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②!”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③。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斶周前为慕势④,王前为趋士⑤。与使斶为慕势⑥,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⑦?”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⑧,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⑨。’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一段】《国策·齐策四》【题解】这篇文章是写士人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争论国君与士人谁尊谁卑的问题。颜斶公开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它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与民主思想的抬头。颜斶拒绝齐宣王的引诱而返璞归真,既表现了士人不慕权势、洁身自爱的傲气与骨气,也给我们留下了古代隐士明哲保身、逃避现实的缩影。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生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1)

卷二 秦文 颜斶说齐王

《国策·齐策四》

【题解】

这篇文章是写士人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争论国君与士人谁尊谁卑的问题。颜斶公开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它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与民主思想的抬头。颜斶拒绝齐宣王的引诱而返璞归真,既表现了士人不慕权势、洁身自爱的傲气与骨气,也给我们留下了古代隐士明哲保身、逃避现实的缩影。

【一段】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②!”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③。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斶周前为慕势④,王前为趋士⑤。与使斶为慕势⑥,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⑦?”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⑧,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⑨。’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威王之子,姓田,名辟疆。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颜斶(dú):齐国隐士。②前:上前,到前面来。③说:通“悦”。④慕势:贪慕权势。⑤趋士:接近士人。趋:快走,此处引申为“赶忙地接近”。⑥与:与其。与下句的“不如”连用,表示选择两件事物时舍弃的一方面。⑦说:说法,根据,理由。⑧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人,姓展,名禽,字季,食邑于柳下,故称柳下季,死后私谥曰惠,又称柳下惠。垄:坟墓。樵采:打柴。⑨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生:活的,与下文“死”相对。

【译文】

齐宣王会见颜斶,说:“颜斶,过来!”颜斶也说:“大王,过来!”宣王很不高兴。他身边的人对颜斶说:“王是君主,你是臣民。王说‘颜斶过来’,你也说‘大王过来’,能这样吗?”颜斶回答说:“我到大王跟前去是趋炎附势,大王到我跟前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齐王气得变了脸色,责问道:“是我这做国君的尊贵呢?还是你这样的士人尊贵呢?”颜斶答道:“士人尊贵,国君并不尊贵。”齐王问:“有什么根据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时,下令说:‘有谁胆敢在柳下季坟墓周围五十步以内打柴,杀勿赦!’同时还有一道命令说:‘有谁能取得齐王首级,就封谁为万户侯,赏给黄金万两。’由此可见,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抵不上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2)

【二段】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田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

【注释】

焉:何。病:羞辱。游:交往,交游。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以一牛、一羊、一豕为太牢。这里泛指美味佳肴。丽都:华美。制:裁,加工,雕琢。太璞:未经雕琢的玉,这里兼喻事物的天然本性。田野:边远乡野之地。推选:推举选任。禄:俸禄,此指授以官职。尊崇:尊崇显达。遂,达,遂愿,称心。晚食:饥饿而后吃饭。此句与俗语“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意相近。安步:缓缓步行,悠闲散步。虞:通“娱” 快乐。

【译文】

宣王说:“啊,君子怎么可以欺侮呢!寡人是自讨没趣。希望先生接受我做您的弟子。颜先生如果和寡人交往,吃的一定是美味佳肴,外出一定是以车代步,先生的夫人和儿女都衣着华丽。”颜斶谢绝宣王的盛情邀请,说道:“璞玉生在山上,一经雕琢就受到损伤,这并非说雕琢后的玉就不宝贵,而是说璞玉的天然本质被破坏了。士人生活在乡野,一旦被举荐为官,他的身份地位并不是不尊崇显达,而是他失去了士人的本真。我颜斶情愿回归山林,饥而后食,粗茶淡饭也像吃肉一样有滋有味;安闲散步,也会有乘车的舒适之感;不因做官而获罪,权当是地位尊贵;内心纯洁而行为正直,正可自得其乐。”说完 拜了两拜 辞别而去。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3)

【三段】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注释】

归真返璞:回归原始的淳朴自然的本真状态。归,返。真,自然,自然状态。反,同“返”。璞,一作“朴”。

【译文】

君子评论说:“颜斶是懂得知足常乐的真谛了,同那美玉回到石头里一样,他又回到了纯真质朴的生活,这样一生一世都不会遭受侮辱了。”

【评析】

前人评此文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颇有构思之妙。文章一开头便以“斶前”“王前”两句简短对话,把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示于读者眼前。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若将颜体的不慕权势,与苏秦、张仪之流的苟容邀宠相比,前者如深谷幽兰,后者就是皇宫茅厕的狗尾巴草。尾声“归真反璞”,则余韵回荡,令人遐想。

本文有如一出独幕话剧,全篇由对话组成。以对话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以情节而论,两个“前”字的撞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文章虽短,却起伏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也。以人物性格而论,作者所使用的言辞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斶前”,尊使卑,上命下,就是这种口吻。“王者贵乎?士贵乎?”在齐王的头脑里,他自以为他是最高贵的,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欲以王之贵压士之贵,非常符合齐王的思维定式。“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物质引诱也是君王们惯用的笼络手段。而颜斶的自比“太璞”,以及所举柳下季墓地的一棵草胜过齐王的脑袋的事例,都十分贴切,符合颜斶的身份。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常采用这种手法。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4)

卷二 秦文 范雎说秦王

《国策·秦策三》

【题解】

本文记述范雎初见秦昭王时的情景。秦昭王时,以宣太后及其弟穰侯为主的贵族集团把持朝政,成为秦王朝的内部隐患,昭王欲除之而无策。适逢范雎在魏受辱而入秦亡命,秦昭王秘密召见,求其献策。范雎则故作姿态,唯唯再三,试探昭王的真心、深心、决心,反复表明自己的忠心,对昭王急欲求教的秦国现实政治问题,则点到为止,并不尽言。

范雎终受秦王器重,拜相封侯;而范雎也对秦国的内政、外交起了重大作用。对内剪除擅权的贵戚重臣,以加强秦王的集权;对外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把近邻韩、魏列为向外扩张的主要目标。秦王一一采纳,付诸实施,国势日盛。

【一段】

范雎①至,秦王庭迎范雎②,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③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④?”范雎曰:“唯,唯。”有间⑤,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⑥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注释】

①范雎(jū):也作范且,或作范雎(jū),字叔,战国时魏人。初为魏中大夫须贾家臣,因事为须贾所诬,又遭魏相魏齐遣人笞击折肋。入秦,深受秦昭王信任重用,拜相,封应侯。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②秦王:秦昭王赢则(前324—前251),秦惠王之孙,秦武王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由养母芈(mǐ)八子伙同她的异父弟魏冉拥立为王。封芈八子为宣太后,魏冉为穰(ránɡ)侯,封宣太后同父弟芈戎为华阳君。庭迎:降阶而迎。③屏(bǐnɡ):屏退,使……退避。④幸教:赐教。幸,敬辞。⑤唯,唯:恭应之辞,应答而不表示可否。有间(jiàn):过了一会。⑥跽(jì):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古人席地而坐,当急切表示恳请、恭敬时,采取这种姿势。

【译文】

范雎到了秦国,秦王在宫庭前迎接范雎,很恭敬地行宾主之礼。范雎辞谢逊让。这一天秦王会见范雎的场景,看到的人没有不显出惊讶失色的。秦王屏退身边侍从,殿中除了他和范雎,空无一人。秦王跪着上前请求说:“先生用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含糊地说:“啊,啊。”过了一会,秦王再一次向他请教。范雎道:“啊,啊。”如此反复再三。秦王长跪道:“先生不愿意开导我吗?”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5)

【二段】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⑦,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⑧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⑨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 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注释】

⑦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子平,俗称姜太公。文王:姬昌,商末周初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其子武王姬发,灭商朝建周朝后,追谥为文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垂钓于渭水北岸,文王出猎,遇吕尚,与语大悦,载与俱归,立为师。文王尊称他为“太公望”,故又称吕望。后佐武王灭纣。⑧渭阳:渭水北岸。水之北山之南为阳。⑨已:通“以”,因为。或释为“后来”,亦通。擅天下:拥有天下。擅,占有,据有。即使:假若。文、武:文王与武王。无与:没有成就大业的辅臣。羁旅:长久旅居他乡。骨肉:喻至亲,指秦昭王与其母宣太后等人的关系。昭王是武王的异母弟,武王无子,死后,诸弟争位。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掌兵权,拥立十九岁的昭王即位。由宣太后当权,魏冉为相。陋忠:犹言愚忠。

【译文】

范雎抱歉地说:“我不是故意这样对您。我听说当初吕尚遇见文王时,只是个在渭水北岸垂钓的渔翁罢了。像这样情况,说明他们的交情是很浅的。只因一席话而被文王立为太师,同乘一辆车回去,这是因为他们谈得很深的缘故。所以,文王果然依靠吕尚而获得成功,终于拥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倘使当时文王因与吕尚生疏而不深谈,这样周就没有称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可能建立他们的帝王大业了。现在的我,只是个客居他乡的人,与大王的交情疏浅,可我想要说的,又都是纠正君臣关系的大事,涉及与您有骨肉之情的人。我真想表达我对您的一片愚忠,但不知大王内心是怎么想的。所以大王再三催问而我没有回答。原因就在于此。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6)

【三段】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夫,无以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注释】

厉(lì):通“癞”。被(pī):通“披”。狂:狂人,疯子。乌获:秦国大力士。秦武王爱好举重,故任用乌获为大官。奔、育:孟奔、夏育,皆为卫国的勇士。孟奔即孟贲,相传能生拔牛角。夏育能力举千钧。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楚人。楚平王杀其父伍奢、其兄伍尚,子胥奔吴,助阖闾夺得王位,并助阖闾伐楚成功。橐(tuó):袋子。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北,春秋时吴、楚之界,两山对峙,因而为关。相传伍子胥逃亡至此,楚于关前遍悬通缉子胥的告示,子胥一夜急白了头,后让人装入口袋才蒙混过关。菱夫:姚本《战国策》作“菱水”,《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作“陵水”,司马贞索隐引刘氏语谓“陵水即栗水”,亦即溧水,在今江苏溧阳县境。“菱”为“陵”的借字,“夫”是“水”的误字。蒲伏:或作“蒲服”,即匍匐。吴市:指今江苏溧阳。阖闾:即吴王阖庐,名光。使刺客专诸杀吴王僚而自立,在伍子胥和孙武等佐助下,破楚而称霸。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不听,佯狂为奴。接舆:皇甫谧《高士传》称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佯狂避世。未闻箕子、接舆有漆身为厉之事。蹶(juě):僵仆,跌倒,此指死亡。保傅:古代保育、教导太子等贵族子弟的官员,此处指左右近臣。宗庙:祭祀祖先的宫室。国君宗庙的存废,表示其统治权的延续或灭亡。借指王室、国家。

【译文】

“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讲话。明知今天把话说出来,明天就可能被处死,可是我并不害怕。只要大王真正肯听信并且实行我的主张,死亡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而生癞疮,披头散发而成癫狂,不足以成为我的羞耻。五帝那样圣明的人也终会死,三王那样仁爱的人也终会死,五霸那样贤能的人也终会死,乌获那样的大力士也要死,孟奔、夏育那样的勇士还是要死。死,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处在必有一死的情势下,能够对秦国稍有益处,这是我的最大心愿,我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里赶路白天躲藏,到了溧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充饥,只好爬行着向前,在吴国的街市上乞讨,但他终于使吴国振兴,使阖闾成为霸主。假使我进献的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拘禁起来,永远不能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得以实行,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漆身而浑身癞疮,接舆披发假装癫狂,可他们对殷朝和楚国并无贡献。假如我和箕子、接舆有同样的行为,可以对我钦佩的明主有所帮助,这是我的莫大荣幸,我有什么可耻辱的呢?

“我所担心的,只是怕我死后,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身亡,因而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谁再肯来秦国罢了。大王您上怕太后的威严,下受奸臣的迷惑,身居深宫之中,摆脱不了保傅的约束,终身被人蒙蔽,没人帮您明察奸佞。这样长此以往,大则使宗庙毁灭,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我最担心的。至于我个人受困遭辱的事情,杀戮流亡的祸殃,我是不会畏惧的。如果由于我的死而使秦国得以大治,这比我活在世上而无益于秦还要好得多呢。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7)

【四段】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释】

不肖:不贤。慁(hùn):打扰。幸:宠幸,此处有庇护、顾念的意思。再拜: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

【译文】

秦王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呀!秦国地处偏远,寡人又愚昧无能,幸得先生光临,这是上天让寡人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顾念先王不肯遗弃他的子孙的缘故啊,先生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事情无论大小,上到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的诚意。”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向范雎也拜了两拜。

【评析】

范雎初见秦王,既不像初出茅庐时的苏秦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已为秦相时的张仪那样咄咄逼人,而是谨言慎行,唯唯再三,欲言又止。这是为什么?

说客游说人主实非易事,弄不好会有生命之虞。范雎以一籍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正如他所说“交疏言深”,这时,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秦王喜欢听什么,想要干什么,他还没有准确的把握。

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他要贡献于秦王的谋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逐把持朝政的以宣太后、穰侯为首的“四贵”。而秦王与他们有骨肉之亲,并且是在他们的拥立下才得以即位的。范雎明白,若稍有不慎,就会“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言甚深而交情甚浅,范雎能不顾虑吗?

所以他吞吞吐吐,疑虑重重,回环往复,拖拖沓沓,而同时却又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敲侧击,铺张扬厉。一方面对秦王反复进行试探,看他是否真心信任自己,是否能听从建议摆脱骨肉之亲的羁绊而自强自立;另一方面又反复申述自己对秦昭王的无限忠诚。

在“何患乎”“何忧乎”、“何耻乎”的层层叙述中,对秦昭王展示自己的忠心,甚至表示“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好像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这段说辞,淋漓酣畅,委婉周密,恳切动听。终于瞅准时机,于云山雾罩之中微露真意:“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你的处境危如累卵,有了我你才会安然无恙。表面上是强调秦王与秦国的危险,实际上是为自己能得到重用作铺垫。这就是谨慎精明、老练的范雎,一个不同于一般纵横家的辩士。

古文观止全文译文及注释:古文观止原文译文(8)

喜欢的请转发和点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