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 孤鹜: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
落霞 孤鹜: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二是色彩之美。夕阳之下,斜阳映照的晚霞五彩斑斓,绚烂耀眼,孤鹜深色的影子在绚烂的晚霞中成为一个暗淡的黑点,随着孤鹜不紧不慢地飞翔,这个黑点也在不断地移动,变换着方向。当然,由于秋日夕阳光度的下降,晚霞不可能覆盖整个天空,只是覆盖了西边的小半个天空,剩下的中部及东部天空仍然是淡蓝色的,和下面的秋水颜色很相似,水天一色,这就和西边的五彩斑斓绚烂夺目极具饱和度的明亮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勃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对比,将明丽与原色、单调与绚烂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一是动静结合之美。上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落脚在“飞”字,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落霞不落寂,孤鹜不孤独,它们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句是写“动”;下句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脚在“一色”上,秋水静流,长天静寂,水天一色,这句是写“静”,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说起来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二十五岁的王勃准备到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他的父亲,路过洪州府(今南昌市)时,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屿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举行盛大的宴会。时日恰逢九九重阳,于是阎伯屿邀集本州官吏和有名的文人学士在滕王阁吟诗作赋庆祝一番。据传阎伯屿有个女婿,名叫吴子章,此人诗赋文章也写得不错,只是郁郁不得志。阎伯屿常为此鸣不平,这次在滕王阁举行盛会,他暗中让吴子章准备了一篇赋文,以期在宴会上一鸣惊人。
重阳节这天,王勃乘船抵达洪州,听说有这场聚会,便不顾舟车劳顿去参加。宴会上,文武官员、名流学士,高朋满座、嘉宾云集。酒过三巡,阎伯屿举杯向满座宾客倡议:希望有人能即兴写一篇文章记下此次宴会的盛况。说罢,并命人端出了准备好的笔墨纸砚,遍让宾客。众人皆心知肚明阎伯屿的目的和用意,于是都礼貌地谦让,只有王勃不明就里,看见纸墨呈上后,便自告奋勇上前挥笔献赋。阎伯屿见此情景,嘴里不好说什么,但心里老大的不痛快,便独自离席到旁边更衣室里去,吩咐手下人站在王勃身旁,看他都写些什么,即时报来,若写得好,还则罢了;若写得不好,就狠狠的讥讽一番。
王勃从容的铺好纸张,摆好笔砚,略加沉思之后,便提笔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漫不经心地说道:“文章这样开头,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随着侍从不断报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伯屿的心情越来越不平静。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不禁拍案叫绝:“真天才也!”接着从更衣室出来,围拢在王勃周围,与众人一起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全然忘记了要照顾提携女婿吴子章这回事儿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其实不是原创,是从南朝文学家庾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化来的,但王勃的这句明显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文采还是意境、意蕴都要高出一大截。试想下,在灿烂的晚霞中,一只孤独的野鸭闪动着翅膀在不紧不慢地飞翔,直飞到落霞的尽头,融进晚霞之中。鄱阳湖上,波涛阵阵,涌起的浪花泛着白沫,与落日尽头的淡蓝色天际融为一体,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王勃的这篇赋文非常棒,但比较长,很多人都背不下来,而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成了千古名句,人人知晓,流传至今。这句写得非常好,但好在什么地方,一般人不见得能说个子丑寅卯,我就简单地给大家解读下。
这句其实说了四个景物:接连天际的晚霞、不紧不慢地振翅高飞的野鸭(鹜就是野鸭的意思)、秋日鄱阳湖的阵阵波涛(从下一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可以判断这里的秋水就是鄱阳湖水,彭蠡湖是鄱阳湖的古称)、秋日里寥廓的天空。这四种秋天寻常的自然景象,在王勃的笔下,组合在一起,却非常和谐,有一种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韵律之美和现实与遐想的融合之美。
一是动静结合之美。上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落脚在“飞”字,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落霞不落寂,孤鹜不孤独,它们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句是写“动”;下句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脚在“一色”上,秋水静流,长天静寂,水天一色,这句是写“静”,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同时,这两句动中也有静,静中也有动,单纯的落霞是静态,而形单影只飞翔的孤鹜是动态;同理,寂寥的长天是静态,而微波涌动的湖面是动态。可以说,王勃用很凝练的语句,把静中之动、寂中之欢,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是色彩之美。夕阳之下,斜阳映照的晚霞五彩斑斓,绚烂耀眼,孤鹜深色的影子在绚烂的晚霞中成为一个暗淡的黑点,随着孤鹜不紧不慢地飞翔,这个黑点也在不断地移动,变换着方向。当然,由于秋日夕阳光度的下降,晚霞不可能覆盖整个天空,只是覆盖了西边的小半个天空,剩下的中部及东部天空仍然是淡蓝色的,和下面的秋水颜色很相似,水天一色,这就和西边的五彩斑斓绚烂夺目极具饱和度的明亮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勃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对比,将明丽与原色、单调与绚烂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三是韵律之美。唐宋散赋的用韵比较格式化,在《滕王阁序》一文中,讲究整句的抑扬顿挫,即使全篇都不押韵,也有整体的音律和谐美。我们在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这句对仗工整,平仄起伏讲究,如同波涛涌起的鄱阳湖,波浪轻盈起降,看似随心所欲,其实都有起势、乘势、落势的起承转合,让读者在反复阅读中,机杼自出,心游遐想,能吟咏亦能歌唱,抑扬顿挫间,令人神思遐飞,和谐悦耳。
四是现实景象与无限遐想之美。孤鹜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孤鹜到底要飞向何方?“秋水”与“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何处是尽头?作者没有明说,但通过对这四个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意妙、博远、浩渺。这彩霞飞缕、孤鹜争翅的奇观,何尝不是人生经纬交错相携、明暗暖冷相加的写照。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中写道:“初唐是黎明时代,盛唐是成熟时代。”初唐四杰的文风大都刚健骨气,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同时,题材也更为扩大,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为后续的唐诗宋词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篇《滕王阁序》尽管有炫技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它是中国赋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杰作,元代的文学家卢挚就曾在《沉醉东风·秋景》中,直接化用了此句,“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简单的四句,很好地传递出秋日悠闲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情意。
这篇赋文一经诞生,就大受赞赏,广为传唱,就连一直反对骈赋的韩愈读后也佩服至极,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也。他还曾作《新修滕王阁记》,感慨道“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而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这篇赋文的点睛之笔,看似简单的四个寻常景物,在王勃的笔下,却宁静致远,境界开阔,给人以无穷遐想,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