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一线教师如何做好校级小课题研究
教师如何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一线教师如何做好校级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则不然。全校教师每学期人手一题,备课组和教研组还可以根据本组教学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确立集体课题进行研究。 全校教师人人有题,人人都能参与研究,人人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教师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科研平台。我校现有一线教师200 余人,立项或承担上级规划课题要经过择优遴选,要具有一定的资历、科研能力、研究成果,还要考虑到年龄、教龄与职称情况,许多有意愿参加课题研究,且也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这些课题研究。多年来,也就有几十名教师能参加这些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个人或备课组、教研组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自主确立,边研究边实践的应用性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研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 秉持“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理念,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个人感到困惑、尚无有效对策的具体问题。小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选题小、周期短、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个人或备课组、教研组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自主确立,边研究边实践的应用性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研究活动,具有参研教师广、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实、取得成果丰的特点,是校本科研的载体和体现。为了调动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题研究扎实进行,取得实效,应该强化对小课题研究的培训和过程管理,严格结题验收,推广研究成果,构建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新时代合格教师的必备能力, 也是教师实现由传授性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专业基础。 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实现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教育要发展,科研必先行”“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是吉林省永吉实验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一直秉持的理念和实践探索。
过去,我们把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重点放在了立项或承担上级科研学术部门下达的课题研究上,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发表论文。 这些活动开阔了教师视野,形成了前瞻意识,也提高了科研能力,但往往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关联不大,没能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且有些课题还存在走过场的问题,毋庸讳言,个别教师是迫于职称评定的功利目的,才参与这些课题研究的。
2012年,在校本科研理念下,我们在鼓励教师继续立项或承担上级规划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全校开展了“十三五”期间每人每学期一题的小课题研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个人或备课组、教研组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自主确立,边研究边实践的应用性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研究活动。 小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 秉持“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理念,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个人感到困惑、尚无有效对策的具体问题。小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选题小、周期短、见效快,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效果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小课题虽小却能解决大问题,取得大收获。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一)参研教师广
我校现有一线教师200 余人,立项或承担上级规划课题要经过择优遴选,要具有一定的资历、科研能力、研究成果,还要考虑到年龄、教龄与职称情况,许多有意愿参加课题研究,且也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这些课题研究。多年来,也就有几十名教师能参加这些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则不然。全校教师每学期人手一题,备课组和教研组还可以根据本组教学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确立集体课题进行研究。 全校教师人人有题,人人都能参与研究,人人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教师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科研平台。
(二)研究问题多
只要是有思考的教师,每天都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的每个部门也会遇到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每个问题不能都去问领导,也不可能都去请教同事,通过立项研究,就会探索出解决的办法。
自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来,学校政教处立项研究了德育课程的设置、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德育内容的丰富创新、德育活动的载体、“三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备课组、教研组立项研究了教育现代化的备课机制、教研与科研的结合体系、研培一体化、导学案编写与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等课题。
教师立项研究的则更为实际,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细微问题。如课堂提问所设问题的有效性,提问的时间合理性,提问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适宜性,合作时教师的指导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教师自身发展,家庭与学校教育联合体等。问题之多,暴露了教师能力与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陈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与新时代学生成长需要、学校管理体制与现阶段师生新的思想意识等存在一定矛盾等问题。
(三)解决问题实
如果说参与上级规划课题研究,立足高远,教师能形成前瞻意识,回头俯望反思,指导教育教学实践;那小课题研究则能克服教育科研好高骛远、避实就虚的弊端。大课题是“阳春白雪”不可缺之,小课题则是“下里巴人”更不能少之。
我校自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来, 不是凡申报的就予以立项,而是对课题研究内容属于共性、热点的问题,且既难以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给予立项研究。如导学案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制和运用; 班级建设的学生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自主管理力的培养;实施生命教育的生命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后推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互联网 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微课的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涯规划教育;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的构建等等。 这些问题虽然是整体的宏观的, 但体现在小课题研究中都是每个方面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通过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探索得到了解决,有力引领和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四)研究成果丰
小课题研究倡导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立足本校、本班,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虽然课题小,解决的是具体问题,但通过归纳、总结、提升,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如2010年,在小课题研究中,有些课题以如何解决学生上课睡觉、教师应试备考身心疲惫、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没有生气、师生不诊视生命等为研究课题,引起了学校领导层的关注。如何解决高中师生为应试备考造成身心疲惫的现状,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让个体生命健康成长?为此,学校确立“让学校成为涌动师生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创建生命化教育特色学校,并立项“创建农村高中生命化教育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也是吉林省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重点规划课题),在全校实施生命化教育。 该课题学校成立总课题组,各年级、有关部门和全体教师均参与研究,确立了42 个子课题,2013年通过验收,144 人获得了结题证书。
2016年,学校所有教室安装了一体机,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在年初的小课题申报中,出现了众多关于研究探索“互联网 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小课题。 学校因势利导,校长亲自挂帅,与一年级的两个实验班教师一起, 摸爬滚打, 研究探索“互联网 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两个学期的研究探索,反复磨课、多次研讨,探索形成了“两段六环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于2017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省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几年的小课题研究活动,由虚到实,由小到大,虽然有过曲折,但还是收获多多。笔者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引发如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培训与指导
在小课题立项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认真分析筛选,悉心对问题进行梳理,将问题上升为课题。立项后要制订《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学校要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引领和指导, 教师也要根据研究需要查找有关资料自学,学校或年级处还通过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结题时,研究者还要写出结题报告,整理研究资料,如研究计划、研讨课活动、汇报课教案、领导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案例、结题报告等,以备验收。通过一系列活动,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形成和提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热衷于研究的习惯,形成了研究在前、工作在后,边研究、边工作、边工作边研究的良好工作态势。
(二)强化过程管理
我校小课题研究是在2013年开始的,但当时就是立项、结题验收,忽视了研究过程的检查与指导,导致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 没有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2015年,校长提出了“小课题打假”的要求,严格过程管理。 学校科研室制订了《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从立项、研究过程检查指导、研究资料汇总、实际效果验收、结题程序、成果推广等,都制订了明确的要求,形成了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年级处和科研室每个学期对小课题研究进行一次检查和阶段总结,保证小课题研究扎扎实实,不走过场。
(三)严格结题验收
刚开始进行这项工作时,结题由学校科研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由于是校级小课题,而且每名一线教师都有课题,凡是立项的均通过验收发证,验收流于形式,而真正进行研究、取得研究成果的没有显现出来,影响了一些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针对这种现象,从2017年开始,学校成立以科研室为主的小课题验收评委会,根据课题研究资料,结合平时的检查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进行初评,对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符合验收标准的课题通过验收,颁发结题证书;对没有真正进行研究,没有实际成果, 研究资料不全的不予通过, 鼓励滚动研究。同时,邀请县教科所的专家到校进行二次鉴定评审。从通过结题验收的课题中评选出优秀科研成果,颁发优秀科研成果证书。
严格的结题验收,把住了小课题研究质量关,调动了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发挥了校本科研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四)推广研究成果
小课题研究的选题都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进行结题验收或评选为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并没有达到小课题研究的目的,只有进行成果推广,才能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目的。我们通过论坛、经验交流、编写成果文集、年会交流等形式在全校推广。我校现已编写了两部《小课题研究成果文集》,在校刊上设有《小课题研究专栏》,每年年会都设有小课题研究成果板块,对研究成果显著的、且有普遍意义的小课题,在年会上进行展示交流,使其研究成果得到延伸、普惠、共赢。
(五)构建激励机制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科研的主要形式, 理应得到重视和响应,但因为是校级课题,在职称评定赋分中没有一席之地,在严格管理环境下,有的课题又没有通过验收,使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化消极为积极,化阻力为动力,我们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主要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考核之中,作为教师基本功(科研能力)训练目标考核的一项内容,强化了规范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强化激励机制,在教师申报职称评定、星级教师评选、骨干教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优秀教师评选等晋职评优中,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一项评选内容,赋予一定的分值。对取得显著成果的重点课题给予一定的奖励,作为科研经费。 这些施策,充分调动了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形成了群众性的小课题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