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敲鼓在家唱歌的姑娘:市井生活的众生相
手敲鼓在家唱歌的姑娘:市井生活的众生相被拘役的乞丐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事劳作,有些小偷小摸的乞丐,成为影响百姓生活稳定的人物。为何会出现乞丐这类社会人物呢?究其原因,一是天灾人祸,人们不得不外出逃难,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所积攒的盘缠用光,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花子”;二是个人的惰性所致,比起辛苦的农作劳动,不需要付出就可以得到唾手可得的财富,渐渐就失去了勤劳的本性。中国的乞丐群体之中蕴含了“丐帮”这一特殊组织形式,想必诸位在武侠小说之中都见过丐帮中人。这一带有黑帮性质的群体,被朝廷列为打击的对象。
市井生活的众生相:“打花鼓”的歌女“花”在中国文化里有两种意涵:一种是指美艳的花朵,娇艳的容颜,如人比花娇、锦上添花、花颜月貌,这都是一些积极的表达。
另外一种则是用“花”来形容快乐的事物,这些事物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获得短暂的感官快乐,甚至是一些放荡堕落的东西。如花船,寻欢作乐的游船,常出现在勾栏青楼等地方;花天酒地,形容放荡不拘、荒诞无忌的生活。
同样的,“花子”在中国文化里不是一个很好的词语,它是“花”的负面表达。在市井生活中,“花子”也叫“叫花子”,同乞丐、乞讨者。外国人或许在没有理解中国文化之前,不能理解“花子”是乞丐。
乞丐的社会形象
为何会出现乞丐这类社会人物呢?
究其原因,一是天灾人祸,人们不得不外出逃难,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所积攒的盘缠用光,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花子”;二是个人的惰性所致,比起辛苦的农作劳动,不需要付出就可以得到唾手可得的财富,渐渐就失去了勤劳的本性。
中国的乞丐群体之中蕴含了“丐帮”这一特殊组织形式,想必诸位在武侠小说之中都见过丐帮中人。这一带有黑帮性质的群体,被朝廷列为打击的对象。
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事劳作,有些小偷小摸的乞丐,成为影响百姓生活稳定的人物。
被拘役的乞丐
清末江浙一代有一种特殊的“花子”,她们多是在街边的歌女,靠弹奏音乐,得到别人打赏,过着堕落的生活。她们也被称为“打花鼓的”,可以演奏花鼓或其他乐器。
这种街头歌女本质是还是乞丐,她们被允许活动的时间是新年节日前后,平日大家忙于生计劳作,无瑕听歌舞歌曲。只有在春节,阖家团圆,一片祥和之际,朝廷允许这类娱乐活动,她们才能出现。
“打花鼓”的街头歌女版绘
她们虽为“花子”,但是却是样貌最为讲究的“花子”。她们追求着当时的时尚,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垂怜,靠街头卖唱赚的几文钱,供养生活。她们是寻欢作乐的社会风气的产物,她们同样可悲。
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她们大多留着小脚,自小缠足。清末时期,小脚是一种没,体现着出身、教养和优雅程度。如今这种恶俗已经被取缔了,这种愚蠢的时尚,与上世纪英国女人为了取悦男人,靠节食、束腰等各种手段缩小腰身一样。
总言之,街头歌女这是为了谋生,若是能有更光鲜体面的工作,怎么会选择做歌女呢。如果有孩子,还要带着孩子一道,背在背上,一同表演。孩子睡着了,只能放低敲锣打鼓的音量,避免惊扰熟睡的孩子。
歌女同样是一份吃青春饭的工作,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她们就维持不了华丽的衣着和外表,头顶和前额的头发会掉光。为了维持眉毛,她们会购买假发,从后脑勺一直覆盖到前额,让弯弯的假发贴扶在额头,维持着工作的样子。
工作中的歌女
江湖女牙医、占卜者、街头歌女、麦芽糖摊贩、挑酒夫、卖灯笼的人……这些都是清末时期江浙一代百姓市井生活里的人物,他们构成了社会的众生相,别具魅力。
参考文献:
哥伯播义《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
欢迎点击主页,关注历史风物鉴赏,查看更多的市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