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描写诗人心情的句子(清明无客不思家)
清明中描写诗人心情的句子(清明无客不思家)看到纪念碑上亡夫的姓名,陈夫人表 示心中有了安慰,以后想他了,随时可以 来博爱纪念园缅怀。来自柳市镇的陈夫人站在纪念碑前, 久久地看着亡夫陈先生的名字,眼里含着 泪。2017年7月,60岁的陈先生因肠癌离 世。去世前,他曾坚决要求捐献遗体。“我 也没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本想把有用的器 官捐了,给有救治希望的人延续生命,可 医生说我捐不了器官,那就捐遗体吧,病 痛把我折磨得这么苦,希望通过研究,能 早日找出治疗的方法,让其他病人不要再 遭我受过的罪。”陈先生多次叮嘱家人,一 定要完成他的遗愿。又到一年清明节,有些离开是不会被 忘记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离开了这 个世界,但却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人世间,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遗体(器官、 角膜)捐献者。清明前夕,乐清市红十字 会组织部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家 属到温州基安山陵园红十字博爱纪念园 举行缅怀祭奠活动。墓园一隅,一排长长的纪念碑上
2019-04-05 10: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叶萌 郑露露 林一笑 张丽萍
清明时节,忆故人是 永恒的主题。不管是春光 灿烂,还是烟雨迷蒙,哪 怕原本身在千里之外,哪 怕山路崎岖泥泞,这一 天,人们都会前往逝去的 亲人的墓园,虔诚地献上 心香一瓣。在这个特殊的 时节,我们更深地懂得何 为亲情,何为思念。
纪念碑前表思念敬意
亲属在纪念碑前默哀。市红十字会提供
又到一年清明节,有些离开是不会被 忘记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离开了这 个世界,但却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人世间,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遗体(器官、 角膜)捐献者。清明前夕,乐清市红十字 会组织部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家 属到温州基安山陵园红十字博爱纪念园 举行缅怀祭奠活动。
墓园一隅,一排长长的纪念碑上,镌 刻着温州所有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 的姓名,他们中有花季少女、耄耋老人,也 有来世不久又匆匆离开的儿童。尽管生命 已逝,但他们用自己的大爱,挽救他人,让 生命在这世上延续的事迹不会被忘却。
在纪念碑前,朵朵白菊整齐摆放,寄 托着生者对逝者无限的哀思和敬仰。祭奠 者对着纪念碑三鞠躬,以默哀的方式表达 了缅怀之情和崇高敬意。家属们在石碑上 寻找、抚摸着亲人的名字,在爱心纪念卡 上写下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来自柳市镇的陈夫人站在纪念碑前, 久久地看着亡夫陈先生的名字,眼里含着 泪。2017年7月,60岁的陈先生因肠癌离 世。去世前,他曾坚决要求捐献遗体。“我 也没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本想把有用的器 官捐了,给有救治希望的人延续生命,可 医生说我捐不了器官,那就捐遗体吧,病 痛把我折磨得这么苦,希望通过研究,能 早日找出治疗的方法,让其他病人不要再 遭我受过的罪。”陈先生多次叮嘱家人,一 定要完成他的遗愿。
看到纪念碑上亡夫的姓名,陈夫人表 示心中有了安慰,以后想他了,随时可以 来博爱纪念园缅怀。
得知妹妹张春秀的姓名镌刻在博爱 纪念园的纪念碑上,张国秀很是欣慰。张 春秀是新乐清人,2017 年,27 岁的张春 秀因意外抢救无效死亡。当一家人沉浸在 悲痛中时,张国秀突然想到妹妹生前曾说 过:“如果我哪天发生不测,要捐献器官救 别人。”后来,在深明大义的家人的理解、 支持下,医生从张春秀遗体上取下一双角 膜、一对肾脏和一副肝脏,成功救了5个 人。
“我妹妹生前是贤妻良母,身后是奉 献楷模,我为她感到骄傲。”张国秀表示, 以后有机会,她会带家人一起去博爱纪念 园缅怀妹妹。
2018 年,乐清实现人体器官捐献 7 例,造血干细胞捐献2人,成功挽救23名 危重症患者生命,另有3例捐献遗体供医 生研究。
据了解,还有一些遗体(器官、角膜) 捐献者家属因各种原因这次没能去博爱 纪念园缅怀亲人,他们通过在天堂网给逝 者建立纪念馆、发表祭文等各种方式来寄 托哀思。
点滴小事忆热心好人
半个月前,叶晓峰从江苏回到了北 白象,家里许多未完成的事情等着他 去做,而这些事情往年他都委托给父亲 办,自己不用特地从外地赶回来。
“比如办理个房产过户手续,我都 得从外地跑回来,搁在以前,我父亲会 帮忙办理。每当这时,我就无比怀念父 亲,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回家也感觉 空落落的。”叶晓峰是叶天夫的儿子,父 亲去世后,他总从一些小事上勾起对父 亲的思念,如水的温暖回忆溢满心头。
北白象派出所的调解员叶天夫在离 世前约 1 个半月,在病痛中写下了一封 令人泣泪的遗书,字里行间是对工作的 不舍,对同事、领导的感恩,还有对派 出所未来工作的期待和鼓励。字字句句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2018 年 9 月 27 日,叶天夫因肺癌离开人世,这本记录 着他工作日常和感人遗书的笔记本也被 家人公诸于众。此事见报后,叶天夫的 事迹打动了网友,感动了市民,引起了 社会各界对爱岗敬业的热议 (乐清日报2018 年9月30日曾报道)。
“这趟回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办理 家中的一些事情,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清 明节给父亲扫墓。”叶晓峰说,回家的这 段时间,每当他在村里走过,碰上熟悉 的老邻居、老朋友,大家挂在嘴上的总 是父亲。“你爸当年给我写了分书,用了 好几个晚上跟我们一起商量。”“我家当 时闹矛盾,父子俩关系特别紧张,你爸 热心上门调解了好久,真感谢。”“我现 在路过你家门口,就想起当时老叶总开 着电动车去上班,有时也跟我们说一些 法律知识。”每个人对老叶的回忆,一句 句都刻在了叶晓峰的心上。“这一个多礼 拜,亲戚都打电话问我何时给父亲扫 墓,要一起来。”叶晓峰说,父亲生前低 调,不铺张浪费,他走后的第一个清明 节,他已和十几个亲戚约好,上山为他 送一束花,打扫一下墓碑,聊表思念。
“清明将近,我们也想起了老叶,他走 后,那些好的品德和工作的细节都影响了 我们。”北白象派出所调解室副主任说,老 叶当时在的调解室就像一个老人亭,他永 远都会泡好茶水,笑脸迎来调解对象。
晚辈实地祭拜慰英魂
前不久在众多热心志 愿者的帮助下,芙蓉镇丹灶里村的 应宝年终于见到了在台儿庄战役中 牺牲的爷爷的照片,夙愿得偿的他 也圆了父亲的遗愿。接下来,应宝 年准备清明当天,先带家人去雁荡 山革命烈士陵园给爷爷应良炳的衣 冠冢扫墓,然后趁着小长假带上儿 子、侄子和母亲等家人一起去山东 台儿庄实地祭拜。
应良炳烈士唯一的儿子应光冠 已逝世,应光冠有两儿一女,2004年 “云娜”台风期间二儿子应宝喜在抗 台工作中因公殉职。应宝喜的儿子应 裕京说:“清明节我会带我妈妈给爷 爷和父亲扫墓,告诉他们太公的照片 终于找到了。这次去给太公扫墓,我 想告诉他,我们终于知道了他的模 样,父亲继承了他的革命精神。”
应良炳的孙女应国飞告诉记 者:“我儿子当年要去当兵,我心里 很舍不得,但是我的父亲,还是要 我送儿子去当兵,他吩咐我儿子要 向我爷爷学习,既然当兵就要好好 干,不能当逃兵,给祖上丢脸。我 的儿子也很争气,在部队里立了好 几个三等功。这次去给爷爷扫墓, 我想告诉他,我们后辈没给他丢 脸。”
相聚追思中传承美德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 有着特殊的意义,其地位不亚于春 节。现在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一些身 在异乡的人可能因各种因素,春节都 不能回家乡,但到了清明,他们却一 定要抽出时间回来为先人扫墓。不少 人说,他们家清明节亲戚聚得比春节 还要齐。
“我有五个兄弟姐妹,有两个在 外地生活,平时难得见面,有时春节 他们也不回来,每年五家人相聚的唯 一时机就是清明。”今年60多岁的退 休干部周兰说。今年轮到周兰的大哥 做东,早在一个月前,大哥就在微信 亲族群里和大家约好扫墓的具体时 间。
“今年清明人到得格外多,会很 热闹。”周兰说,因为大嫂父母的墓与 她父母的墓相邻,大嫂把她娘家的亲 戚也约在同一天扫墓,结束后两大家 族一起聚餐。“这么多远近亲戚一起 相聚的机会很难得,大嫂早几天就开 始忙碌了,除了祭品,还买了不少水 果、零食,给大家扫墓路上用。”周兰 感慨,一些亲戚平时不常见面,家中 的小辈长大了都快不认得了,趁此机 会正可互相认识,增进感情。
清明扫墓对年轻人来说则是了 解家史的难得机会。不到 30 岁的苏 捷虽然年纪轻轻,但说起祖辈们的情 况却头头是道,让人惊讶,他说这都 来自于清明时长辈们的讲述。苏捷的 祖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几 乎没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至于曾祖父 那辈就更不用说了。“每年清明我都 和长辈们一起去扫墓,长辈们常会说 起一些逝者生前的往事,和我同辈的 一些堂、表兄弟姐妹可能不怎么爱 听,但我对家族历史感兴趣,听了都 会记在心里,渐渐地,先辈们在我脑 海中原本空白的形象变得清晰、丰满 了。”苏捷说。
善良、勤劳、节俭、热心、坚 强……苏捷说,长辈们记忆中的先 人,几乎都具备这些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有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平 时家人抽象的说教难以让我们理 解,但在清明时节,在长辈们满含 深情的讲述中,这些却能润物细无 声地渗透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 不知不觉中接受并作为自己的人生 准则。追远才知慎终,清明怀念先 人,不只是为了铭记,也是为了传 承。