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消灭蝗虫最新消息,4000亿只蝗虫在印度被歼灭
印度消灭蝗虫最新消息,4000亿只蝗虫在印度被歼灭嗅觉灵敏的证券分析师们早早从中察觉到了市场机会,各种分析报告连夜做出,对相关概念股票比如农药类提前布局,就等着爆赚一波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识过蝗灾,但是都从网络上看过。那是真正的“所过之地,寸草不留”。下面的图片就是蝗灾恐怖的照片。
新冠病毒疫情尚未结束,气势汹汹的蝗灾又进入了视野,一时间搞的人心惶惶。
据称从肆虐东非之后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虫群,已经达到了恐怖的4000亿只,和中国已经是近在咫尺。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识过蝗灾,但是都从网络上看过。那是真正的“所过之地,寸草不留”。
下面的图片就是蝗灾恐怖的照片。
嗅觉灵敏的证券分析师们早早从中察觉到了市场机会,各种分析报告连夜做出,对相关概念股票比如农药类提前布局,就等着爆赚一波了。
为啥是农药?因为蝗虫来了,最快速有效的就是喷洒农药了,生产农药的公司自然销售暴涨、利润暴涨了。就是这个逻辑关系。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中国股市的农药股纷纷大涨。
然而被炒热的农药股仅仅是一日游。什么农业农药、草甘膦,在昨天纷纷集体跳水,搞的证券市场一脸懵逼。说好的利好农药股呢?咋说没就没了呢?
为啥?因为从印度传来了消息,蝗虫群已经在印度基本被消灭了。蝗灾被隔离在国门之外,对我们来说当然是超级好消息,然而对早已磨刀霍霍的资本市场,却引起了一片哀嚎。
各种吐槽层出不穷。我们会议也开了,分析报告也熬夜写了,就连蝗虫如何绕过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的路线图都画好了,就等农药股纷纷涨停了。
纳尼?你突然跟我说蝗虫没了?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三哥”二百五。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届蝗虫真不行,菜的连印度三哥都搞不定…
然而,玩笑归玩笑,吐槽归吐槽。真的不是这届蝗虫不行,而是这4000亿只蝗虫,并不是都飞到印度去了,分散到了很多国家。而且,也不是一天两天就灭掉的,而是印度已经灭了半年了。
更甚至,印度的蝗灾,如果后续没有积极的蝗虫防治体系,蝗灾死灰复燃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不深入了解蝗虫的特性,是没有发言权的。
所以,我们不仅是战略上要重视,在战术上要更加重视。
1
蝗灾为何能被称为三大天灾之一
水灾、旱灾、蝗灾,在古代被称为三大天灾。
水灾和旱灾我们都知道,发生之后基本上是颗粒无收,是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
而蝗灾比水灾和旱灾的危害更大。因为水灾和旱灾毕竟是固定在某一个区域,而蝗灾却是能机动转移,集团作战。
也就是说,水灾和旱灾只能危害一个区域,而蝗灾危害的区域,由于蝗虫是会飞的,所造成的的危害会更大。而且蝗虫所过区域,寸草不生,颗粒不留。
如果这次在印度简简单单的被消灭干净,那就不配称为三大天灾之一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蝗灾是怎么产生的。
蝗虫和蚂蚱一样,都是属于蝗科类昆虫的一种。我们经常会在田地里看到蚂蚱或者蝗虫,模样基本是一样的。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独居的蝗虫。
独居的蝗虫,性格温和、害羞,危害不大。而且,油炸蝗虫还被作为美食,经常被端上餐桌,甚至现在养殖蝗虫都成了一个行业。
这样的蝗虫,自然是不可怕的。
但是,一旦聚集到60只以上,蝗虫颜色就会发生变化,性格也开始变得暴躁、富有攻击性,食欲也开始大增。
独居的蝗虫之所以聚集,一般是因为干旱,导致食物匮乏。独居的蝗虫为了生存,迫不得已都集中到一个有食物的地方。聚集之后,就不再分开,开始集体行军。
食欲大增后的成群结队的蝗虫,把某一个区域的植物啃光之后,只能向其他区域转移,在转移过程中越聚越多,慢慢就演变成了铺天盖地的蝗灾。
实际上,蝗虫的寿命并不长,一般是2-3个月的寿命。理论上来说等蝗虫自然死亡后,蝗灾就结束了对不对?为什么蝗灾会持续甚至几年的时间?
那是因为,蝗虫的繁殖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雌蝗虫一次能产卵80-120个,幼虫只要20天就可以成年。
产卵的时候,它会把肚子插入松软的土中,深度达10cm。产卵后土会把卵盖住,很难被发现。
蝗虫卵最适合孵化的土壤是先干后湿。如果土壤过于潮湿,绝大部分卵都难以孵化,会被真菌所破坏。
而长期干旱的土壤,利于蝗虫卵存活。这时候再来一场小雨,土壤含水量达到10~20%,这就是最适合蝗虫卵孵化的条件。
土壤20%左右的湿度,不但会让蝗虫卵大量的孵化,还让地面长满了嫩草,孵化后的幼虫有充足的食物可以发育。
所以古人曾经说过,旱极而蝗。在一场大旱结束后,通常会再爆发一次蝗灾。
因此,如此高的繁殖能力,导致蝗灾的时候,数量是会成几何倍数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在东非蝗灾开始时,只是千万只级别,而到了印度,就变成了几千亿只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肆虐印度的蝗虫成虫,一是自然寿命的终结,再加上农药喷洒灭虫,在双重作用下,基本上被消灭了。但这不是终结。
因为,这批蝗虫所下的卵,还安静的躺在土里,伺机而发。如果没有后续的防治,极有可能死灰复燃。
对我们来说,远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
02
如何解决蝗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很多人一听蝗灾要来,兴奋的不得了。来了好啊,这玩意儿蛋白质丰富,油炸后美味可口,只要敢来中国,分分钟给你吃绝种了。
在网络段子手那里,中国人连油锅糖醋都准备好了,就等着蝗虫飞过喜马拉雅山了。
每次非洲爆发蝗灾时,也总有人问,当地人为什么不把蝗虫吃掉?问题不就解决了?
很明确的告诉大家,靠吃不能解决蝗灾。如果这么简单,也就没有历史上那些超级大蝗灾了。
首先,蝗虫是移动的,迁移的速度相当快,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长时间。一天就能吃完方圆几十公里的所有植物,马上就飞到下一个地方。
蝗虫不但能飞,而且速度也不慢,只要顺风,一天能飞120公里,甚至能穿越海洋。
其次,蝗虫的数量太多太多了。你想想,达到了千亿数量级别的蝗虫,让你抓,使劲抓,你能抓多少?一个人就算抓几千只,几万只,有用吗?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中国是遭受蝗灾最严重的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北宋南宋时期为3.5年一次,元代为1.6年,明清时期为2.8年。
到了民国时代,虽然科技水平有所进步,但因为军阀割据,政府的组织能力低下,蝗灾依然困扰着中国这片土地。
民国之前,不管是科技水平,还是政府组织能力,只要发生蝗灾,基本就是饿殍遍地,灾区的老百姓只能是自求多福。
中国真正消灭为祸数千年的蝗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遭遇了几次较大的蝗灾,粮食受损严重。
经过了多年的摸索,逐渐建立了三种灭蝗方法。
一是化学防治。
就是动用飞机、喷药车、人工喷洒等方式喷洒农药。这个方法简单快捷,也是最有效的。目前仍然是遏制蝗灾的主要方法。
但是,没有农药是万万不能的,但农药也真的不是万能的。
农药防治的一大缺陷,就是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蝗虫是消灭了,但是对地质、水源等,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二是生物防治。
按照生物链理论,任何生物都有天敌。蝗虫自然也不例外。蝗虫有大量天敌,包括牧鸡牧鸭、鸟类、蛙类等。
尤其有一种鸟类,叫粉红椋鸟。这种鸟以蝗虫为主食,一天能吃120-180只蝗虫,是生物灭蝗的主力军。
2013年新疆哈密发生蝗灾。因为新疆地广人稀,监控困难,为了防止蝗虫扎根产卵,反复成灾,我国曾专门引进了4万多只粉红椋鸟,专门针对蝗虫。
因此,我们对粉红椋鸟十分爱护。之前国道施工,遇到粉红椋鸟孵化,都要停工一个月,等它们离巢再开工。可见这种鸟对治理蝗虫多么重要。
但是,生物防治,只能治理中低密度的蝗虫。一旦蝗虫聚集起来,形成蝗灾,这些蝗虫天敌加起来,也捕食不了蝗灾的十分之一。
这时候要控制蝗灾,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化学防治-喷洒药剂。
三是解决虫卵。
这是属于根治的方法。只要找到蝗虫的产卵地,提前挖出来消灭掉,自然形成不了蝗灾。
在建国初期,因为缺少飞机和药剂,工业化水平较低,灭蝗只能靠基层强大的组织能力,去消灭蝗卵。
单是1950年,中国就动员了四百九十三万人,用挖卵挖沟等方法“人工打蝗”,防治了近六十万公顷的蝗虫。
但是灭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范围太大,产卵地不好找。其次,卵在地下,地面上根本看不出来是否有卵。
因此,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2017年,我们开始试用农业植保无人机来调查蝗情,一经发现,立即启动防治措施,把蝗灾消灭于萌芽之中。由于效果显著,这种无人机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是在这种严防死守、多种手段并用的方法下,肆虐中国几千年的大型蝗灾,终于从60年代开始和我们告别了。尽管也会不定期的发生小规模的蝗灾,但造成的损失并不是那么大了。
中国古代“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的悲怆,注定只能属于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