是他们亲子亲侄,各自连拖加拽离开了那地方,最终只剩两个光杆司令。大约觉得再争下去也不会有啥结果,各自骂骂咧咧地退去了。
第二天,那些红卫兵们都被我那些亲戚看管在家。双方老大那亲哥俩只能独自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弟弟出发。一个站在我家住的那道山梁上,一个立在自家那道山梁上,继续着他们的革命道理。不过,一个喊批,一个喊保,弄的村里乡人莫名其妙!
我父亲在村委里当点小官,是村里的会计。他后来是把这个当作笑话对我讲的。听着这荒唐而又真实的故事,不由我想起清人赵翼的一句诗: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矮人在台下看戏,埋没于人群之中,戏没看到,只能拟想,或随人乱说,人云亦云,装腔作势。想想老舅家的这两个表哥以及所属的那些人,他们根本不知道《海瑞罢官》是怎么回事,或者根本就搞不明白怎么回事。是针对海瑞这个人呢,还是写《海瑞罢官》的人?是针对海瑞罢官的故事呢,还是引导下的现代版故事?这些恐怕他们一辈子也搞不懂。懵懵懂懂间各自挥舞着真理的大棒冲杀,以至于险些酿成流血事件。可见,无知,趋时,从众,媚俗是多么的可怕!
历史是一面“哈哈镜”,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己的真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