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为孤岛的诗句,困身孤岛的诗蓝瘦香菇
无人为孤岛的诗句,困身孤岛的诗蓝瘦香菇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苦逼到令人生恶而又让人有几分同情的蓝色菌类的脸。当我在试图去试用一下这个近几日在朋友圈和聊天群以及各大网络社区中随处可见的热词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哥已经不那么厉害了。 ——卢照邻《长安古意》【一】前几天才通过度娘了解到“厉害了我的哥”的出处,深感网络传播力度之大。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长安古意》
【一】
前几天才通过度娘了解到“厉害了我的哥”的出处,深感网络传播力度之大。
当我在试图去试用一下这个近几日在朋友圈和聊天群以及各大网络社区中随处可见的热词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哥已经不那么厉害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苦逼到令人生恶而又让人有几分同情的蓝色菌类的脸。
“蓝瘦香菇”
这是个什么鬼?一脸懵逼,两脸茫然,三脸错愕......
发现越来越看不懂这个时代了。
记得第一次试用QQ就已经比身边的人晚了至少两年,所以没有经历用火星文发非主流说说一直是我多年的痛。
【二】
是的,我想说诗。
有人说,这是诗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说这是最好的年代,我想大概是说,一者诗不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无需钻研格律,更不需要引经据典便能受人喜爱传颂。二者人人皆可为诗人,无需太深厚的造诣便能写出诗歌并且达到不错的传播率。
因为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总有独立的话语权。只要你略懂网络操作,随随便便搜索一下就会有上十个与诗有关的论坛、社群或者是专栏。
然后只需要一个ID,把你用十分钟或者是一个星期写好的“诗”发出来,并且配上一些看起来很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哪怕仅仅只是将你十年前的说说或是日志分了一下段,也能很快获得共鸣。自然,在你的圈子里,你便是一个响当当的不折不扣的“诗人”。
说这是最坏的年代,或许就像但丁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却不是每个都是写诗的人”。
在虚拟的空间里,尽管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但归根结底,写的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且不谈艺术价值或是社会价值,我只问一句:
十年后的自己回过头来如果还能找到自己当初写的所谓的诗,你会骄傲的对自己说一句“厉害了十年前的我”,还是会骂自己一句“傻逼玩意儿”呢?
没有人会惦念你曾经抒发过的那些情感,他们只会关注更新鲜更吸引眼球的东西。没有人会去深究你写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只是在那一瞬间觉得你写的东西他暂时写不出来而已。
他们宣泄的不是旷世的才华,他们呐喊的更不是强烈的情感。他们只是在围着一个孤岛,看岛上有怎样的生物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或是财富罢了。
这满园的欢腾究竟是诗歌的繁华还是艺术的凋败?
或者像有些人讲的那样,这个时代已不需要诗,我们的国家社会见诸媒体,或讴歌或针砭;我们的生活诉诸网络,或幸福或悲伤。足矣。
真的不需要了吗?
我想应该没有人还记得三十七天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什么吧,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记得一百五十二天前自己朋友圈里有没有发过动态吧。
但我们一定记得三千多年前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定记得两千多年前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在不记得,那你一定记得一千多年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吧。
当然了,
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就一定能够流传千古,因为能记住这几句一定是小学初中高中背的眼睛冒金星的功劳。再说了,你会讲那么几百年的唐朝,不也就三百首诗还凑合嘛。
但这至少能说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三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且不说存在是否合理,单单是你在说话写文的过程中引用那么几句就立刻显得自己逼格高了些许。
【三】
好,回归正题。
你咋不上天
可以的,这很……
厉害了我的哥
蓝瘦香菇
……
我不知道过几天什么又会火一波,但我知道不会是“我是个诗人”。
我知道,二十四小时开机每隔五秒刷一次微博也许我会跟得上这节奏,但我始终觉得不应该沦为这个时代的小丑。
social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必须建立在对流行语有着共同的了解之上吗?时代的发展又是从什么时候成为了束缚我们的镣铐吗?
我想,不应该是这样的。
不适应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顺应。
可以不了解网络流行语,但不能因此而不去交流;可以没有一技之长,但不能因此而寄生于人;可以被社会遗弃,但不能被自己放弃。
于诗,亦是如此。
诗之今日,仿佛被困于孤岛,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刻自己会被打扮成什么样的模样,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不会知道自己究竟何时才能上岸,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时会因厌倦而被遗弃。
但是,这就是它的命运吗?
显然,这不应该怪这时代,它只是顾着奔跑,而忘却了自身的重量。
妥协于时代,其结局必然是消亡。但与时代同呼吸,便会印上时代独有的印记而与之共进。
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便可见一斑。
于黑暗迷宫中找寻出路,才能得见光明,反之便容易溺死于自身的恐惧之中。
纵使困身孤岛,画地怎可为牢。
- end -
文字原创,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