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最低层次的表演水转潘子一双滴溜溜的眼睛中透着一股精明,让你觉得这个“老艺术家”在卖力表演的时候,一直惦记着观众的认可和叫好,这一点也比较招人反感,他总是在出戏。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的,要靠作品来打动观众。而潘长江的表演方式,是把作品压在他拙劣的演技之下。常年的小剧场表演,使他习惯了咧一下嘴、瞪一下眼就马上期待下面观众的笑声或者鼓掌,故意摔个屁股墩,马上就能换来哄堂大笑,在当年那种情境下,低层次的表演水平与观众低要求的欣赏水准是匹配的。打造老顽童人设,失败怎么挣扎? 他要打造“老顽童”人设!准备塑造新潮、幽默、人老心不老的形象,结果毫无意外的失败。老顽童的形象,当然要顽皮,这一点潘子倒是符合,本身就有东北人的机灵嘚瑟劲。关键是“老顽童”中的老字,这个“老”可不是岁数大就能驾驭了,“老”字中蕴含了历经生活沧桑后,对事物看透洞察而后豁达包容的一种状态,首先呈现出来的应该是亲切慈

“老艺术家”潘长江,也是近期热门话题“潘噶之交”中的“潘子”,三十年如一日,毫无新意地以嘚瑟、咋呼、无下限卖丑的表演风格,成功的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讨厌他。真的服了。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1)

年轻时的潘长江,表演风格一贯就是在舞台、银幕上耍宝,以夸张的表情、咋咋呼呼的台词、出格的肢体表现,来展示他所谓的“幽默”,我猜他一定觉得自己是很“幽默”的。可惜观众并不这么认为,就像他自己的小品里面说的,潘子这人“很讨厌”,而且那是没细看,细看他还“招人烦”.....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2)

最近几年,随着赵本山俗事缠身基本引退,巩汉林活明白了不太出来蹦跶。所谓的小品喜剧界无人扛鼎,岁数大并且身体健康能跳能跑的潘子被捧出来,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的代表,各处撑撑场面。所谓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是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潘子偏没有。别人一捧还就来劲,真觉得自己老艺术家了。要是聪明的人,站站台、拿拿钱、说说话,然后走人,挺好。他偏不!什么《欢乐喜剧人》、《王牌对王牌》,哪儿哪儿都有他。一定是他觉得自己还行,他的艺术还能抢救抢救,所以坚持以“轻伤不下火线”、“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姿态,顽强地挣扎在艺术舞台上。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3)

打造老顽童人设,失败

怎么挣扎? 他要打造“老顽童”人设!准备塑造新潮、幽默、人老心不老的形象,结果毫无意外的失败。老顽童的形象,当然要顽皮,这一点潘子倒是符合,本身就有东北人的机灵嘚瑟劲。关键是“老顽童”中的老字,这个“老”可不是岁数大就能驾驭了,“老”字中蕴含了历经生活沧桑后,对事物看透洞察而后豁达包容的一种状态,首先呈现出来的应该是亲切慈祥、明理宽厚的长者形象,在此基础上适当有些无伤大雅的小顽皮、小胡闹,那就是小辈们都喜欢的“老顽童”形象了。

而潘子根本就担当不起这个“老”字,他充其量就是岁数大了。几十年来,在演技上毫无进步,一把年纪了还在舞台上靠出丑卖乖来引人眼球,他在台上满头大汗的卖力气,看了让人只觉得尴尬,潘子的这种作为只能被叫做“为老不尊”,根本够不上“老顽童”的资格,这个人设他是彻底打造失败了。

潘子一双滴溜溜的眼睛中透着一股精明,让你觉得这个“老艺术家”在卖力表演的时候,一直惦记着观众的认可和叫好,这一点也比较招人反感,他总是在出戏。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的,要靠作品来打动观众。而潘长江的表演方式,是把作品压在他拙劣的演技之下。常年的小剧场表演,使他习惯了咧一下嘴、瞪一下眼就马上期待下面观众的笑声或者鼓掌,故意摔个屁股墩,马上就能换来哄堂大笑,在当年那种情境下,低层次的表演水平与观众低要求的欣赏水准是匹配的。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4)

最低层次的表演水转

而潘长江借着春晚,从县城级别的表演平台,一下子面向全国十多亿各个不同层次的观众,但他没能在这三十年时间中逐步提升自己,没把自己雕琢成向观众展现优秀作品的一件好“工具”,观众陪他几十年,结果他还是那名乡镇二人转演员。这里把演员说成“工具”也许稍有不敬,但好的演员的确是把自己置于作品之下的,戏大于人。而潘子的所有表现,让我们清楚地感知到,他是把他个人的表演置于作品之上的。可悲的是,他越是用他的方式卖力表演,试图让人觉得他潘子物超所值,就越是坏了“艺术”的规矩,坏了观众的眼缘。郭德纲总说一句话“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虽然郭人品不咋地但是话说得没错。

好的演员,是能在“个人魅力”与“作品表现”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的,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作品,也适当的让观众感受到演员的魅力,相得益彰。而这一点潘长江根本做不到,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明白这个理,所以也就无从下手。

更不可恕的是,后期潘又搭上了同款的蔡明,两个认为自己老幽默了的老艺术家,合起伙来恶心电视观众,着实败了不少人缘。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5)

组团霍霍观众

潘长江用了30年,还是没走出他那个县乡级的小剧场舞台。

这一点,潘子比赵本山差得远了。虽然当年都是在同一个小舞台上一点点红起来的。那时候赵装瞎、潘扮瘸,有点区别但并不大。后来却越走距离越大,在东北风小品红火的年代,赵本山绝对是宗师级的人物,潘长江拍马都赶不上。

其实,赵本山、潘长江、还有巩汉林等人的起点都是非常相似的,在没发迹之前生活困顿之时,都是靠在舞台上表演绝活来取悦观众,根本谈不上什么小品、剧本。可以不客气地说,那时候就是靠装疯卖傻、扮丑出洋相博台下观众一乐。 这也是现在低端小品、喜剧仍然在用的手法。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6)

30年前赵、潘同台合作

后来,小品被人推上春晚,从小剧场走上大舞台,观众不一样了,从小剧场里面只图一乐的看客,变成了全中国的芸芸众生,对作品的要求也当然就不同了。如果还把原来小剧场里面那些低级、粗俗的表演原样搬过来,全国人民也不答应啊。 应运而生的,一批比较优秀的创作人,加入了小品的创作行列,进而不断地提升了东北小品的层次。

赵本山后来小品作品的高明之处, 在于有了含蓄与迂回,使得作品有了节奏感。 而不是一味地猛冲猛打,能给观众带来些许回味,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不断刺激观众的内心 。 这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个急速俯冲后面必须有一段缓冲,然后再来下一波刺激。 如果上了过山车后,连着几分钟都是100KM/小时的极速心跳,别说人受不了,就是挺下来也就剩下心惊肉跳,没了忽上忽下、忽高忽低的刺激感,也就没有了好作品能够带给人的回味。

赵本山小品的技高一筹,并非完全是他自己的功劳,优秀的创作者何庆魁功不可没,何是赵本山黄金搭档高秀敏的老公,他是公认的创作高手,他真正懂得什么样的表演才是能够抓住观众的。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7)

小品编剧高人,高秀敏老公何庆魁

潘长江也许是命不好,也许是人品不好,他就没碰上何庆魁这样的人来助推一把,就像火箭发射到半空,二级助推器没点火,只能眼睁睁往下掉。潘除了音乐小品“过河”得到多数人认可以外,其它的小品基本都被归类到“闹剧”一类。归根到底我觉得是潘子缺乏这方面的智慧,自己没有想法没有努力,谁会主动送上门来非得帮你不可?没有好的创作团队支持,他的作品好与坏,只能靠运气了。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8)

音乐小品过河,编剧不错,反响也挺好

所以,潘子不失败谁失败。当然,这个“失败”是指在艺术成就及做人上,在赚钱上他是成功的,这些年借着国内演艺市场的虚火,潘长江大赚特赚了不少。就这样,还不满足,试图借助自己残存的一点人气,在直播市场再赚上一波,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弄出个潘嘎之交贻笑大方,钱可能赚得不多反而臭了名声。。

潘长江带孙子见潘老,潘噶之交中的潘子(9)

潘嘎之交

有朋友在评论区说:“潘正能量”。那么我们就在结尾处摆一摆潘长江的正能量与负能量。大家看看:
一、正能量
1、小品内容的确都是正能量的,歌颂为主,符合春晚主旋律,但看多了有些倒牙。
2、说潘长江很孝顺,这个也算正能量吧。潘曾说:不孝顺的人我不交他。表明了自己与不孝顺之人决裂的决心。但天下不孝之人毕竟少数,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很难吗?
3、潘原来在台下还算低调,在参加节目时,也表现得比较谦虚。
二、负能量
1、不思进取,长期以来保持咋咋呼呼、上蹿下跳、卖五短身材的梗,一出场观众就基本知道他要干啥。而且没有自知之明长期霸屏,徒惹人厌。
2、强推女儿潘阳,自己在演艺圈得了利,就想让自己的后代继续享受红利。那潘阳要才无才、要貌无貌,从出道就是大妈相,潘爸爸带着女儿四处推销,私心过重。
3、最近的潘嘎之交,严重暴露潘的人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怨嘎子很不客气地管他叫“潘子”,的确让人尊敬不起来。

潘子,今后的路还很长,希望你好好把握,不要继续在错误的道路狂奔下去,否则总有一天会后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